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的橋梁與建築在布局上是有機的整體,例如位於紹興市城區東側的宋代八字橋,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設計者獨具匠心,抒正橋架在主河上,副橋架在兩側的引橋下,這兩座引橋下又建有兩個方形橋洞穿越兩條小河,全橋跨三河連三街,是名副其實的古代立交橋,在較好地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又不侵占建築宅基地,實屬難得。又如位於安昌的小石橋,橋的一側引道伸入岸上的兩棟民宅,從對岸看,建築的形態、色彩都比較協調,形態上頗似橋頭堡,與橋梁融為一體。

紹興濱水萬年台

紹興是名聞遐邇的戲曲之鄉,有傳統的新昌高腔,有韻味十足的紹興亂彈,還有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戲曲藝術的繁榮促進了戲台建築的大量湧現,著名文學家魯迅(1881~1936)的《社戲》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一井、一凳、一門、一池、一藤裏出現了。”在紹興地區,古戲台有一個獨特的稱謂——萬年台,象征著戲曲藝術延續不斷的綿延和發展。

紹興“萬年台”通常位於某一涇築序列的中軸線上,正麵對著寺廟或宗祠,中間圍台的空間就是觀眾的戲坪。戲台平麵布局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分為通透的高台,三麵可觀,後部分為較封閉的廂房,供戲班休息、化妝、擺放道具,並充當了舞台的背景。戲台正麵一般須麵對神座,背麵則方便戲班通過水運上下搬運戲箱。在建築藝術處理方麵,戲台醒目位置處的建築構件是工匠們大顯身手之處,許多戲台雕梁畫棟,纖細精致,十分精美。

紹興古戲台包括濱水戲台、宗祠戲台、寺廟戲台。其中,最貼近百姓生活、最能體現水鄉特色的還是要屬散布於民間市井的濱水戲台。其選址多設在橋梁附近或橋頭小廣場,既節省投資又方便觀眾疏散,同時高聳的橋身也提供了絕佳的看台。紹興古戲台是傳統聚落整體環境中不可孤立的一個環節,它為紹興鄉民提供了基本的休閑娛樂場所,並通過戲文的說教向百姓宣傳著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作為一種鄉土文化,它還是表達鄉民理想與願望的方式。在建築形式上,它充分展現了水鄉建築空靈、清秀的特點,通過與水道的千姿百態的組合關係,構成了水鄉整體意境的有機組成部分。

根據戲台與建築基地周圍環境、河流、道路的關係,濱水戲台分為四種:三麵臨水、跨河而立、跨街而立、河心設置。其中最常見的是三麵臨水的戲台,如紹興縣馬山區安城戲台。當戲坪用地狹窄時,戲台便建在水上,三麵臨水,一麵傍岸,戲台正麵通常麵向河岸,不過也有戲台側靠河岸甚至是背向河岸的特例。為什麼戲台要采取這種形製呢?究其原因,紹興傳統聚落公共空間多以線性的街道為宅,少有麵狀的廣場,對於戲曲演出來說,難以保持大麵積的戲坪,因此將戲台退築於水麵,可以容納更多的觀眾。

在陸上建築用地較局促、而臨近的河道又較窄的地方,戲台往往直接建在河上,如紹興南門南山頭龍錦莊戲台,戲在台上演,舟在台下遊,濃鬱的水鄉風情呼之欲出。跨街而立的戲台是最有意思的:平時為街亭,需要演戲時加上台板,也算因地製宜,一物多用,如紹興土穀祠戲台,至今還保留完好。河心設置的戲台往往是鑒於某些特殊的場合設置的臨時建築,如魯迅先生在《社戲》中描寫的水上戲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