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很早以前就有整齊的街區,並形成主次分明的方格形道路網。這顯然是經過規劃的。

戰國起城市中實行棋盤式分割,民居坐落於這些棋盤格中形成“裏”,北魏以後又稱“坊”。早期將坊間道路稱為“街”,坊內道路稱為“巷”。漢代將城市幹道稱為“街”,居住區內的道路為“巷”。裏坊製廢除以後,街巷製的城市蓬勃發展,沿街設店、建宅,十字路口建起市樓或鍾鼓樓這樣的高大建築,甚至於跨街建牌坊。這時,繁華的街景隨之出現。

昔日的建築反映了當時的民間宗教及宇宙觀。簡單說來,這個宇宙觀就是:上有一個天上仙境,下有一個陰曹地府,而人們生活的現實空間便位於仙境和地府中間。這直接反映在建築布局中,春節慶祝活動則間接反映了這種宇宙觀。

春節慶祝活動大致可分為祈福和避邪兩部分。因為人世介於天國和地府之間,是中性的境地;所以神仙常來巡狩,而不安分的妖魔厲鬼也經常出沒騷擾。在新年來臨的關鍵時刻,居住在神鬼交往之地的人們就要舉行迎送、祭拜酬謝神明的儀式,來祈求神明保佑新歲,並渴望借神力逐鬼驅魔。

舊時聚落有完整的防禦體係,村鎮外圍有社公、土地廟等祭祀守護神,這種社區防禦在村落的周圍劃定了界線。春節前夕,人們都先祭拜社公和土地廟,請社區守護神再接再厲,於新年負責巡行轄區,驅逐鬼怪,保佑合境平安。

村落街巷口通常都有拱門,巷道折衝處則設石敢當,這些是防鬼的層層關卡,借以保佑街巷內商家和民宅的平安。盡管如此,人們相信還是有鬼會乘虛而入,所以要將晦氣消除。有些地區的人們在除夕夜深人靜時,用石灰粉在路麵畫上弓矢,稱為“射祟”。

人們認為流浪漢、乞丐、強盜等是現世中鬼的模擬對象,過年時對乞丐的態度就反映出對鬼的態度。舊時中原一帶過年時,常見乞丐牽著頭部蒙上蒲包的幼童,蒲包剪個小孔,露出口鼻:又用石灰在蒲包上畫個老鱉,寫上“王八”二字。這對搭檔一起沿街乞討,稱為“收晦氣”。沿街商戶與住家為圖來年吉利,都會送些財物給他們。若是送錢,一定要有“八”數,如8文錢、80文錢等。乞丐在收到財物後,要唱一兩句吉利詞再離去。人們相信,善鬼受人祭祀,顯了靈,就可轉格為神。

街道的空間是流動的,“氣”運行其中,流動的“氣”可以帶來生機,驅散“晦氣”,所以過年時街上各種慶祝活動不斷,借以“吐故納新”。

除去晦氣後,還要迎吉。舊時人們相信天國浩大而法力無窮。古人模擬政府組織,想像天國也有一套官儀,皇宮苑囿皆備。天神代表人的品性中最善良、最優美的一麵,並擁有超人的全知全能。而神仙則能借“下凡”方式,掌管人間與陰間的大小事宜,視情況賜福、解厄、赦罪。

在一年的開頭舉行歡迎神儀式是極其必要的。有些地方從年初一到十五,請戲班子天天演出,表示對神的尊重。正月初一,戲班子要遊行街巷,並抬著十二個描寫忠孝故事的紙製亭閣,由儀仗隊前導,列杆數根,上挑花勝。途中觀看的民眾爭相攀折花勝,還要念著吉祥話。人們認為,搶來的花勝就代表了天上的神明的恩賜;帶回家去,就是帶回了神賦予的吉祥。而一路伴隨著戲班的鑼鼓遊行,也可以帶來一整年的平安和好運。

舊時的城鎮或大型村落,都設有戲台,有的戲台和宗祠在一起,有的則和廟宇在一起。戲台屬於舊時的公共建築,對迎送、祭拜酬謝神明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