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期滿,楚金法師便立即開始了構建多寶佛塔的規劃。經過多次尋訪之後,楚金來到了京師幹福寺,這裏幽閑宏敞,正合他建塔的心意,於是默記於心。與此同時,千福寺的懷忍法師在一天晚上夢見一股水源,發自龍興寺,流注千福寺。其水澄清瀲灩,並有一艘方舟浮於水麵,又見寶塔自空而下,久之乃滅。寺中還有一名叫做法相的居士也曾看到地麵有燈光,從遠處望十分明亮,到近處卻找尋不得。楚金聽到了這兩則消息之後,認為因緣已經成熟,遂向眾人表達了希望在千福寺構造多寶佛塔的意願。眾人聞言,欣然歡洽,紛紛表示讚同並施舍珍材,於是,多寶塔便在千福寺內起工修造。建塔之期,楚金每晚都在築地勵精行道、諷誦法華,奇異之相屢見不鮮。由於建設多寶佛塔的工程十分浩大,楚金從三十歲起,一直到四十五歲的時候,也就是天寶元年(742),才開始購買材木,安置相輪。天寶元年七月,唐玄宗夜夢九重寶塔,見塔頂之上有“楚”字,下有“金”字,第二天詢問朝臣,才知有楚金禪師。七月十三日,玄宗敕內侍趙思侃入千福寺驗證,果然如是,遂敕賜錢五十萬、絹千匹。天寶二年,玄宗迎楚金法師至花萼樓,並賜多寶塔額及絹百疋。天寶四年(745),千福寺多寶塔建成之時,有五色雲團籠罩於塔頂,數萬人見到了這個奇異的場景。
白天寶三年開始,楚金國師於春秋二時,召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並上奏玄宗,將這一修行方式立為恒久之法。天寶四年,楚金率眾修行慶讚供養,並刺血書寫《法華經》一部、《菩薩戒》一卷、《觀普賢經》一卷,前後共獲得感應舍利三千餘粒,“莫不圓體自動、浮光瑩然”。天寶六年(747),楚金將舍利盛於石函之中,並依照自身雕塑了跪拜形象的石刻,共置於多寶塔下。天寶十一年(752)四月廿二日,唐玄宗敕檢校塔使趙思侃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立於塔前,由岑勳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此碑現藏於西安碑林。
岑勳的碑文,計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重點記載了楚金國師建造多寶塔的經曆。同時,有關楚金的相貌,也略有描述:
其貌也,嶽瀆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貝齒,蓮目月麵,望之厲,即之溫,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過半矣。
楚金國師一生以諷誦《妙法蓮華經》為修行日課,行持止觀法門,其教法承嗣於南嶽慧思與天台智者一脈,門下弟子英才輩出,如慧空、法岸、浩然等。晚年的楚金國師常常以終南山翠微寺與悟真寺為棲遁之所,並曾奏請於兩寺各建一座多寶塔,以供奉安置《法華經》。楚金國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七月七日子時示寂,享齡六十二,法臘三十七。其年八月十二日,肅宗敕驃騎大將軍朱光暉監護,將楚金國師葬於長安城西龍首原法華蘭若塔中。貞元十三年(797)四月十三日,左街功德使竇文場上奏唐德宗:“千福寺先師楚金是臣和尚,於天寶初為國建多寶塔,置法華道場,經今六十餘祀,僧等六時禮念經聲不斷,以曆四朝未蒙旌德。”於是,唐德宗詔諡楚金國師為“大圓禪師”。
有關楚金國師的行狀,可參考《宋高僧傳》卷二十四、《釋門正統》卷七、《佛祖統紀》卷二十二的本傳。另外,與楚金同習天台的飛錫禪師著有《唐國師千福寺多寶塔院故法華楚金禪師碑文》,唐代岑勳的《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也記載了楚金國師的相關事跡。清代周克複編撰的《曆朝法華經持驗記》記載了楚金國師諷誦《妙法蓮華經》的種種靈驗現象。
二、楚金國師的法脈傳承
楚金國師隸屬於天台宗僧人的身份,已是毋庸置疑的了。《佛祖統紀》卷二十二謂:“七歲出家,禮藏探經,法華在手,九歲依西京龍興寺具戒,習智者教。”由此看來,楚金在離家之前就已將天台宗奉為根本經典的《妙法蓮華經》熟誦於心,披剃落發的同時,也隨即加入了天台宗的僧團,繼而學習智者大師的教法。然而,《佛祖統紀》卻將楚金列入“未詳承嗣”的傳記之中,現存史料的記載也均未提到他的師承,這給後人對於楚金國師的研究帶來了難度。
從楚金九歲落發、十八講經、六年禪坐、誓造寶塔的事跡來看,他的求學地點一直沒有離開過京師長安。所以說,我們若要研究楚金學習的天台教法承嗣於何人,則需重點了解當時在長安弘法的天台宗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