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護法沙門法琳與唐初佛道爭論(5)(2 / 3)

在《出道偽謬篇》中,法琳以自己多年研究道教的經驗,總結出了八項有關道經謬誤的地方,稱之為“八謬”。

其一,靈文分散謬。引《太上洞玄靈寶黃錄簡文威儀經》中記載的“其文在靈仙宮中,舊有八百部,自經龍漢舊文分散,遂至赤明其文改易,多有煩猥”的一段話,指出道經的不合理性,稱“改易便為不實,分散即是無靈”。

其二,靈寶太上隨劫生死謬。引《靈寶諸天靈書度命妙經》、《太平道經》、《玉清上道三洞神經》、《真文金書玉字靈寶真經》、《靈寶真文度人本行經》等道經中記載相違悖的地方,提出“靈寶太上”隨劫生死之說的不合理性。北周時期的數學家甄鸞曾作《笑道論》以駁斥道教之反佛觀點,卻被崇信道教的武帝宇文邕焚毀,法琳在此篇中的論述,為《笑道論》的觀點提供了更加明確的印證。

其三,偷改佛經為道經謬。文中,法琳將道教的《太上仙公請問經》、《太上靈寶五練生屍妙經》、《本相經》、《妙法彌多子經》、《智慧思微定誌經》、《太玄真一本際經》、《升玄內教經》、《九轉仙經》、《靈寶經》、《仙公請問經》、《不積真人行品》、《元陽經》、《靈寶妙真經》等經典與佛教的《方等經》、《法華經》、《藥師經》、《華嚴經》、《金光明經》等經典相比較,證明道經中有佛經文旬義理之處。比如:

姚秦時期鳩摩羅什三藏所譯佛經《妙法蓮華經》中雲: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

而到後來,齊代道士陳顯明所造《六十四真步虛品經》也有類似的偈頌:

有見過去尊,自然成真道。

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內現元始真。

聖尊在大眾,敷演化迷強。

可以明顯地看出,《六十四真步虛品經》將《妙法蓮華經》中的“諸如來”改為“過去尊”,將“佛道”改為“真道”,“真金像”改為“元始真”,“深法義”改為“化迷強”,剽竊之處甚為明顯。類似於這樣道經偷改佛經的例子很多,法琳在此篇中所舉事例,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其四,偷佛法四果十地謬。舉道經《度國王品》、《度身品》、《文始傳》、《靈寶智慧罪根品》中所說文義,論述道經中采用佛教“四果、十地、羅漢、五通、如來”等名相的實證。繼而駁斥道經雖有“九重天、八十一天、三十二帝、九真天王、九宮天曹”等等的名相,但是對於“服食何草而得往生”以及“因緣次第”等並未闡明,以辨證道教的虛妄之處。

其五,道經未出言出謬。劉宋道士陸修靜曾於泰始七年(471)奉敕撰《三洞經書目錄》,列舉了道家經書並藥方、符圖一千二百二十八卷,稱其中的一千零九十卷已行於世,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而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觀道士所上《玄都經目》所列舉的道經數量遠遠超過了《三洞經書目錄》的記載,唐代時又有所增加。據此,法琳提出,玄都觀道士所上經目多屬陸修靜以後偽作。如法琳言:“從此以來二百許年,不聞天人下降,又不見道士升天,不知此經何因而來?”繼而又講述了道士張陵、葛玄、鮑靜、寇謙之等人的欺誑事跡以證明道經的“穿鑿之端”。

其六,道士合氣謬。法琳列舉了道教的《真人內朝律》、《真人內禮》、《道家內侍律》、《詣師家行道律》、《道士禮律》等經典所書男女合氣之術,認為這種不正當的修法會使“交夫易婦唯色為先,父兄立前不知羞恥”,而今民間道士常行此法,卻自稱之為“中氣真術”。

其七,敘天尊及化跡謬。道教《靈寶智慧定誌通微經》、《靈寶度命經》曾敘說天尊成道、應化因緣的故事,然而史籍並未記載,並且違背因果、自相矛盾之處也非常明顯。據此,法琳指出它的偽妄,並依道經《智慧罪根經》中“不得輕師慢法,傲誕三寶”與第十二戒中“不得竊取佛經,妄宣道要”的文字,揭露了某些道士的虛偽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