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翠微寺與嚴福寺的曆史沿革(1)(3 / 3)

另外在法琳《辯正論》中也提到了“又送太武及主上等身夾紵像六軀,永鎮供養”一說。原來,龍田寺雖然名為佛教寺院,裏麵卻同時供奉著“武帝等身像”,從現實意義上來講,龍田寺更像是李家的祠堂。這樣一來,李世民既可以安撫宗教、鞏固政權,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自己的忠孝之心,不必擔負“忤逆”的罪名了。

據《新唐書·地理誌一》:

(長安)南五十裏太和穀有太和宮,武德八年置,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複置,日翠微宮,籠山為苑,元和中以為翠微寺。

在這裏,提到了太和宮於“貞觀十年廢”,廢宮原因沒有記載。由此得知,自貞觀十年(636)廢太和宮到貞觀二十一年(647)置翠微宮期間,唐太宗一直沒有來過這裏。這十年間,太和宮留下的多是僧人的足跡。

三、終南奇葩翠微宮

終南山,“脈起昆侖,尾銜嵩嶽,鍾靈毓秀,宏麗瑰奇,作都邑之南屏,為雍梁之巨障”,她的雄偉壯麗,一直是曆代文人權貴都不曾忽視的。能夠身居終南,俯瞰長安,體會那種君臨天下的王者氣概,亦是唐太宗李世民無法割舍的情結。

貞觀二十一年三月,李世民患了痛風病,當時的長安天氣又極其炎熱,這樣的情況,令他備受煎熬。於是,四月九日,李世民下詔修複已經廢棄的太和宮,並改名為翠微宮,以為避暑療養之地。五月三日,李世民便住了進去。

據北宋王溥撰《唐會要》卷三十《太和宮》條:

至二十一年四月九日,上不豫,公卿上言:“請修廢太和宮,厥地清涼,可以清暑,臣等請徹俸祿,率子弟微加功力,不日而就,”手詔曰:“比者風虛頗積,為弊至深,況複炎景蒸時,溫風鏗節,沈屙屬此,理所不堪,久欲追涼,恐成勞擾,今卿等有請,即相機行,”於是遣將作大匠閻立德,於順陽王第取材瓦以建之,包山為苑,自裁木至於設幄,九日而畢功,因改為翠微宮。

要在終南山建成一座宮殿,須得大興土木,實有煩擾百姓的弊端,李世民自然是不敢輕率為之的。恰好有大臣以太和宮“厥地清涼,可以清暑”的理由上奏,李世民順水推舟,馬上就下詔答應了。這幅君臣之間上演的一唱一和的情景,讓人感覺到翠微宮的興建實在是理所應當。即便如此,李世民還是不敢濫興土木,而是“於順陽王第取材瓦以建之”。負責此項建築的便是“將作大匠閻立德”。

順陽王,是唐太宗的第四個兒子李泰(618—652)。李泰於貞觀十年封魏王,心懷奪嫡之計,於是和太子李承乾各樹朋黨,爭奪王儲之位。太子死後,李泰也被“幽閉”起來,後改封為順陽王,遷居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的鄖鄉縣。貞觀二十一年,進封濮王。高宗永徽三年(652),薨於鄖鄉,年三十五歲。

閻立德(?—656),唐代建築家,工藝美術家,畫家。字讓,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出身於工程世家,唐武德至貞觀年間任尚衣奉禦、將作少匠、大匠、工部尚書等。曾受命營造唐高祖山陵,督造翠微、玉華兩宮,營建昭陵,主持修築唐長安城外郭和城樓等。著名作品有《文成公主和蕃圖》、《封禪圖》、《七曜圖》、《玉華宮圖》、《鬥雞圖》、《詩意圖》等,與其弟閻立本、其父閻毗同為著名畫家。

有閻立德這樣的能工巧匠做指揮,再以太和宮的基礎,加上順陽王府第的建材,翠微宮僅用九天的時間便修葺一新。關於翠微宮的建築情況,除《唐會要》外,宋代王欽若等編修的《冊府元龜》卷十四裏也有記載:

正門北開,謂之雲霞門,視朝殿名翠微殿,其寢殿名含風殿;並為皇太子構別宮,去台連延裏餘,正門西開,名金華門,內殿名喜安殿。

據此可知,翠微宮是一組殿宇台閣綿延數裏的龐大建築群,它的範圍包括苑林區和宮城區,苑林包圍著宮城,這是漢唐離宮的普遍形製。看到這些史料的描述,我們不難想象翠微宮那“籠山為苑,據峰為宮,叢山環列,白雲繚繞”的壯觀場景。

唐太宗入住翠微宮後,進士張昌齡呈獻了他的著作《翠微宮頌》,李世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馬上命他到通事舍人的衙門裏上任,負責傳宣詔命、遞呈奏章的上作。《翠微宮頌》這篇文章如今已經佚矢,而李世民本人寫的《秋日翠微宮》則收錄於《全唐詩》,流傳至今:

秋日凝翠嶺,涼吹肅離宮。

荷疏一蓋缺,樹冷半帷空。

側陣移鴻影,圓花釘菊叢。

攄懷俗塵外,高眺白雲中。

唐代史學家吳兢在《貞觀政要卷三·擇官第七》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遊幸翠微宮時,決定授司農卿李緯以戶部尚書。這時房玄齡留守京城。有人自京師來翠微宮,太宗問:“玄齡聽說李緯官拜戶部尚書,有什麼表示?”來人說:“他隻說李緯長了好大一把胡須,再沒別的了。”太宗因此改授李緯為洛州刺史。從這一典故中我們可感覺到,在貞觀盛世,四海升平之時,有賢臣助其操勞國事,李世民在翠微宮是何等的悠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