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廣闊,各種民居建築形式極其絢麗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這些民居主要源於兩大體係:遠古的南方巢居和北方穴居,即“南巢北穴”。北方窯洞是遠古穴居的一種遺存,而散布於中國西南山區的幹欄木樓民居,則是最古老、最原生的南方巢居的體現。這些幹欄木樓分布在廣西北部(桂北)、貴州東部(黔東南)、湖南西部(湘西)的大片地區,它們龍勝縣平安寨幹欄木樓依山就勢密布,大分散而小集中,與寨門、蘆笙坪、鼓樓、風雨橋一起,共同構成了苗、侗、壯、瑤等眾多少數民族的生存家園。

“幹欄”或稱“麻欄”,在壯族語言中,“欄”或“幹欄”都是“家”和“屋”的意思。幹欄的演變與發展已有幾千年的曆史,《魏書·僚傳》曾記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蘭(欄)。”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的木構幹欄遺跡,距今也7000餘龍勝縣黃樂寨年了。古代中國南方大多領域屬於越族地區(越族: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稱,而統稱百越,也叫百粵),從浙江到廣西、雲南的大片山區、丘陵地帶,巢居遍地,可見幹欄式木樓居住模式涵蓋著多麼久遠的時空。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龍脊梯田,氣勢磅礴變遷、技術的進步,平原地帶和發達地區這種幹欄木樓逐漸演變,被磚木混合結構的種種獨峒鄉坐龍寨,恰似一尊臥龍民居模式所取代;而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地,至今仍然保存著大片的幹欄木樓,保留了各民族獨具特色的生活習俗和民族風情。

桂北山區木樓寨的形態千姿百態,皆源於這些民居聚落因地製宜的布局方式——或跨溪澗、或傍山麓、或踞土丘、或環河穀。木程陽橋全景樓寨大多設有寨門(侗寨除寨門還多有風雨橋入門),有的大寨子還不止一個寨門。山路、溪水與木樓串在一起,農田與聚落連成一片,反映出這些聚落建立在刀耕火種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特點。

龍勝各族自治縣距桂林市100公裏,海拔近千米的龍脊十三寨號稱“梯田世界之最”,這裏的梯田氣勢磅礴、蜿蜒起伏。惡劣的生態環境磨礪著這裏的壯族同胞:十三寨中的平安寨是海拔最高的寨子,這裏的梯田最大的一塊不過一畝,最小的被稱為“螞蚱一跳三塊田”的碎塊,人均隻有七分地;一塊一塊摳出來的630畝水田中,用牛耕耘的不到1/3,其他的都是人拖犁。走進平安寨,曲折陡峭的石塊山路連通著散落在山坡上的家家戶戶。一色的坡屋頂木樓搭接和支撐於土坡地上,有的木樓支撐高度竟達五六米以上,而塊塊梯田又穿插在其間。木樓群既要順應地形山勢,村寨又要毗連田畝以便於精耕細作,所謂“近家無瘦地,遙田不富人”,體現了小農經濟對居住環境的要求。

由於曆史變遷,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眾多村寨中往往有幾個寨子毗鄰,甚至連成一片,林溪三寨就是一例。皇朝寨是三寨中居高臨下的寨,人們迎坡拾階入寨,會經過一路亭狀的寨門。寨子平麵呈長方形,寨門、鼓樓、蓄水池、小鼓樓循序而設,布局非常緊湊。岩寨是皇朝寨坡下的木樓寨,位於河槽邊,逼近溪水,從風雨橋入寨卻要沿河畔小路轉到寨門。岩寨標高於河槽又逼近河槽的特點,造就了岩寨別具一格的寨門——入口在鼓樓的過街樓下,從河槽拾階而上,才鑽”入寨內。岩寨前小巧的風雨橋很自然地順著河溪連接亮寨,亮寨也有獨立的寨門和鼓樓。三個寨子就是這樣三點三式,既分又合。

獨峒鄉的坐龍寨三麵環水,一麵順坡,聚落恰似一尊臥龍,這是一個僅有40餘戶的小村寨。狹窄的山路,迭落的木樓,連牲口都要爬台階,卻仍然有突出在群樓之中的鼓樓、家廟和寨門。

程陽橋對歌

每逢節日,侗家鄉親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從四麵八方走來,走上程陽橋。侗家哥仔妹仔們穿上了節日盛裝,燃放著禮花鞭炮,跳起了“踩堂”蘆笙舞。人們聚集在程陽橋頭,姑娘小夥們用翠竹紮起竹馬欄柵,擋住了登橋入寨的通道,喜慶日和節日活動時來寨子探親訪友的客人們統統被擋駕了。姑娘、小夥們既不要查你的通行證,又不要“買路錢”,卻偏偏要和你對歌,要你和他們擺歌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