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集市和街市構成了古城市井風俗的畫麵,四方街為古城集市的代表。古時這裏隻是一個原始集市,後來又成為茶馬古道上“茶馬互市”的重要場所。現在,這裏攤販雲集,古玩百貨琳琅滿目。撐開的布篷和黃油紙大傘以及傳統貨攤,形成集市一人景觀。集市西段多各種古舊手工製品,翻弄著它們猶如翻開一個個古老的故事。爾段又納西人傳統的“木楞房”民居局部多鍋碗瓢盆等日常用品,碩大的鍋蓋可當草帽,銅打的瓢勺光亮如鏡。集市廣場上有幾條街呈輻射狀由此向四麵延伸,即東麵的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和西麵的新華街。黃山下段,而每條上街義有數條支巷呈放射狀再向四周輻射,由此形成以四方街為中心,四周店鋪客棧環繞,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古老的集市就這樣孕育了城市的雛形。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與中國傳統的山叫方方的什字形街道是不一樣的。古城其他街市也都很有納西人傳統的“木楞房”民居特點,它是四方街集市的補充和延伸,如:新華街、新義街、積善巷、密士巷、大石橋等。這裏,世間萬象應有盡有:飯館、茶屋。織麻。製革。理發,字畫、服飾、木雕、圖片、上陶等。

麗江民居是納西人生活與文化的結晶,人們不但能在其中感受到樸素、清新、自然的美,而且還能體會到本土文化的延續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在麗江看民居建築仿佛是喝了一盅陳年老窖後,又品了一杯雞尾酒。

曆史文化深厚的麗江有著屬於自己的建築發展曆史。麗江民居是從古代的“洞穴居”、“樹巢居”、“井幹式的木楞房”的發展到近代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的古城民居模式。

“木楞房”是麗江一帶納西族民居的原始形態,今天,在麗江摩梭人主要居住的寧蒗縣瀘沽湖畔及荒僻邊遠的一些村寨中還經常可以見到。這是一種木結構房屋,四壁由削過皮的原木兩端砍上砍口後縱橫迭架,壘製,屋頂上覆以木板而成。木楞房在當地取材容易、建造簡單且方便適用。

“木楞房”的空間形態起初僅為簡單的院落,後受外來文化影響逐漸演變為較為規矩的合院形式;分為正房、廂房(經堂)、花樓、門樓(也稱草樓)。正房供家庭集體活動用,是議事、炊事及祭祀的場所。廂房或稱經堂常為二層,樓上為喇嘛的住房或供奉佛像,樓下住單身男子或為客人住房;花樓主要供女子居住;門樓樓上放草,樓下大門兩邊是畜廄。摩梭房屋的大門一般開朝東方或北方,其井院較大,有紅白喜事,就在井院舉行。正屋結構複雜:屋後設夾壁,儲存食物,並作為老人居室;正屋右側為家庭主婦的起居室;正屋內一角設灶台,灶台頂角有一神龕,上麵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灶台下方設火塘,火塘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混亂;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為男柱,右柱為女柱,在舉行成丁禮時,男的在左柱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

很顯然,木楞房的形式、格局及其延續與納西人的生活環境、衣耕計會的生活力式是分不開的,人們的日常生活、自然環境、技術工藝基本決定了其結構和型製;而同時,具房屋的空間結構與宗教信仰、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世足密切相關的,民族原始的意識形態賦予了建築更多的文化色彩和象征意義。

然而,麗江納西民族的傳統民居地在保持傳統木楞房優點的基礎上逐漸轉向了今天土木結構的漢式院落建築。這是一種曆史的轉變和文化的轉變,有幾個曆史鏡頭足以使人理解為何會有這種變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