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護法沙門法琳與唐初佛道爭論(2)(1 / 3)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是愛惜忠良的一代明君,在閱覽了法琳的對答之後,怒氣頓消,寬大為懷,準備將其釋放。而憲司卻不同意,認為“諸指斥乘輿者,罪當大辟”。太宗反而為法琳辯解道:“法琳雖然毀謗我的祖宗,但並非是無憑無據之說,死刑就免了吧。”最後,朝廷決定免除法琳的死刑,改為流放益州。

法琳死裏得生,卻並未暗自慶幸,對佛教發展的前景,依然感到惆悵萬分。回首自己的一生,童真入道,輾轉求學,窮究十翼,包納九流,護法衛教,披肝瀝膽,製論上表,剛正不阿,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不禁悲從心來。遂以屈原自許,借詞抒懷,賦《悼屈原篇》一首:

何天道之幽昧兮,乖張列宿;使忠正之屈原兮,而見放逐。讒佞從旨兮,位顯名彰;直言不諱兮,遂焉逢殃,和璞捐於山澤兮,燕石為珍;西施屢而不幸兮,嫫母見親,撫心思念屈原兮,博達廣識;君王不察其貞正兮,斥逐去國;鳳鳥尚知懷德兮,見覆巢而高翔;麒麟猶忻有道兮,矚不仁而騰驤,忠諫之不入兮,箕子佯狂;杜伯之諒直兮,遭尤逢殃,比幹正而剖心兮,伍子胥貞而挾眼,痛清

白之屈原兮,沈汨羅而不返。

就在這個時候,京城的佛教界傳出流言。有人認為:法琳身為一名僧人,不能靜思澄神,求出要道,卻為博得一己之名,肆意撰寫《破邪論》與《辯正論》,最終聰明反誤,致使唐太宗嫌惡佛教。如果他真的想維護佛教的話,還是趕快離開京城,遷徙劍南(四川)為妙。法琳聽到這樣的流言,更是痛心,對自己的朋友說:“以前傅奕、劉進喜、李仲卿等人製論排佛,致使佛教陷入尷尬的局麵,當時也有許多高僧斥責他們,卻沒有得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我才撰寫《破邪論》與《辯正論》,引道家之經典斥責道教之虛妄,使得這些反佛道士閉口緘默。然而,時過境遷,卻有這樣的流言出現。殊不知,屈原雖因納諫而遭流放,其忠正依然為人所仰,卞氏雖因獻璧而遭刑罰,其寶玉依然價值連城。”針對這些流言,法琳也寫了一首詩予以回答:

仆秉屈原操,不探漁父篇。

問言蓬轉者,答為直如弦。

法琳啟程遷徙益州,僧俗聞訊,紛紛前往送行,大家跟隨法琳的車乘一直步行到郊外。法師辭訣友人,又為詩曰:

非意延非罪,離友複離親。

山川萬裏隔,方勞七尺身。

遊魂長去楚,分念獨留秦。

自匪相知者,誰憐死別人。

與曆史上的許多大德高僧一樣,法琳對自己的生死也有預感,不僅在詩中提到“遊魂”與“死別”,並在臨行之際再三謂眾人說:“今被南遷,幸希諸德,寄目傳書,時訪生死”。目睹法琳的身影消失在天際,大家不禁涕淚悲戚,失聲痛哭。

貞觀十四年(640)夏六月丁卵,法琳行至百牢關菩提寺(今陝西省勉縣西南),身患痢疾,遂致不救,於七月二十三日圓寂,終年六十九歲。在生前好友慧序法師的提倡下,僧俗眾人將他厚葬於百牢關東山之頂,並高樹白塔,勒銘誌之。過關來往的行人,遙望白塔,莫不緬懷悲涕。

法琳圓寂的消息傳至京師,朝廷上下深感惋惜,大家都知道法琳是被道士秦世英所誣,遂對其深惡痛絕。曾經審問過法琳的禦史韋驚,借故上表,言秦世英行為不檢,疑陽庶俗,於是朝廷將其逮捕伏誅。這也正應了因果報應之說。

關於法琳的傳記,主要有唐代道宣法師撰寫的《續高僧傳》卷二十四《唐終南山龍田寺釋法琳傳》。在虞世南的《襄陽琳法師文集序》和陳子良的《辯正論序》中也有其生平記載。宋代李昉等編撰的《太平廣記》中收錄了一則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此外,唐代彥悰法師撰寫的《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三卷,以紀年為綱,將法琳的生平、作品及有關詔、序等包羅無遺,而以作品為主,以佛道論衡為重點,其中紀年和記事,可補《續高僧傳》之不足。

有關法琳的著作,由唐初著名書法家、時為太子中書舍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將其整理成為《襄陽琳法師文集》,並親自為序。虞世南此舉的初衷,正是念及友情,如他在序言末尾所言:“法師與餘,情敦淡水,義等金蘭。雖服製異宜,風期是篤。輒以藤綆,聯彼圭璋,編為次第。”除《破邪論》、《辯正論》之外,《襄陽琳法師文集》還收錄了法琳撰寫的《詩賦》、《碑誌》、《讚頌》、《箴誡》、《記傳》、《啟論》以及《三教係譜》、《釋老宗源》等文,合成三十卷。此文集如今已經佚失,隻有虞世南所寫的《襄陽琳法師文集序》被收錄於《大藏經》,流傳下來。而此《襄陽琳法師文集序》(又稱《破邪論序》)的拓本,也成為後人研究虞世南書法的重要作品,現為日本收藏家三井高堅所藏。此外,清代文人董誥等編修的《全唐文·卷九百三》中收錄了法琳所著文章十二篇;光緒年間由陸心源撰寫的《唐文拾遺》中,依據《續高僧傳》的內容輯錄了法琳的文章三篇;當代學者陳尚君編寫的《全唐詩補編》中收錄了法琳所撰詩五首。

早在法琳撰寫《辯正論》之時,唐初名相杜如晦就曾寫信稱讚他為“護法菩薩”。《太平廣記》中亦有言:“佛法得全,琳之力也,佛經‘護法菩薩’,其琳之謂乎?!”縱觀法琳的一生,莫不是與護法衛教息息相關,並最終獻出了生命。正如他常引“屈原納諫”與“卞和獻玉”的故事以表達自己的意誌一樣,法琳雖因護法直言而遭流放身死,但其“護法菩薩”之名依然代代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