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高祖李淵建立太和宮之時,終南山太和峪口以外的山林和田地就已悉數化為皇帝禁苑。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和宮遺址上建立翠微宮,同時又在山下皇帝禁苑處構建了翠微宮下苑。
據王作兆先生所著《長安史跡紀略》記載:
內苑的酒務頭村(酒務指北宋時酒稅收征機構),該村原屬翠微宮下院一部分,名翠微堡,宋後改名酒務頭。
看來,翠微宮下苑的建立確為事實,所在地便是今天的長安區內苑村。再到後來,唐高宗李治又將翠微宮舍為翠微寺,翠微宮下苑也隨之廢除,群眾開始聚居此處建立村莊,但是此地依然與山上翠微寺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而無學禪師所建“翠微寺下院”,其地正是在翠微宮下苑處。
此“翠微下院”,便是今日嚴福寺的前身。
六、五代時期的沒落
唐末的黃巢起義曆經十年之久,最終雖被剿滅,但唐王朝卻逐漸崩潰、無力回天。天佑元年(904),朱溫脅迫昭宗遷都洛陽,派張廷範為禦營使,拆毀長安的大量宮殿寺觀,將木料順渭水運往汴梁以營造新都,長安終成廢墟,昔日繁華頃刻凋零,寺院也所剩無幾。
據《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四載: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戊午,驅徙士民,號哭滿路,罵曰:“賊臣崔胤召朱溫來傾覆社稷,使我曹流離至此!一老幼繦屬,月餘不絕,壬戊,車駕發長安,全忠以其將張廷範為禦營使,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
翠微寺最初是由規模宏大的翠微宮舍之而成,有詩曰“翠微寺本翠微宮,樓閣亭台數十重”,看來,翠微寺雖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整修,卻也基本保持了原貌,朱溫等人自然會考慮毀損此處。然而翠微寺地處深山,其破壞程度亦未可知。僅從“朱溫墟長安”的角度來看,翠微寺即便未遭破壞,其僧眾的日常生活也是無法保障的。公元907年,朱溫奪取了唐政權建立後梁,中國曆史步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在此期間,變亂頻仍,戰爭浩繁,佛教內隻有禪宗的弘傳比較活躍,但也僅限於相對穩定的南方地區。顯德二年(955),後周世宗采取禁佛政策,使國境內寺院廢除過半,並熔佛像鑄錢以充實國家經濟,這對於翠微寺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此時的翠微寺可以說是斷壁殘垣、僧眾凋零,其情其景,可想而知。
第二節 從宋初的更名到民國時期的衰亡
一、宋金時期薪火猶續
北宋建隆元年(960)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登基,是為宋太祖。宋政權建立以後,一反前代北周的禁佛政策,給佛教以適當保護。建隆元年二月,太祖下詔以自己的生日二月十六日為長春節,賜百官宴於相國寺,並普度童行八千人:六月下詔諸路寺院,“經顯德二年當廢未毀者聽存,其已毀寺所有佛像許移置存留”。繼而多次親臨相國寺開壇求雨,並派沙門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開寶二年(969)長春節,詔天下沙門殿試經律論義十條,全中者賜紫衣。開寶四年(971),內官張從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大藏經,前後費時十二年,共收錄佛經六百五十三部,計六千六百二十餘卷。因刻於開寶年間,故稱為《開寶藏》,又因在四川,也稱《蜀版大藏》。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雕版刊印《大藏經》,自此各大寺院建築藏經樓,以珍藏《大藏經》為鎮寺之寶。太平興國元年(976),太宗趙匡義下詔普度天下童行17萬人,又於五年(980)設立國家譯經院,召中印度僧人法天、天息災、施護等法師翻譯梵文經典,恢複了自唐代元和六年(811)起中斷170年之久的佛經翻譯工作,並親自題寫了《新譯三藏聖教序》。為培養翻譯人才,譯經院又改為傳法院,同時設立印經院,管理流通大藏經的出版工作。這些措施對促使北宋佛教的逐漸恢複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五代時期的翠微寺已成抱殘守缺之勢,宋朝初年的崇佛政策則給它的複興帶來了一線希望。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翠微寺更名為永慶寺,位於太和峪口的翠微下院被命名為嚴福寺。法事得以重興,土地田產也得以歸還。而翠微更名之事,雖為事實,但因它在唐代的聲名,後人習慣上往往將“翠微”與“永慶”二名並用。
宋代佛教是轉折與深入的時期,與唐代佛教之“八宗鼎盛”的輝煌場景相比,雖然稍顯遜色,卻為中國佛教史揭開了新的篇章。日本學者鐮田茂雄說:“以往唐代集六朝之大成,而宋代卻是麵向將來,一直朝著新方向前進的近代史的開端。”由於過去從印度、西域傳入經典帶來的刺激逐漸消失,以及曆次法難和五代戰亂致使諸宗的典籍章疏散失殆盡等等因素,使得中國化佛教禪宗在宋代得以興旺發達。著名佛教學者周叔迦先生將宋代佛教稱之為“流派蔓延時期”,事實也正是如此。天台宗與淨土宗的中興、華嚴宗和律宗的承傳遠不如禪宗的蕃衍所帶來的文化衝擊。禪宗五家中曹洞與雲門的承傳,以及臨濟分支楊岐、黃龍的確立,標誌著北宋禪風的盛行普遍。而早在唐末便以弘揚青原係禪法聞名於世的翠微寺,則成為終南山的佛教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