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別被挫折感壓垮折服(1 / 3)

中學生挫折感表現類型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學生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遇到困難和挫折的過程。所謂挫折,也就是預定的目標由於某種原因沒能實現。而挫折感也就是在挫折條件下,個體在心理上所產生的一係列消極的情緒體驗。以前,雖然有“逆境出人才”等名言,但人們還是習慣於看到挫折對兒童發展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很少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挫折。事實上,兒童正是在不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過程中獲得心理上的成熟和成長的。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挫折對人產生何種性質的影響與挫折本身無關,起決定作用的是個體對挫折的承受力,而這種承受力又是個體在無數挫折的磨礪中形成的。挫折對個體的影響有正反兩方麵。其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在生理上,經常會產生頭暈、惡心、失眠、多夢、困倦、乏力等;在心理上經常會產生煩躁、多慮、沮喪、抑鬱、恐懼、淡漠等;在行為上,則表現為退縮、拘謹或是攻擊、破壞等極端行為。這三方麵的消極反應又會相互強化,因而,長期處於這種挫折情緒狀態中,就會使個體失去活動的主動性和目的性,甚至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挫折對個體的積極影響,要靠個體的挫折承受力發揮作用才會產生。麵對挫折,個體若能具有正確的認知態度和較強的承受能力,挫折就會成為個體個性發展的一次機會。在挫折磨煉中使個體學會如何在困難中前行,形成堅韌不拔、威武不屈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在此過程中其社會化進程就得以發展,增強社會適應性及挫折承受力。挫折是實際生活中的失敗或失利,往往會造成學業、身體、心理、財產甚至是生命損失,人們不願看到、不希望出現挫折,但很難避免。挫折是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對人道德、品質、情感、性格、氣質、意誌的發展、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個人成長的磨刀石,因而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因此,對處於自我觀念形成並趨向成熟的青少年兒童的挫折感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我們先來看中學生挫折感常有哪些表現,首先是交往挫折感,交往是人獲得歸屬與尊重需要的基本手段,也是一個人良好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途徑之一,青少年學生更需要在交往過程中獲得同伴群體的歸屬感,形成交往技能,完成社會化過程。因而人際交往也是中小學生的重要活動之一。在這方麵產生的挫折感若不能正確對待,會對其個性的健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中學生的主要人際交往方式有三種:同伴交往、親子交往、師生交往。其中同伴交往是主要內容,交往挫折也往往在這方麵產生。主要表現為沒有穩定的友誼,在群體中沒有良好的人緣,經常產生人際衝突等。長期處於這種挫折體驗中,就會產生自卑、孤獨、猜疑,甚至產生嫉妒、自私等不良個性,這些不良個性反過來又會強化不良的人際關係,影響其成年後的交往活動。學業挫折感。學習是中小學生主要的活動形式之一,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挫折感往往對其影響較深。長期處於學業挫折中,如達不到預期名次,不能考取理想分數等,極易使學生喪失自信心,對學業任務放棄努力,產生學業無力感。在自我概念結構中,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形成了一個較低的概念,這種概念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會使其在喪失對學業的興趣的同時,將精力轉向其他不良活動方麵,以使自己獲得某種有能感,從而得到心理平衡。這也就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往往同打架等違犯學校紀律的行為有關聯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由於家庭、學校等原因產生的挫折感。中學生在心理上還不成熟,很容易由於外界的某些原因而產生挫折感。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成員的不良行為,家庭中意外事件的發生都會使其體驗到挫折感。另外,學校的級別、地理位置、社會聲望、教師的水平等也會使其產生挫折感,這也就是所謂的“校牌效應”。中學生在各項集體活動中常常表現出對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需求,以自己的某一方麵的才能能為集體帶來榮譽而獲得這種自我價值實現的體驗。但在實際活動中,影響成功的因素很多,個體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願望達到目的,有時還適得其反,如在競賽活動中失敗等。這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而且,若這種挫折感不能得到及時調整,就可能使其在以後的活動中表現出膽怯、缺乏自信、多慮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影響個體能力的發展及勇於進取等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而且在相同或相似的挫折情境中,不同的個體產生的挫折感強度不同,主要是由下列因素所導致的。個體的價值觀念不同,個體的價值觀念會影響挫折感的產生。在目標無法實現時,是否會產生挫折感以及產生何種強度的挫折感,同個體對目標價值的主觀判斷有關。隻有當個體認為該目標對自己意義重大時,才會產生挫折感,意義越大,挫折感就越強,情緒體驗就越深。反之,則不會產生挫折感或隻產生較輕微的挫折感;個體的挫折歸因不同。個體對挫折的歸因一般有這樣幾種:歸為能力有限,歸為努力不夠,歸為運氣不佳。將挫折歸為努力角度是一種積極的歸因類型,能減少挫折感,激發上進心;若將挫折歸為能力或運氣角度,則挫折感較強,易產生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個體對挫折的主觀態度不同。首先,個體對挫折的心理準備狀態不同。有人認為挫折是人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經曆,每個人都會遇到。因而當挫折來臨時,這些個體就會表現得處變不驚,能夠透過挫折看到實現目標的希望,因而不是停滯在挫折感中很長時間,他們的挫折情緒較易調整;另一些人,認為自己是天生的佼佼者,平時少挫折的經曆使其認為挫折不該是自己遇到的,因而當挫折真的來臨時,就會不知所措,陷入迷惘、痛苦、喪失信心等情緒中,強烈地感受到挫折感,不易從挫折中走出,需要老師、家長等給予適時點撥和幫助。另外,個體對挫折帶給自己影響的性質的看法也不相同。認為挫折是一次完善人格的機遇,鍛煉健全意誌品質的途徑的人,會樂觀地麵對它,挫折感也較弱,這樣反而有一種去撥雲見日的豪情;而認為挫折是前進路上的暗礁,會使人喪失成功機遇的中小學生,則易在挫折中一蹶不振,陷入消極情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