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隋代之初,藍穀慧超就曾受太子楊勇的禮請來到長安,後來又受淨業法師之邀入住藍田悟真寺,並弘法八年。藍穀慧超與天台智者、仙城慧命同在大蘇山從慧思禪師受業,習學一心三觀之法。所以說,慧超一係的弘法活動正是天台教法在長安,尤其是在終南山一帶發展的萌芽。隨著智者大師的東歸,天台玉泉一係的僧人陸續出山弘法,並在唐代初期聞名於京師長安,如玉泉法盛、終南法琳等等。可惜,法盛與法琳並沒有相當傑出的傳承弟子,悟真寺也在後來相繼成為淨土宗與華嚴宗的道場。天台宗真正進入兩京地區並植根發展,還是從玉泉恒景開始。
恒景,原名“弘景”,又作“宏景”,宋人避諱,改稱恒景。據《宋高僧傳》卷五《唐荊州玉泉寺恒景傳》:
釋恒景,姓文氏,當陽人也。貞觀二十二年敕度,聽習三藏,一聞能誦,如說而行,初就文綱律師隸業毗尼,後入覆州山玉泉寺,追智者禪師習止觀門,於寺之南十裏別立精舍,號龍興是也,自天後、中宗朝,三被詔,入內供養為受戒師,以景龍三年奏乞歸山,敕允其請,詔中書、門下及學士於林光宮現內道場設齋,先時追召天下高僧兼義行者二十餘人,常於內殿修福,至是散齋,仍送景並道俊、玄奘各還故鄉,帝親賦詩,學士應和,即中書令李嶠、中書舍人李又等數人,時景等捧詩振錫而行,天下榮之,景撰《順了義論》二卷、《攝正法論》七卷、《佛性論》二卷,學其宗旨,如渴之受漿。至先天元年九月二十五日卒於所在寺,春秋七十九,弟子奉葬於寺之西原也。
可以說,恒景禪師繼承了智者大師在荊州玉泉寺的基業,使天台教法再次繁榮起來。從他曾經三次被邀入宮中成為戒師的事跡來看,玉泉一係的恒景禪師應該是唐代初期最受皇室尊崇的天台宗僧人。恒景還培養了許多傑出的弟子,如南泉惠真、過海鑒真、南嶽懷讓等等,他們有的弘揚天台,有的還成為律宗或者禪宗的祖師,更提高了天台宗的地位和影響。
現代學者徐文明教授在他的《唐中期至五代時的天台宗兩京支係略考》一文中,重點講述了玉泉恒景、荊州玄奘與可貞和尚等人在長安與洛陽兩地弘揚天台教法的事跡,對我們研究天台宗流傳與發展的曆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文中同時也提出了楚金嗣法於可貞或者恒景的可能性,而筆者認為,楚金國師更有可能承接的是與恒景同時同鄉的荊州玄奘法師的教法。
《宋高僧傳》卷二十四《唐荊州白馬寺玄奘傳》記載:
釋玄奘,江陵人也,通大小乘學,尤明《法華》正典,別是命家,自五十載中,日誦七遍。嚐因淨室焚香,感天人來傾聽。齋講之時,征祥合遝,與道俊同被召,在京二載,景龍三年二月八日,孝和帝於林光殿解齋,時諸學士同觀盛集,奘等告乞還鄉,詔賜禦詩,諸學士大僚奉和。
中書令李嶠詩雲:
三乘歸淨域,萬騎餞通莊。
就日離亭近,彌天別路長。
荊南旋杖缽,渭北限津梁。
何日紆真果,重來入帝鄉。
中書舍人李又雲:
初日承歸旨,秋風起贈言。
漢珠留道味,江璧返真源。
地出南關遠,天回北鬥尊。
寧知一柱觀,卻啟四禪門。
更有諸公詩送,此不殫錄,奘歸終本寺焉。
玄奘與恒景同是荊州人,分別住在白馬寺和玉泉寺,從荊州的地理位置、兩人的密切關係以及玄奘“尤明《法華》正典”的事跡來看,玄奘亦應該是天台宗玉泉係統的僧人。玄奘在景龍元年(707)被招入京,也有可能是玉泉恒景的推薦。兩人同在景龍三年二月八日唐中宗李顯於林光殿解齋時告乞還鄉,又同時得到皇帝與大臣的贈詩,足見二人在當時長安佛教界的崇高地位。楚金九歲落發之時,正好是景龍初年,此時恒景與玄奘同在長安,而恒景住持的是實際寺一非楚金所居的龍興寺,所以,楚金從學於恒景的可能性又縮小了。然而,即便楚金未曾師從恒景,恒景等人在長安所倡導的天台教法,對他的求學曆程也應具有非常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