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上那些與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人們規定赤道為緯度零度,以南的叫南緯度,以北的叫北緯度。北緯90度是北極,南緯90度是南極。
地球儀上從北極到南極劃有很多半圓圈,這就是經線,確定通過當時英國倫敦東南郊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經線為世界上的經度零度,這條線就是著名的“本初子午線”。以這條線向東向西各分180度,向東的稱東經,向西的稱西經。所以,隻要我們知道某地的經度和緯度,就能立刻把它的位置在地圖上找出來。
[我還想知道]
地球是繞著地軸旋轉的。地軸,是一根假想的連接南北兩極並通過地球中心的線。
東經180°和西經180°實際上是同一條經線,一般就叫它180°經線(有時也叫國際日期變更線)。
古時候的人類是靠鑽木或撞擊
石塊取火嗎?
在很早很早以前,人類的祖先並不知道火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怎樣取火。他們看到閃電擊中樹木而引起熊熊烈火,好多野獸被火活活燒死,因此十分恐懼。
後來,他們發現火能取暖,能嚇跑野獸,還能使食物變得美味可口,於是他們便學習使用火。起初他們不知道如何生火,隻能在發生山火時冒著生命危險把火種取回來。但這種取火的辦法非常危險,而且每次山火過後,就沒有了火源,隻好等待下次山火。為了一年四季隨時都能使用火,他們又學會了讓火不停燃燒的辦法來保存火種,這大約是50萬年前的事了。
以後,他們又學會了鑽木或用石塊撞擊來取火。如今,在許多落後地區,仍然能見到人們用這種原始的方法取火。如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因紐特人,把硫磺塗在兩塊石頭上,然後用力撞擊,引起火花,並使火花落在幹草上,幹草就被點燃了。
[我還想知道]
1908年6月30日的早晨,在西伯利亞中部的通古斯的天空中,出現了一個大火球,光亮可以和太陽相比,拖著煙霧的長尾,然後那個火球,爆炸了,就像原子彈爆炸一樣,猛烈的衝擊波把很多火推倒在地,大片森林被燒焦。
在黑暗中,發現石頭與石頭相撞能產生火花,由此獲得靈感,發明了用石塊撞擊取火的辦法。
世界各地的土壤不一樣
是由自然條件不同造成的嗎?
我們通常看到的土壤是黃色的、黑色的,其實,土壤類型複雜,種類繁多。
世界各地的土壤是不一樣的,它們不僅僅是顏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具有不同的類型和不同的特性,隻不過習慣上人們以顏色來稱呼常見的土壤。
土壤的種類很多,僅以我國土壤看,土壤類型就有54種,真是類型複雜。地球的土壤各地不同,這主要是由於土壤發育的自然條件不同造成的。簡單地說,是受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生物的作用、氣候的水熱狀況、地形和水文地質狀況、成土時間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在我國東北平原,地處溫帶,氣候比較濕潤,植物生長繁茂,土壤礦物的風化作用和微生物的活動相對較弱,土壤中的腐殖質積累較多,使土層染成黑色,形成了肥沃的黑土和黑鈣土。我國南方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由於氣溫高,降水多,微生物活動旺盛,土壤有機質分解也較快,不易累積,土壤礦物風化作用強烈,許多容易移動的礦物元素,長期被風吹日曬,而赤鐵礦的顆粒殘留地表,將土壤染成紅色,因此出現了低產的紅壤和磚紅壤土壤。
[我還想知道]
馬哈馬群島均為石灰岩島嶼,可地麵積隻占國土麵積的06%,令人驚奇的是,在這裏種地從不用施肥,但農作物長得很茁壯。
非洲塵土來自貧瘠的土地,有機成分很少,無機成分很多,在澳大利亞達令河沿岸的棉花產區,危害棉花的棉鈴蟲十分猖狂,而隻要非洲塵土一飄落,棉鈴蟲便一命鳴呼。
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是導致
我國水由西向東流的原因嗎?
一些詩詞經常寫到“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等等,可怎麼不說向西、向南、向北流呢?
這是由於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水往低處流,自然會向東流了。第四世紀的新構造運動,在我國境內進行著劇烈地勢差別的升降運動,強度自西向東逐漸減弱,使我國地形成了西高東低的階梯地勢。像樓梯台階一樣,一階一階在高度上有一定的差距。我國自西向東可以大致分為三級,呈明顯的梯級下降趨勢。
最高一級是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由極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組成,高原麵海拔一般都在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稱。第二階梯從青藏高原往東、往北,一般山地和高原的海拔都下降到3000米以下,不少盆地、穀地隻有1000米上下,主要由廣闊的高原和大盆地組成。從第二階梯向東,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進人我國地勢最低一級,海拔大部分在500米以下,隻有少數山嶺達到或超過1000米,大部分是平原和丘陵地帶。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的三大階梯,因此河流就會向東流了。
[我還想知道]
雅魯藏布江大峽穀集兩項世界記錄於一身。即它的核心峽穀河段平均深5000米,最深達5383米;長4963千米。成為世界之最。
雅魯藏布江是世界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在藏語中是“天河”的意思。是西藏人民的母親河。
化石是由不易腐蝕的
動植物屍體演變而成的嗎?
當我們去參觀自然博物館時,就會看到那裏陳列著許多化石。那麼,什麼叫化石?化石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在自然界中動植物的屍體受氣候的影響腐爛分解,有時有些屍體未來得及腐爛分解,就被泥沙埋起來,隨著時間的變遷,堆積的泥沙越來越厚,屍體也被埋得越深,逐漸地被壓在地球的深處,在那裏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泥沙逐漸演變為岩石,那些動植物的屍體也隨著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形成了化石。
隨著地殼不斷變化,一些已經形成化石的動植物又在地球表麵出現,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化石。人們可以通過對化石的分析研究來了解化石形成前那個時代的一些情況,有助於我們探索大自然的變遷。
如在喜馬拉雅山找到了恐龍的化石,有力證明了,在2億多年前,整個喜馬拉雅山區是一片遼闊的大海。
[我還想知道]
科學家們把化石分為遺體化石、遺物化石及遺跡化石。
地球不同時間生活的動植物不會完全相同,因此才說,化石是記錄地球曆史的特殊文字。
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人是
美國人皮爾裏嗎?
平時我們所說的北極,是指北極圈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而北極點是北極的中心,也是地球的最北端,它隻是一個點。
從16世紀末,人們就開始了北極探險,但是不少探險家沒到達北極點,他們不是被冰所阻被迫返航,就是被圍困在冰海之中為冰雪所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