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僑鄉中,另一種樓房民居“廬”同樣也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廬”是經濟條件較好的華僑建造的樓房住宅的雅稱,類似於現代概念上的別墅。廬通常高二至三層,一般選址於村周圍環境優雅的地方,其建築的外觀設計石樓的屋頂為變形的拜占庭風格,形態多姿多彩和結構都比較自由靈活,較適於人們生活居住。同碉樓相比,由於其結構形式、建築材料的一致,廬的外觀與碉樓有相似之處,但因層數較低,開窗較多,使牆身的防禦功能減弱中式的花紋欄杆與西式的券柱

構成了奇妙的組合,生活氣息增強。此外,廬的出挑層已由碉樓傳統的挑廊逐步演化成凹廊空間,其空間效果和比例更加合理。

如果說碉樓是五邑農村地區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那麼騎樓則是五邑城鎮地區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城鎮是商品貨物的交換與買賣集散地,有城鎮,就有商業活動。過去很少有大型的專業化的“廬”式建築上同樣體現了中西建築文化的碰撞商業設施,以下商上住。前商後住的商住樓形式居多。因而這種商住結合的騎樓成為嶺南城鎮中典型的民居類型。

騎樓是中國南方地區較常見的商業建築,它一般為兩至三層,第一層正麵為柱廊,眾多建築的柱廊串聯起來,就構成了公共的人行交通通道。華南地區炎熱多雨,為了給行人遮風避雨,人行道上往往加以柱廊覆蓋;隨著城鎮的繁榮,人們在柱廊的上部也加建了房屋以擴大建築麵積,就形成了最初的騎樓。騎樓的設置有利於顧客購物,同時世促進了商品的營銷,受到了商家和顧客的歡迎。騎樓這種建築形式在中國南方的廣泛傳插與發展,是國外“拱券柱廊”的建築文化的引入與中國南方城鎮的氣候條件,經濟活動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說,騎樓在“出生”時,就具有明顯的混血特性,如同碉樓一樣,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異域文化的“混雜共生”。開平塘口鎮商業街,建築物從上至下呈明顯的三段式劃分

騎樓建築自下而上大體分為三段:柱廊、樓體和頂部山花。柱廊段混雜了中西各種柱式:有的柱頭裝飾風格取自於古希臘羅馬柱式,有的是簡單的中岡式的圓柱或方柱。樓體部分有三種做法:一是在實牆上開窗,並附加上許多或中或西的裝飾;二足凹空做外廊,大量采用古希臘,羅馬柱式,也有伊斯蘭風格的尖拱券廊等,千奇百怪;三是挑出做陽台,陽台的平麵形狀和欄杆樣式千變萬化,有方形的、弧形的、折線形的,陽台的欄板部分有在實體上做雕花圖案的,也有用預製件做成通透的欄板的,還有鐵花欄杆。騎樓的屋頂部分更是千姿百態,大部分是采用一些簡化了的西洋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的造型圖案,甚至包括將西洋亭榭做縮至建築之上的做法。

騎樓大部位於繁華集鎮的商業街中,因而立麵上凸出陽台的騎樓其布局方式基本上是沿著街道呈線性布局排列。城瞠的高地價促使騎樓的建築平麵形式朝著小開間、大進深的趨勢發展,這些建築的通風、采光、給水、排水、交通都在建築內部內行解決,主要依靠天井、廳堂和廊道。這種高建築密度的布局子法看似不好,實際上對於當地氣候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嶺南地區夏季獲海鎮的蜿蜓,貫通全鎮的騎樓商業街開平赤坎鎮的騎樓商業街,處處洋溢著一種充滿生氣的“混雜”炎熱、日照時間長,高牆窄巷使人多數地方處於建築陰影之中,再加上深幽的天井所具有的良好的撥風效果,給居民帶來絲絲涼意。

漫步在騎樓之間,人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那婉蜒騎樓體現出來的一種整體感,換句話說,就是具有良好的視覺連續性。這主要得益於每棟建築層麵的小尺度的反複重複所形成的韻律感,即“鱗次櫛比”的效果。盡管街上每一個騎樓的店麵、每一個開間都不一樣,但騎樓的層數、層高大致相同,店鋪開間尺寸相近、色彩協調,構成一幅繁華的商業圖景。這一民眾自主營建的建築組群不愧為社會的傳統“城市設計”,讓每一個現代建築師都讚歎不已。

在城鎮景觀方麵,騎樓中各種文化“多元混雜”的局麵帶來了各種各樣的互不關聯,甚至是第一互相矛盾的事物,構成了一個戲劇般的生活場景。各種建築交錯混雜,招牌幌子各式各樣,小攤主們叫賣著琳琅滿目的商品,一切都顯得那麼雜亂,而同時又顯得那麼富於活力。正是這種“混雜”所帶來的生氣和活力,使街道充滿了幽默感和生活情趣。對於繁榮的市鎮街道來說,有一些充滿生氣的“混雜”是有益的、必要的。

僑鄉建築文化多元混雜的特點不僅體現在普通民層之中,還體現在傳統聚落中族人的精神寄托——祠堂的建設中。幾千年的宗法製度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不管誰在外地升官發財,強烈的宗族意識和親密的血緣關係總是使他要“榮歸故裏”、“葉落歸根”、“還鄉祭祖”,這一點在海外華人華僑中體現得極為突出。在海外華人中,宗法的影響不完全是消極的,它已升華為對親人的眷戀、濃濃的鄉愁以及強烈的愛國熱情。20世紀初,開平風采堂無數華僑回家鄉開設工廠、興辦學校、投資公益,促進了僑鄉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麵發展。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許多海外華僑身在國外,心係中國,他們秉承了中國的文化傳統,一旦在海外事業有成,就要因襲舊製,在國風彩堂入口大門裝飾裝修細部內或國外建立祠堂,光宗耀祖,激勵子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