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的歌和侗鄉的風雨橋一樣,是那麼親切、和諧、樸實、優美。客人們對上了幾句歌,才能登橋入寨,受到熱情接待。這樣的喜慶活動在侗鄉侗寨到處都有,隻不過程陽橋是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而更為知名。

程陽橋是程陽、馬安等八個寨子的五位侗族老人領頭建起來的。他們一邊種田一邊出工,發動鄉民捐助木料,捐助勞力,請到最好的石匠和木匠,前後花了12年修建而成:采石備料做橋墩四年,運木架梁用了三年,豎亭、覆瓦和裝飾又用了五年。

程陽橋位於桂北三江縣林溪鄉,它橫跨林溪河,長64米,寬3米,高10餘米,四孔五墩。橋的正梁每孔用直徑1尺6寸、9丈多長的7根杉木上下兩層組合,然後鋪木板、豎木柱、架梁枋、設頂、蓋瓦;橋兩側安裝類似“美人靠”的欄幹座位。這種風雨橋,在一個林溪鄉就有15座之多,俗稱“花橋”。叫人拍案叫絕的是,它全身沒有一根鐵釘、鐵鉚,全憑技岩寨鼓樓正麵形象藝高超的“穿”和“鬥”交叉咬接,以木楔子扣緊。

桂北侗鄉寨寨有橋,而且每座風雨橋絕不相同:有三亭、四亭、五亭的,有四角或六角(平麵為方形)攢尖頂的,有二重到五重簷的,也有歇山式(平麵為矩形)的或歇山式與尖屋頂組合在一起的。這樣,從橋亭數、亭簷數、屋頂形製等排列組合下來便無一雷同,真是極具標誌性。更有巴團鎮的風雨橋,上下兩層,上層走人、下層走牲口。民間能工巧匠的創造,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風雨橋對村寨而言其實是一個入口,它既是聯係河溪兩岸的通道,又是出入村寨的必經苗族圖騰蘆笙柱之地,更是村寨的標誌。而風雨橋對歌,又為侗鄉民居這一類建築賦予了特殊的文化意義。

鼓樓和蘆笙柱

可以與風雨橋相媲美的,是侗鄉每個寨子中間的鼓樓。鼓樓屹立於寨中鼓樓坪上,極為醒目,它也是侗鄉建築藝術的精品。“錦雞翅膀鳳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樓美”,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對鼓樓的讚歎。

鼓樓分上下兩部分,下半部似亭,上牛部似塔。下半部以八根木柱支撐,內外各四根廖家木樓外立麵,內柱用碩大的杉木支撐樓梁,外柱則用於支撐亭簷;上牛部是重簷鬥拱架,有四角、六角、八角之分,重簷一般五層或七層,取單數,多可達九層、十一層,鼓樓的屋頂尖部一般都放置寶葫蘆和千年鶴,取吉祥之意。進入鼓樓內,中為石鋪地,砌火塘,邊設座位,大型鼓樓可容一二百人;放置其中的鼓,其實是一段掏空的巨木,兩邊蒙上牛皮。鼓樓是鄉民議事,製定和檢查執行鄉規、鄉約之處;其次也用於擊鼓警眾——每當遭遇盜賊凶險,就擊鼓為號,人往鼓樓聚集,共同行動。

侗鄉村寨中心是鼓樓,而苗寨的中心則是蘆笙柱。它是一根垂直巨大的杉木,布滿牛角、龍鳳、大刀片等,頂部是鳳凰形。蘆笙柱立於苗寨中心廣場蘆笙坪中央,地麵以柱根為木樓的懸挑中心,用層層發散的卵石作圖案。蘆笙柱是苗族圖騰,每逢吉慶節日,苗胞們穿起節日盛裝,姑娘們揮起彩帕,小夥兒們扛起竹筒製作的蘆笙,圍著蘆笙柱跳起“踩堂舞”。

為什麼侗寨有鼓樓和風雨橋,而苗寨卻隻有蘆笙柱?有一種說法是:“高山瑤,矮山苗,漢人住平地,侗家居河槽。”過去民族之間的紛爭造就了以民族的強弱決定其聚落地理形勢的優劣:除了漢族占據了平原城鄉外,在桂北少數民族中,侗族較為強大,因而侗鄉多占據河溪兩側的土地,這裏相對於山地有較豐富的水源、較多的田地,而在河溪立寨,必然多橋,這也有利於防範盜賊侵襲。從木樓寨和民居的規模、質量來看,顯然也是侗鄉相對優越一些。

幹欄木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