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天台宗在翠微寺的弘傳(1)(3 / 3)

法琳法師在龍田寺時曾給慧淨法師一封回信,其中說到:

蓋以生滅破彼斷常之迷,寄因果示其中觀之路,斷常見息,則弱喪同歸;中觀理融,則真如自顯。或談業理,以明熏習,乍開報分,以釋自然,意出情端,旨超文外,報分有在,鳧鶴自忘其短長;業理相因,草蜂各任其飛化,可謂於無名相中,假名相說,體真會俗,豈不然歟?

在這段話中,天台宗的“一心三觀”與“三諦圓融”的思想表露無疑。

如前文所述,智者大師的傳記共有四個版本,作者均是天台宗的嗣法門徒。而在隋代灌頂禪師的《國清百錄序》中隻提到了三個版本,分別為渚宮法論寫本、會稽智果寫本以及章安灌頂依據智寂禪師所述的增益本。終南山龍田寺法琳所寫的傳記,則在後來的《續高僧傳》、《佛祖統紀》以及《天台九祖傳》中才有所提及。由此看來,法琳並沒有在智者大師圓寂之後立即為他立傳,而是在三十年後居龍田寺時才執筆撰寫。值得一提的是,既然已經有了三個版本的傳記,法琳又重新再寫,似乎有畫蛇添足之嫌。筆者認為,法琳為智者大師立傳的動機,莫過於兩種。第一,前麵三個版本所述智者大師的生平事跡肯定有一些不盡完善甚至是遺漏的地方,不然,法琳法師斷不會照章全搬,冠述己名,惹天下人所笑。第二,晚年居於終南山龍田寺的法琳法師已有弘宗演教的誌願,而為智者大師立傳,則是首先表明了自己“嗣法天台”的身份,從而確立了弘法的軌範。然而,法琳法師所寫傳記沒有流傳下來,使我們無法更多地了解法琳法師與智者大師之間的因緣,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貞觀十三年(639),法琳法師遭到道士秦世英的誣告,惹上了官司,並於次年流放益州,患病而死,在終南山龍田寺剛有起色的弘法事業也隨即告終。近百年後,終南山龍田寺已經並入翠微寺,楚金國師的到來,使得此地重樹天台教法的旗幟,翠微寺也就真正成為了天台宗的真正道場。

第二節 天台宗僧楚金國師略考

繼唐初護法菩薩法琳法師之後,翠微寺陸續留下了玄奘、道瑩、空上人等高僧大德的足跡,他們或在此處翻譯經典,或是行持閉關隱居的法門,卻都沒有留下聚眾傳法的事跡。由於翠微宮曾一度是唐初政治活動的重要場地,僧人在此聚居肯定是被限製的,位於翠微南宮正院的龍田寺(大和寺)自然很少有僧人常住,玄奘法師也僅僅是在陪侍唐太宗的情況下才在此處居住了四十多天。僧眾的數量不能達到規模,也就無法形成“大弘權教”的局麵。

後來,翠微宮被完全舍為皇家功德寺,又因為地理條件的製約,也隻是受到了某些喜好隱居潛修的僧人青睞。直到唐代中期,隨著楚金國師的到來,翠微寺成為了天台宗的道場,即將沉寂於終南山深處的古寺,再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一、楚金國師的生平簡介

楚金(698~759),唐代中期玄宗與肅宗兩帝國師。俗姓程,祖籍廣平(今河北宛平),年幼時移居京兆整屋(今陝西周至)。據飛錫法師所撰《楚金禪師碑記》載,他的母親是渤海國的高氏,因夜夢諸佛,遂生楚金。楚金自幼篤信佛教,而且行止素雅、顏麵如玉、氣質清和,七歲就能背誦《妙法蓮華經》,九歲時落發出家,住西京龍興寺,十八歲即可升座宣講《法華經》的義旨。楚金每天都於深夜寂靜之時諷誦《法華經》,有一次,當他誦至《見寶塔品》的時候,忽覺“身心泊然,如入禪定,多寶佛塔,宛在目前,釋迦分身,遍滿空界”。於是信心大增,感悟良深,遂發願禪坐六年,以報佛恩。在這六年裏,楚金一直是日中一食、足不出戶、不衣絹繒、寒加艾納,正是這樣的苦行,奠定了他日後成為一代高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