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天台宗在翠微寺的弘傳(3)(2 / 2)

諷誦《法華經》,行持“法華三昧”一直是楚金國師倡導的行門,這一做法自然是承襲於其恩師荊州玄奘。楚金受學玄奘之時尚年幼,於教理方麵的領悟則是在成年之後,諷誦《法華經》便成為他的日課。正是這樣的因緣,才造就了他後來“建多寶塔,誦萬部經”的功德。在楚金的努力下,法華三昧的行法被朝廷列為恒久之式,建塔誦經的方式也因為普遍適合大眾修行而在當時風靡起來,並對後世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四、楚金國師的地位與影響

以前的研究一直認為,自智者大師圓寂至荊溪湛然出世這一時期,天台宗的教學情況並不興旺。隨著當今學者對於天台玉泉一係在唐中期弘傳的曆史研究得到重視,這一看法得以慢慢改變。從藍穀慧超、玉泉法盛、終南法琳及至玉泉恒景、荊州玄奘、蘭若惠真、楚金國師期間,天台宗在唐都長安的教學活動從未間斷過。玉泉恒景在武後與中宗時三次被詔入宮,奉為國師,正說明了天台宗的教學已開始繁榮起來,同時受到了朝廷的重視。玄宗時期,楚金國師領導了天台宗在長安的弘法活動,並將其推至極盛。

楚金的教行主張有著自己的特色,過去的天台法師往往是。著論立說,傳止觀精義”,而楚金卻極力倡導“建塔誦經”的行門。試想,天台宏旨融合了南北的義學和禪學,其精妙深微的理論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領悟的,“天台三大部”對於在家的佛教徒來說,更是鮮有人涉獵。反而,“建塔誦經”的行門簡單易行,沒有宗派理論的分別,更符合了大眾的口味。從天寶三年(744)開始,楚金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於每年的春秋二時行法華三昧,並得到朝廷的恩準,將這一方式列為恒久之法。自此,大家紛紛效仿,湧現了許多因諷誦《法華經》而成就的大德,如比丘飛錫、抱玉、守素、妙行等,比丘尼如願、契玄、正覺、奔吒利等等。後世佛教徒,不論何宗何派,亦不乏有以“諷誦法華”為行門的學人。

唐肅宗曾“敕京城僧能誦法華者二百餘人並入禁中”,這二百多名“誦法華僧”多屬楚金僧團,由此可見楚金在當時的影響。貞元十三年(797),竇文場在奏請唐德宗為楚金追封諡號時提到:“經今六十餘祀,僧等六時禮念經聲不斷”,亦可見“諷誦法華”的傳統一直在保留著。直至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會昌滅法前,千福寺還有天台宗的僧人。

楚金國師除了在千福寺內修造多寶佛塔、建法華道場之外,還曾經在終南山的悟真寺和翠微寺構造多寶塔,並在晚年棲遁於兩寺。悟真寺為師從南嶽慧思的藍穀慧超一係,翠微寺為師從智者大師的終南法琳一係,自此,兩寺合流,成為終南山的天台宗重鎮。同“諷誦法華”的行門一樣,“構建多寶塔”也成了每個天台宗道場的必行之事。在千福、悟真、翠微之後,繼之興起的是正覺於資聖寺建造的法華塔,契玄、如願分別於萬善寺和真化寺建造的多寶塔等等。此舉不僅流傳到全國各地以及日本等國,還一直影響到明代。

在唐玄宗的“夢感”之後,楚金的活動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地位也不斷地攀升。為彰顯楚金國師的功德,“畫聖”吳道子還將他的形貌畫於千福寺的塔院西廓。他能有如此顯著的聲望,除了自身因素外,亦離不開國家的肯定與支持。如飛錫《碑》言:

若非法華三昧稟自衡陽,止觀一門傳乎台嶺,安能迂象王之法駕,回聖主之宸眷,承明三入,弘道六宮,後妃長跪於禦筵,天花每散而不著。

飛錫的這番話,不僅肯定了楚金國師在皇室中的尊崇地位,同時也指出了他在天台宗傳承中的地位。又如岑勳《碑》言:

昔衡嶽思大禪師以法華三昧傳悟天台智者,爾來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廢,生我禪師,克嗣其業,繼明二祖,相望百年。

此中明確以楚金國師為慧思、智顗兩位天台宗祖師的繼承人。這都是我們現在的學人應該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