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翠微寺與嚴福寺的曆史沿革(5)(2 / 3)

月霞法師(1857—1917),俗姓胡,名顯珠,湖北黃岡人。幼讀儒書,習醫學。十九歲出家於南京觀音寺,曆遊名山,遍習佛經。先後至常州天寧寺從冶開和尚受教,於句容赤山從法忍和尚參禪,於終南山翠微寺結茅靜修,行百丈清規。月霞法師是近代著名的佛教學者、佛教教育家,是最早倡辦僧伽教育的人。弘法足跡遍及全國,遠至日本、泰國、緬甸、錫蘭(今斯裏蘭卡)、印度各地。他曾創辦江蘇省僧伽師範學堂及華嚴大學,培育僧才,對後世頗有影響。江蘇省僧伽師範學堂,是我國佛教史上最早以新式教育方式培育僧才的學府。法師還曾反對袁世凱稱帝,提倡愛國愛教,其高風亮節深受各界器重,是民國時期佛教界公認的領袖人物。

清代的嚴福寺,已顯衰落跡象,法事不興,而寺院仍有一定的規模。據《長安佛寺增訂版》記載,寺院北麵有一楊家莊,村民均為嚴福寺的莊客,專為寺院種地。這說明此時的嚴福寺僧眾凋零,而寺院田產依然存在,僧人不得不雇人幫忙種地收租。民國十八年(1929),嚴福寺還有前殿和後殿,而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時,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將僅留的五間大殿拆掉,至此,古嚴福寺無存。

據《長安史跡紀略》載,1937年5月,胡宗南奉蔣介石之命,在西北軍官訓練班的基礎上成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因為該校的前身是孫中山先生創辦的廣州黃埔軍官學校,故長安人習慣上將駐紮在王曲的第七分校稱為黃埔軍校第七分校。第七分校進駐長安期間,曾到處拆寺取其木料以修建學校,被百姓痛罵“第七分校,不務正道,白天睡覺,晚上拆廟,不要磚瓦,光要木料”。嚴福寺也正是第七分校在一夜之間拆除的,木料已被竊走,而磚瓦仍遺留在原處,至今,嚴福寺遺址上時有磚石瓦渣等遺物挖出。

翠微寺和嚴福寺,盛世興建,亂世消亡,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畫卷中,曾描畫出輝煌,亦勾勒過滄桑。我們在緬懷這段沉重的曆史之餘,也感歎她的載德修文。今逢盛世,這樣悠久的曆史文脈自然應該重新續寫。

第三節 欣逢盛世 法筵重開

中華民國是中國曆史上大動蕩大轉折的時期,它留給新中國的是一幅滿目瘡痍、百業待興的破敗局麵。建國初期,黨和政府首先領導億萬農民開展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在此期間,早已成為遺跡的翠微寺也被劃歸為耕地,其上院永慶寺遺址為西安市長安縣灤鎮黃峪寺村所轄,下院嚴福寺遺址為灤鎮內苑等村所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逐漸落實,翠微寺佛教文化的延續,也成為政府以及有關佛教人士的考慮議程。

20紀80年代中期,西北大學李建超教授及魏光、趙榮等學者至黃峪寺村進行考古調查,並作《唐翠微宮遺址考古調查簡報》,對上院永慶寺遺留下來的文物進行了闡述,發表在1991年第六期的《考古與文物》雜誌上。2001年4月,日本國新瀉長岡市訪問團曾尋訪翠微寺遺址遺跡。2006年6月,陝西省委黨校教授盧飛鷹、西安市文物局研究員黃偉曾對翠微宮遺址進行考察。2006年10月,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文物局組織考古調查,全麵展開了翠微宮遺址的勘探、發掘工作。原長安區人大副主任王作兆先生對下院嚴福寺也曾進行過考證,除相關文獻外,在其著作《長安史跡紀略》中略有講述。原長安區統戰部副部長周文敏先生的《長安佛寺增訂版》一書中,也對嚴福寺進行了專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