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有許多令人神不守舍、流連忘返的美麗地方:大理、麗江、西雙版納……而當你來到滇中和滇南地區,深入到哀牢山區、紅河(元江)流域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由高山、流水、梯田、人家構成的畫卷,你會發觀這裏同樣那麼美麗。這裏山好、水好、民風好,在這一份美麗之中還蘊涵著一種蒼勁、雄渾和堅韌不拔,迥種氣質不由得讓你產生一份感動!

這種感動來自於人的生命意識,來自於少數民族先民們將生存本能與自然山水血肉般的融合之中。這裏可以看到世界奇觀——雲海梯田,看到步頭古道,更能領略散落於高山峽穀之中的、仿佛是從大山泥土中生長出來的“土掌房村落”的獨特魅力。

匍匐大地的住所

哀牢群山起伏連綿,紅河兩岸景色雄奇偉岸。這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巒起伏,森林茂密;千百年來,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瑤族、壯族、漢族等各民族人民就世代生活在這崇山峻嶺之中,而“土掌房”就是他們在這片廣袤的自然環境中建造起來的住所和家園。

比起雲南不少地區民居考究的形式,土掌房顯然是簡樸和經濟的,就是較之幾乎在同一區域的建水院落民山上植被良好,土掌房與環境有著一種天然的融合關係居,它在精致程度上也遠遠不及。然而,土掌房對於生活邏輯的滿足、對於生產力狀況的適應、對於周圍環境的關係卻自然地流露出彝族、哈尼族人民對生活的真誠和率直,更反映了他們在創造和駕馭自己生活時的智慧。

這是一種土木結構的平頂房,因屋頂以土鋪成,俗稱土掌房。土掌房的典型特征為集中的正房與廂房組合成矩形平麵,正房為三個開間,多是兩層,廂房一般為單層。房屋結構主土掌房的正房和耳房要為木構架、而牆體多為土基砌牆,或黏土築牆。屋內以木為柱,房頂平鋪若幹根木梁,木梁上麵用劈柴墊底,鋪上青鬆毛後再蓋上摻合有草和泥的黏土,用榔頭將黏土捶壓、緊實成土平屋頂。屋麵平展整潔,堅固牢實,耐水性能良好。土掌房的建築材料均為就地取材,如當地的泥土和木材等。房屋結構和建造工藝簡單,造價頗為低廉,建造技術因地製宜,掌握起來較為容易,且易於不斷維修。在哀牢山區少數民族的民居中,土掌房大約占了百分之八有趣的空中步行係統九十左右。

土掌房所使用的泥土和木材,對當地人民來講是最為便利的,隨處可見,樓下作臥室、堂屋、廚房,樓上為倉庫和雜物堆放處。無論土房或草房,三大開間的中間一般必為堂屋,供會客、吃飯或祭祀用,左右為臥室和廚房,牛馬豬雞則另有廄舍。彝族、哈尼族人民不隻是將木構架視為承載與受力的結構之用,更將它看成是立身安家、庇護平安的一種真實的需要。所以,彝族人民在建蓋新房時,立屋架一定要選擇良辰吉日:夜間豎立柱、架梁,天明前立好屋架,次日下午上頂梁;上頂梁時用一塊大紅布捆紮在大梁的中間,在鞭炮聲中把大梁拉上屋頂。

土掌房村落大多散落在崇山峻嶺之中的半山腰之上,因山坡上很少有大塊的平地,加之村落周圍多為層層梯田,故村落用地十分緊張,而土掌房的平屋頂在這種情況下就成為了“另一種家庭生活勞作的場所”。這一屋麵天台既能夠晾曬農作物,又能夠進行很多的家庭活動。在屋麵上,不但稻穀、玉米、蕎麥、雜豆、蔬菜、瓜果等農作物應有盡有,而且人們在上麵或忙忙碌碌、或家庭小憩,很多家庭生活都在土掌房的屋頂上進行和完成一派家庭生活的融融氛圍與景象;更為神奇的是,村中各戶的平屋頂基本都用木梯相連,從而構成了一個“空中交通係統”,家中的客人常常是“從空中翩翩而降”,令人不得不歎服村民們在營造自己居所過程中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由於對材料、結構及構造方式的恰當選擇,土掌房厚重的牆體和屋麵蓄熱性好,非常適應當地幹熱的河穀地帶氣候條件。它烈日曬不熱、寒風吹不入、雨水淋不透,冬暖夏涼,非常適合於人們的居住和日常生活,當地人風趣地說:土掌房活像一個保溫壺哩。

土掌房土牆土頂、墩實厚重、牆麵上少開窗或開小窗,遠遠望去,一片赭黃,高低錯落,顯得渾厚而拙樸,有著一種內在的、沉穩的韻味和美感。

寄托心靈的家園

對於土掌房村落的人們來講,這裏不但是他們生活的住所,還是他們精神的家園。

有不少學者認為,雲南紅河河穀地區的“土掌房”以及同類的“蘑菇房”,應該是南遷的古羌族後裔——彝族和哈尼族對於古代穴居進行改造的一種變體形態。雖然這種承傳關係有待於深入研究,但土掌房的形態和內在本質與古羌族先民們創造的穴居在精神氣質上是相分台而築的蘑菇房與村落道路通的。在彝族和哈尼族的許多神話裏,都可以發現他們回溯民族源頭、追憶民族遷徙的相關內容,如哈尼口傳文化裏一部重要的作品《哈尼聰坡坡》中就直言“六千哈尼告別了家鄉,先族走向南方的山梁”。現在的彝族和哈尼族仍然留存下來的泛靈崇村中有很多水池、水池周圍樹木蒼翠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也與上古之時黃河上遊甘青一帶的古羌族先民們相似,就連村落中的中心場地、神樹林、寨門等都有著強烈的象征性。因此,人們可以隱約感到,土掌房和土掌房村落映射著一種先民們延續下來的對宇宙和時空的朦朧認識,也隱含了他們對於先祖的心靈寄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