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翠微寺與嚴福寺的曆史沿革(5)(1 / 3)

古往今來,終南山一直是名士高僧修行隱居的首選之所,素有“天下修道,終南為冠”的美譽。清末民初之際,更是高僧輩出,緇素雲集。近代禪宗泰鬥虛雲老和尚就曾先後兩次於終南山結茅潛修。據《虛雲老和尚年譜》記載,光緒十一年(1885),虛雲和尚於朝禮五台山後,至終南山結茅棚,與法忍法師、冶開法師相伴了兩年餘。當時,法忍的茅蓬在老虎窩,冶開的茅蓬在拴龍樁,法性住在湘子洞,而虛雲和覺朗、體安同住大茅蓬。光緒十三年(1887),虛雲下山越秦嶺,經子午峪往四川,翌年,法忍也下山返回南方,於南京句容修建赤山般若寺。光緒二十六年(1900),時隔十三年後,虛雲和尚再次來到終南山獅子茅棚隱居,第二年,法忍和尚也帶領徒眾來到終南山翠微寺上院遺址處結茅潛修,並曆時二載。期間,虛雲、月霞、戒塵、體安、溥常等法師先後居於此處習教參禪,著名佛教學者高鶴年居士也曾奔赴此地從法忍和尚受學。繼元代雪村友梅禪師住持之後,此時的翠微寺,再現高僧雲集之盛況。

據持鬆法師《月霞老法師傳略》記載:

(光緒二十七年)辛醜,因赤山法忍法師欲至終南,師(月霞)率學人等先往,有軍門蘇公施田若幹畝,師即領眾開墾,不避艱辛,次年親迎法公於長安居之,叉成大道場焉。

又據《虛雲老和尚年譜》載:

月師(月霞)曰:“赤山法老人厭煩,現在漢陽歸元寺講《法華》,欲來北地,特囑先來尋地。”約予(虛雲)同行,予方習靜,卻之,及打七畢,化城、引月、複戒等到翠微山相地回,月師雲甚當意……

(光緒二十七年)赤山法老人抵陝,結庵翠微山,來六十餘人,半住皇峪寺,即唐太宗避暑處,半住新庵及興善寺,時蘇軍門在北地開水田,將鴨伯灘地百頃送翠微山做僧糧……

上文所說皇峪寺即是翠微寺(永慶寺),因唐太宗李世民曾避暑於太和峪境內的翠微宮,所以後人將太和峪稱為皇峪(黃峪),將翠微寺稱為皇峪寺,並沿用至今。從文中內容看來,赤山法忍此次前往終南山是本著興複“翠微寺”的誌願,而且提前做好了安排。首先命月霞法師帶領部分學徒前往居住並置田開墾、恢複農禪之風,隨後於第二年帶領徒眾六十餘人來到長安,並將半數留在皇峪寺。而正當“翠微寺”的複興有了一線生機之時,突如其來的事情使得法忍和尚等人出現了困境。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欺辱之下,國力衰弱,民不聊生。值此之際,蘇軍門將鴨伯灘地百頃送於皇峪寺,當地民眾的田產則相應減少,自然不會同意,要求政府重新劃撥土地,而政府也無法拿出更多的耕地。無奈之下,法忍和尚在皇峪寺居住兩年之後帶領徒眾重新回到了南京,隻留下了月霞、體安等幾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月霞法師在皇峪寺居住六年之後,赴日本講學,回國後留在江蘇創辦僧伽教育。自此,翠微山更無僧人居住。

赤山法忍(1844—1905),俗姓郭,名本心,出家後法名法忍。因為他曾在南京句容的赤山結茅,四方學僧景從,故鹹尊稱赤山老人,為清末宗門四大尊宿之一,時稱“天下首座”。四大尊宿為:威儀第一的常州天寧寺冶開和尚,戒行第一的寶華山聖祖和尚,禪定第一的金山寺大定和尚,智慧第一的赤山法忍和尚。法忍幼讀私塾,從小喜佛,二十歲時投朝陽寺禮明月和尚剃度出家。同治八年(1869),時年二十六歲,到北京西域寺,從通悟律師受具足戒。繼而前往鎮江金山寺參學,後於終南山結茅棚潛修,於南京句容創建赤山般若寺。光緒三十一年(1905)農曆十月十六日圓寂,世壽六十二,僧臘四十三。相傳在他圓寂的次日清晨,南京城內的許多弟子都看到他在街上行走,有人問他:“師父這麼早,到哪裏去?”他回答:“有事,有事。”就這麼走了。到了這天午後,般若寺的弟子趕到南京,通報老人已於昨晚圓寂,城內許多弟子不信,並說:“我們早上還看到他呢。”老人不留著作,不記一語,但當時天下禪和子,莫不爭先恐後從他參究,求得他一句半偈的開示,就受用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