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翠微寺與嚴福寺的曆史沿革(1)(1 / 3)

眾所周知,佛教源於古印度,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佛寺的最初創立,也是在這個時期。自東漢明帝敕建洛陽白馬寺開始,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至兩晉南北朝時,已經是梵刹林立、殿宇連亙的一番勝景了。

據《洛陽伽藍記》:

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愈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跡,於是昭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竟摹山中之影,金刹與靈台比高,講殿共阿房等壯。

據此可知,這些佛寺除君王敕修、僧人募建以外,多由貴族官僚舍宅而成。及至隋唐,佛教迅速勃興,加快了中國化的進程,創宗立派,不但深入民心,而且更加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重視,這種“舍宅為寺”的情形則更為普遍。

銅川玉華宮、麟遊九成宮、周至仙遊宮、終南山翠微宮被稱為隋唐四大行宮。其中,玉華、仙遊、翠微三大行宮最後均奉敕改建為寺。翠微寺,便是由太和宮基礎上建立的翠微宮舍之而成。

第一節 從太和宮到翠微寺

一、唐高祖建太和宮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發了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自隋大業七年始(611),天下大亂,而煬帝卻置若罔聞,繼續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大業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淵在次子李世民的勸說下起兵,年底即攻克長安,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次年夏,煬帝在江都兵變中被殺,於是李淵廢楊侑,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唐,年號武德,是為唐高祖。

唐朝建立伊始,天下未平,各方政治勢力仍在角逐,唐王朝的聲威僅限於關中地區。李淵以關中為根據地,不斷發展自己的力量,著手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武德元年至武德六年(618—623),唐王朝先後討伐隴右,占據河西,恢複代北,進取洛陽,平定江南,真正在全國建立李唐的統治,應該是武德七年(624)。

武德八年(625),覺得江山已定、大功告成的李淵,敕旨在終南山的太和峪營造了太和宮,準備於此頤養天年。有關太和宮的興建,《新唐書》《舊唐書》及《資治通鑒》中均有提及。其中,《資治通鑒》卷一九一所記內容如下:

(武德八年)夏,四月……甲申,上幸鄂縣,校獵於甘穀,營太和宮於終南山;丙戌,還宮……六月,甲子,上幸太和宮……秋,七月……丙午,車駕還宮。

如上文所言,武德八年四月,高祖李淵出巡到鄂縣(今西安市戶縣)甘穀一帶打獵,親身感受到了終南山的王者之氣,乃命人於此地修建皇帝行宮。至六月時,太和宮便已建成,李淵迫不及待地住了進去。

在一些曆史典籍中,往往將“太和宮”與“大和宮”二名並用,其實“太和”一詞亦稱“大和”,始見於《易經》,後來在道教學說中經常使用。據《易經·乾·彖辭》: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意思是說,這種“乾道即天”的法則時刻都在變化,從中孕育出宇宙萬物的生命和本性,保持著自然界的和諧。古人通常認為,陽氣為萬物之始,故日“首出庶物”;立君而天下皆寧,所以叫“萬國鹹寧”。隻有保持“太和”,萬物才可沿著既定的生命軌道正常發展。唐王朝平定天下之後,李淵將其修建的第一座行宮命名為“太和宮”,亦是表達了那種“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統治願望。

眾所周知,老子李耳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被道教信徒奉為“太上老君”。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政權,李氏家族與其攀親,奉老子為先祖,這也正是建立太和宮的目的之一。武德七年十月,在戰亂初平、百廢待興之際,高祖李淵於百忙之中前往終南山拜謁樓觀老子祠,緊接著又於次年修建終南山太和宮。他這一係列的舉動,正是為了向世人宣稱,李唐家族為老子後裔,做開國皇帝、住“太和”宮殿,乃是“天命所為”。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李淵營造太和宮後的次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突然在長安太極宮玄武門發動兵變,剪除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其諸子。一日之內,竟有二子十孫死於親人之手,李淵驚悸惶恐,不亞於當年病榻上的隋文帝,於是馬上立秦王為太子,緊接著就把皇位傳給了他,自封為“太上皇”,將李世民原來居住的弘義宮改名為大安宮,遷徙而居。

自此,終南山太和宮便閑置下來。

二、唐太宗舍宮立寺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在太和宮建立了龍田寺。由眾人推舉,被唐初名相杜如晦稱為“護法菩薩”的佛教領袖法琳法師做了第一任寺主。終南山太和峪始建寺廟,即始於此時。

據法琳法師《辯正論》記載:

又昔因避暑,躬幸南山,卜此神居,啟茲大壯,其地也,帶秦川之眇眇,接隴岫之蒼蒼,東觀浴日之波,西臨懸月之浦,鳳企窮奇之石,鬱律鑽天;龍盤譎詭之崖,穹窿刺漢,豈獨岩鬆撥日,抑亦澗竹捎雲,實四皓養德之場,蓋三秦作固之所,為太武皇帝舍而為寺,既增利見,因日龍田,又送太武及主上等身夾紵像六軀,永鎮供養,大眾所資,有司供給,無勞買地,不待布金,逆風和氣之香,氛氬滿院;吉祥柔滑之草,瀾漫垂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