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翠微寺與嚴福寺的曆史沿革(2)(3 / 3)

此外,《冊府元龜》中對於玉華宮廢寺的曆史也有明確的記載,謂為唐高宗永徽二年八月。根據道世法師在《法苑珠林》中“翠微、玉華,並舍為寺”的說法,詹宗佑先生提出的翠微宮於唐高宗永徽二年廢為翠微寺的說法是最為準確的。

此時,早已劃歸翠微宮版圖的龍田寺自然也就與翠微寺合並了。

翠微寺身為皇家功德寺,必定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供施殷厚、像設雕華的狀況在終南山一帶可謂是首屈一指。因為地理環境的因素,翠微寺雖然無法與京城內的慈恩、西明、興善、弘福等大寺媲美,卻成了隱逸高僧避喧近靜、誦經習禪的首選。恰恰是這一原因,使得翠微寺聚集了許多“高僧”,而少有“名僧”。通史中雖無翠微寺僧的記載,我們卻可以從一些金石、釋典以及文人詩作中搜尋唐代中期關於翠微寺僧的情況。

宋代金石學著作《寶刻叢編》卷七引用了收錄於《京兆金石錄》的《唐翠微寺道瑩法師塔記》,此文是在高宗鹹亨五年(674)由張巨源撰寫,王忱所書。古代有“聖人入塔”的習俗,高僧圓寂後常起塔供奉安置舍利,並由文人名士撰寫塔銘。道瑩法師的行狀雖不可考,但無疑,在早期翠微寺僧中,道瑩肯定是一位梵行高遠的僧人。

唐代詩人孟浩然曾登臨翠微寺,與翠微寺空上人結為方外之交,並有《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寺一首流傳於世:

翠微終南裏,雨後宜返照。

閉關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靜者妙。

儒道雖異門,雲林頗同調。

兩心喜相得,畢景共談笑。

暝還高窗眠,時見遠山燒。

緬懷赤城標,更憶臨海嶠。

風泉有清音,何必蘇門嘯。

孟浩然一生清高淡泊,多數時間都在襄陽鹿門山隱居,僅在四十歲時到過一次長安,所以此詩約成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所謂“兩心喜相得,畢景共談笑”,話出了詩人與空上人之間相知相惜的君子之交。詩中亦描述了空上人剛剛結束閉關修行,帶著沉靜寂寞的餘韻策杖登峰、舉目遠眺的情景。可見空上人的道風蔚然。

除孟浩然以外,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王維、杜甫、劉禹錫、馬戴、李洞、盧綸等著名詩人都曾登臨過翠微寺,訪僧問道,寄情山水,並留下了美麗的詩篇。其中,盧綸曾有《斅吱顏魯公送挺贇歸翠微寺》七律一首,講述了顏真卿恭送挺贇法師回翠微寺的事跡,詩曰:

挺贇惠學該儒釋,袖有顏徐真草跡。

一齋三請紀行詩,誚我垂鞭弄鳴鏑。

寺懸金榜半山隅,石路荒涼鬆樹枯。

虎跡印雪大如鬥,閏月暮天過得無。

據詩中描述,挺讚學貫儒釋,書法承嗣於顏真卿和徐浩兩位大家,可惜顏真卿本人的《送挺贇上人歸翠微寺》詩文已佚。《全唐詩》錄有詩僧皎然的《送讚上人還京》詩。以及賈島的《宿讚上人房》。

玄宗時期,長安千福寺僧楚金國師曾奉旨於終南山翠微寺構建一座多寶塔,並常棲止於此諷誦《法華經》。楚金國師的行狀。在岑勳所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和高僧飛錫所撰《唐國師千福寺多寶塔院故法華楚金禪師碑記》中均有記載。另外,《釋門正統》卷七、《佛祖統紀》卷二十二、《宋高僧傳》卷二十四皆有其傳記。

楚金國師(698—759),俗姓程,年幼時隨家移居京兆整厔(今陝西省周至縣)。七歲諷誦《法華經》,九歲落發為僧,住西京龍興寺,十八歲即講經說法,二十六受戒,三十歲於千福寺建多寶塔。唐玄宗夢升九重寶塔,見上有法名,下有“金”字,夢醒後詢問諸人才知有楚金禪師,於是楚金被玄宗尊為國師,聲名遠揚。成為國師之後,楚金又上奏皇帝於翠微、悟真二寺各建多寶塔一座,皆極壯麗。楚金曾誦習《法華經》六千餘遍,刺血寫《法華經》一部,《菩薩戒》一卷,《觀普賢行經》一卷,書寫《法華經》幹部,金字三十六部,放入多寶塔中供奉,又寫千部散施,廣為功德。乾元二年(759)七月七日子時右脅示寂,住世六十二載,法臘三十七,後敕諡大圓禪師。

據《宋高僧傳·楚金傳》卷二十四:

(楚金)嚐於翠微、悟真捫蘿靈趾。乃曰:

“此吾棲遁之所。”

由於楚金國師以諷誦《法華經》為行門,以弘揚天台教法為己任,他的到來,使得翠微寺在當時成為名震京師的天台宗道場。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唐密祖師不空三藏奉旨於長安大興善寺開壇灌頂,再到代宗廣德二年(764),不空三藏因此時的大興善寺“僧眾凋殘、儀軌廢絕”而上疏皇帝請求“置大興善寺大德四十九員”。其中,翠微寺的道朗法師因為“道業清高,洞明經戒,眾所欽尚,堪為師範”而被朝廷敕為興善寺大德四十九員之一。

晚唐著名詩僧,賈島的堂弟無可法師也曾居住過翠微寺,但具體時間並不明確。有關詩僧無可的事跡,在本書第五章中略有描述。

五、唐末翠微建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