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翠微寺遺址上,坐落著一個名叫黃峪寺的村落,分為上營、中營、下營三個生產隊,共30餘戶400多人。村民謂世代居此,但具體何年何月初至此地說不清楚。據家住上營的一名牛姓老人講述:最早到翠微寺遺址上居住的有牛氏、張氏、姚氏三戶人家,六十年代時翠微寺遺址上的遺物還有很多,並有五座舍利塔位於上營,均一人多高。據此可知,上營地區曾一度作為翠微寺的塔院,而牛、張、姚三姓,應該就是清代慧禪法師《黃穀尋翠微寺遺跡》中所記述的那“幾戶人家”了。
鑒於永慶寺早在明代時就已衰落,翠微寺佛教文化的延續重任則落在了嚴福寺的身上。九十年代中期,政府采納佛教協會的建議,在不占用耕地的原則上,將嚴福寺遷至內苑村白石峪境內,並選任寬渡法師為住持,全麵負責寺院基本建設和佛教文化的重建工作。翠微佛教文化延續的責任,從此落在了寬渡法師的肩上,而寬渡法師亦責無旁貸、義不容辭地把握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承擔起重建寺宇、重啟法門的艱難任務。
前文提到,明代的嚴福寺是規模弘大的,分前寺和後寺,占地約有百頃。古寺雖已湮沒,但“前寺”、“後寺”、“寺旮旯”、“寺院坡”等名稱沿用至今。嚴福寺的新址,就在原來的“寺院坡”處。寬渡法師為恢複重建道場,十餘年間,在建築設計、修建施工以及翠微佛教文化的延續工作中均一絲不苟、親曆親為。嚴福寺也由最初的幾間舊瓦房逐步發展成為了殿宇巍峨、花團錦簇的古刹新寺,為長安城南增添了一座佛教聖地。而一向品性敦厚、質樸謙虛的寬渡法師,常念修複寺院非一己之力可及,實為佛教四眾和地方黨政領導多年以來的不懈關懷之功,故常於法會中開示、敦促信眾們要常懷感恩之心,將建寺功德回向於眾生、國土。然而嚴福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曆史進程,無不鐫刻了他那堅忍、艱辛的付出和勤勞、樸實的作風。
嚴福寺的建築風格多采用重簷、回廊、亭台等複合式結構,依山就勢、逐級遞增,帶給人們一種濃鬱的古樸氣韻。目前的主體建築,有玉佛殿、西方殿、臥佛洞、觀音洞、三寶樓、淨心樓、放生台等等。多寶佛塔與山門也已分別進入了設計和施工的階段。大雄寶殿、齋堂以及祖師殿等也已列入寺院的規劃建設之中。除了專門供養佛、菩薩的殿堂之外,三寶樓用作修學講堂,淨心樓用作僧寮,放生台以供飛禽棲身。由於嚴福寺位於群山環抱之中,鬆柏相擁,同時又毗鄰秦嶺野生動物園,恰好是飛禽的最佳棲身之處,放生台則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為弘揚戒殺放生法門,本寺四眾還立“放生台碑”一方,由寺僧冶法撰文,著名書法家鍾明善教授書丹。
駐足嚴福寺,北攬長安勝景,南眺秦嶺雲海,其磅礴之勢,不禁讓人的胸懷隨之坦蕩。腳下淙淙的碧溪,猶如一條玉帶圍繞,寺周青青的蘿蔓,夤緣直上那寒鬆之頂。翠竹微掩、鳥語花香、長鬆篩月、鈴鐸搖聲,身居此處,煩惱像是留在了山林之外,隻剩下世情兩忘的幽心與禪意。所謂“山溪日夜流聲靜,佛號法水滌塵心”,正是如此。
欣逢盛世,法筵重開。我們期望嚴福寺的四眾弟子能夠繼承曆代祖師那種克誌修行的精神,將翠微佛教文化延續下去,創造出更加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