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消除自卑是提高學習的源泉(1 / 1)

自卑是一種自覺不如人、輕視自己的情緒體驗,並逐漸會轉化為一種穩定的性格。如果我們是屬於這種類型,常常會處於恐懼心理,覺得幹什麼都幹不好。自卑是一種消極情緒,它常常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和做其他的事情,這種心理一久,有時還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如果不克服它,可能會使孩子終生一無所成。如果你屬於自卑型,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有良好的家庭氣氛的影響,如果我們的父母是完美型的,他們往往是對我們期望過高,一旦達不到要求,他們便會批評我們,說什麼“你幹什麼也不行!”長久在這種“教訓”下,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幹什麼也沒用,從而形成一種自卑心理。相反,如果我們的父母是自卑型的,他們的一言一行也影響著我們。在他們“自卑”的感染下,我們很難會產生自信。所以家庭是影響我們情緒的重要因素。不過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力,盡量別受父母偏激“斷言”的影響。

其次,樹立自信心,自信的產生可以消除自卑心理。這需要我們從小事做起,每做一件事都爭取做好,這樣我們會產生自信心。“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從點滴的成功中,感覺到自己在不斷進步。覺得自己還是能幹好、能學好。學習也是一樣,從小目標開始,逐步增加要求,這樣會漸漸增強自信,由“我不行,我笨”變成“我行!我能幹,我不笨”。從擅長某些專項中,也可以對自己產生信心,比如體育項目中籃球打得比較好,唱歌還不錯,黑板報做得還可以等。從這些方麵的表現中,得到了教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好評,因此也會產生學好其他學科的信心。

此外,學習名人是克服自卑的一種方法,名人的成長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都普經有過坎坷不平的曆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卻是靠著頑強的毅力,高度的自信,才達到成功的彼岸。大發明家愛迪生,沒有受過正式教育,隻上過3個月學。在通往科學頂峰的艱難道路上,數不清的失敗、暴風雨般的冷嘲熱諷並沒挫傷他的信心,而是一如既往,步履艱難地往前走。如果一受挫就喪失信心,產生自卑,那麼上千來種世界發明不知何時才能問世。讀名人故事書,聽名人成長的故事,不但豐富我們的知識,而且還會克服我們的自卑心理。學名人是克服自卑的方法。家庭環境也影響著我們自卑或自信的形成。

而且還要全麵地、辯證地看待自己,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不僅要如實地看到自己的短處,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處和過人之處。要學會正確地歸因,不能因一次失敗,就認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這次失敗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麵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學會體驗成功,經常回憶因自己努力而成功了的事,或合理想象將要取得的成功,以此激發自信心。並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當遇到某些情況感到信心不足時,不妨運用語言暗示:“別人行,我也能行。”“別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從而增強自己改變現狀的信心。當你處於劣勢或麵對自己的弱項時,可以通過有意轉移話題或改做別的事情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可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也是最能體現自己才能的活動中去,以淡化和縮小弱項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陰影,緩解壓力和緊張。為了克服自卑心理,我們可以進行兩方麵的補償:一是以勤補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麵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決心和頑強的毅力去克服這些缺陷。二是揚長避短。例如:蘇格拉底其貌不揚,於是在思想上痛下工夫,最後在哲學領域大放異彩。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自我調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揚長避短,克服自卑。學會自我激勵,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較敏感脆弱,經不起挫折的打擊。因此應當注意:要善於自我滿足,知足常樂。在學習上,目標不要定得太高。適宜的目標,可以使你獲得成功,這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最好的激勵,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後,可以適當調整目標,爭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斷成功的激勵中,不斷增強自信心。在與別人比較時,為了避免自卑心理的產生,我們應該選擇與自己各方麵相類似的人、事比較,否則與自己懸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的優點相比,總免不了自卑感。與人比較時要講究“可比性”——選擇適當的參照係,否則隻有“人比人,氣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