正文 第18章 試論翠微無學禪師及其禪風(1)(1 / 3)

自元魏伊始,禪宗在中國已流傳了一千五百餘年。其間,在經過了唐武宗時期的“會昌法難”之後,禪宗躍居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我們往往將晚唐至宋末的“五家分燈”時期視為禪宗最興盛的階段。正如初祖達摩“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付法偈所預言的一樣,五家七宗的確立標誌著禪宗的完備,印證了禪風的普遍。其實,在“五家分燈”之前的“支流派生”時期,也就是初唐至中唐期間,禪宗僧人的足跡就已遍布大江南北。這較之於後來的禪宗隻在江南一隅盛行的場景來看,似乎顯得更為繁榮一些。當時的禪宗支流,有牛頭法融係、北宗神秀係、菏澤神會係、南嶽懷讓係、青原行思係,這些支係的禪風,有的互通互融,有的相互爭輝,在禪宗史上均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中唐時期的西京長安,北宗一係曾盛極一時,後逐漸沒落。繼之興起的是便是南宗各派,分別為六祖門下的光宅寺慧忠法席,菏澤係下的草堂寺圭峰宗密法席,南嶽係下的章敬寺懷惲與興善寺惟寬法席,青原係下的翠微寺無學法席。其中,慧忠與宗密兩係未久即絕嗣,懷惲與惟寬兩係也在會昌法難中遭到重創。所幸翠微無學禪師在會昌法難之後大敷禪教,使得翠微法席在長安地區乃至北方占據了首屈一指的地位。

第一節 翠微禪師與翠微寺

翠微無學為青原行思下三世,其嗣法恩師便是由“燒佛取舍利”一則公案而聞名於世的丹霞天然。有關翠微禪師的記載,可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的《京兆終南山翠微無學禪師條》。文中記述了翠微禪師先於丹霞山參學,後於終南山弘道的事跡,遺憾的是並沒有講述他駐錫終南山翠微寺的時間與因緣,僅以“由是領旨,住翠微”一筆帶過。

案《景德傳燈錄》卷十四《丹霞山義安禪師條》所記,丹霞天然圓寂後,丹霞寺住持的繼任者為義安禪師,非翠微禪師。據此,某些學者認為:翠微在悟道之後並未隨侍丹霞,而是直接前往翠微寺常住,時間也應該在丹霞圓寂之前。丹霞天然於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六月二十三日圓寂,那麼,翠微無學住持翠微寺的時間也就在長慶四年之前了。

然而,據北宋時曾居丹霞寺的子淳禪師所言,翠微應該是丹霞寺的第二任住持,義安為第三任。可參考《丹霞子淳禪師語錄》中記載的《丹霞第二代無學禪師真讚》:

皎月流輝,影澄寒水。

萬有齊彰,太虛廓爾。

禪版曾酬上上機,

當鋒未薦西來旨。

此《真讚》在《全宋詩》第二十一冊中又稱《丹霞第二代無學視野師》。從題目所記可知,翠微禪師字“無學”,法號應該為“視野”。文中“禪版曾酬上上機,當鋒未薦西來旨”一句,講述的正是龍牙居遁參謁翠微法席的一則公案。丹霞子淳之說與《景錄》所說不符,那麼,翠微無學前往翠微寺的時間,則需重新考證了。

考察翠微禪師在翠微寺的教學情況,我們會發現,有關他傳法授徒的事跡記載都是在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之後的事情。

例如,嗣法於翠微無學的投子大同,《景錄》卷十五說他於乾化四年(914)在投子山圓寂,居山三十餘載。也就是說他離開翠微山、前往投子山的時間大約在唐僖宗乾符年間(874—879)。又案《宋高僧傳》卷十三所說,他的世壽九十六歲,“法臘”四十六年。由此推之,投子大同受戒的時間應在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前往翠微寺的時間也正是在此之後。如此說來,投子大同參謁翠微無學的時間大概是在“鹹通”至“乾符”年間。

又如《景錄》卷十五記載,清平令遵於唐懿宗鹹通六年(865)落發,後詣滑州(今河南滑縣)開元寺受戒,再至江陵白馬寺,繼而前往翠微寺,文德元年(888)抵上蔡(今河南駐馬店上蔡縣)。由此推知,令遵禪師在翠微寺居住的時間應該是在“鹹通”至“文德”的某個時期。

再如《宋高僧傳》卷十二所述,洛浦元安於受戒之後參謁翠微和臨濟,後在昭宗光化元年(898)戊午十二月遷滅,享壽六十五,法臘四十六。由此推知,洛浦元安是在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十九歲時受戒,參謁翠微的時間自然在此之後。

又據《景錄》卷十七所述,龍牙居遁十四出家,嵩山受戒,再參翠微、德山,隨後依止洞山良價禪師八年,繼而往龍牙山闡教,最後於龍德三年(923)九月十三日圓寂,世壽八十九。由此推知,居遁出家的年代應該是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又因《景錄》卷十五記載,洞山良價於鹹通十年圓寂,那麼,居遁前往洞山的時間應該在鹹通初期。由此推之,龍牙居遁參謁翠微法席的時間是在“大中”至“鹹通”期間。

如上所述,“大中”、“鹹通”、“乾符”、“文德”均是“會昌”之後的年號。若如前文所述,翠微禪師是在長慶四年之前駐錫翠微寺的話,那麼他在“長慶”至“會昌”之間的二十餘年並無在翠微寺傳教授徒的事跡。據此,筆者以為,丹霞子淳的說法是正確的,翠微無學應該是在丹霞天然圓寂後首先繼任丹霞寺的住持,會昌法難之後才在翠微寺大敷玄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