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有人烤製幾何形狀的小甜餅給他們,他們不僅沒有吃,還認真的說:“這是圓餅!這是長方餅!”
有個有趣故事講的是一個窮孩子注視著廚房裏忙著烹調母親,母親拿起一塊黃油時,這個小孩說:“這是長方形的!”母親切去一角,小孩就說:“現在是三角形的,”又接著說,“剩下的像四邊形。”但他一直沒有說:“給我一些麵包和黃油。”這出乎人們的意料。
為初級階段的活動提供場景
成人總是以合乎邏輯的方式處事,兒童卻為自己的無目的行動。1歲半到3歲的兒童經常用一種成人不可理解的方式使用物品。
我看到過一個1歲半的兒童,他發現了一迭剛被燙平整齊地堆棧的餐巾,小家夥極小心地拿起其中一塊,用一隻手壓在上麵使其不會散開,他穿過房間,走到斜對麵,把餐巾放在角落裏的地板上說:“一塊”,然後原路折返。這表明有某種特殊的敏感性的信號在指導他。他穿過房間,以同樣的動作拿起第二塊餐巾,捧著它小心沿著同一路線走過去,把它放在第一塊餐巾上,又說:“一塊。”如此,他重複地把所有餐巾一一拿到了斜對麵的角落。後來,他把這個過程反過來完成,把所有餐巾依次放回原來的位置。雖然之後這些餐巾放得有點傾斜,不像最初那樣完美,但仍折疊得整整齊齊。
幸運的是,漫長的搬運過程中,家裏一個人也沒有。兒童時常聽到成人在他們身後嗬斥:“停下!放下手裏的東西。”成人為了教訓兒童不要碰某些東西,不知打了他們細嫩的小手多少次啊!
另一項使兒童著迷的“基本”工作是反複地擰下瓶蓋子再把它蓋上。若瓶子是由可反射出五彩光芒的雕刻玻璃所製而成,這種情況就更為嚴重了。將瓶蓋子取下再蓋上,足以讓他們樂此不疲。
同樣,打開和關上櫥門,也是兒童熱衷的工作。由此,兒童和成人經常為了一些東西發生衝突,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這些東西必定是母親或父親桌子上的東西,或房間家具的一部分,它們對兒童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但兒童被禁止觸碰它們。兒童被認為“不聽話”常常是這種衝突的結果。其實兒童並不是真的想要這樣一個瓶子,隻要用某些物品予以替代,允許他們進行同樣的活動,他們就會很滿意。
兒童的諸如此類的無邏輯性與目的性的基本活動,可以看作是人最初階段的活動。所以我們在這個時期的兒童提供了一些直觀教具,例如,一係列大大小小的圓柱體,它們恰好能被塞入木板上大小不等的洞穴之中。這些教具能夠滿足兒童在這個時期的心理需要,因此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按理,這個讓兒童自由的想法應該容易理解,但是成人卻很難接受,因為他們心裏存在著極深的障礙。所以成人即使表麵上同意兒童自由觸摸或搬運東西的要求,他也會發現自己內心其實無法化掉禁止兒童的那種衝動。
一位年輕紐約婦女渴望在她兩歲半的兒子身上實踐熟絡這種理論。有一天,她的兒子把一隻裝滿水的水罐從臥室拿去客廳,她注意到孩子高度緊張,盡量緩慢地穿過房間,並不停地自我提醒:“當心!,當心!”她看到水罐很重,終於感到了幫助他的必要,於是將水罐拎到了兒子想放的地方。
這種行為自然讓孩子內心受挫,他很傷心。她承認自己確實讓孩子痛苦,但又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她很矛盾,她一方麵知曉孩子正在做一件對的事情,另一方麵又覺得這件事把孩子搞得很疲憊,浪費很多時間,而她隻要出一點力就能輕易完成這件事情。
這位婦女詢問我的意見時,真誠地說:“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好。我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出於成人保護自己財產的本能。”我問她:“你有漂亮的瓷器嗎?比如杯子?給你的孩子一件輕巧的瓷杯,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
這位婦女聽從了我的建議。後來她告訴我,孩子拿著杯子小心地走著,走一步,停一停,最後把杯子安全地拿到了目的地。她內心交織著兩種心情:既為兒子的表現感到高興,又忍不住為杯子擔心,她矛盾地看著兒子完成了整個過程,這是孩子一直渴望做的,對他的心理發展極為必要的工作。
另外一次,我允許一個才14個月大的小女孩做些清潔工作。她用抹布把許多東西擦得鋥亮,對自己的工作十分滿意。她的母親卻反對這麼做,認為如此幼小的孩子不需要用抹布按所謂的衛生習慣去做家務。
一些成人在兒童第一次展現工作本能時感到奇怪,因為他們對這種本能的必要性不予理解。成人認為克製自己的習慣以尊重這些與自己日常習慣極不兼容的行為是在做出巨大的犧牲,他們無意識把兒童劃列在理性範圍之外,而這樣做的弊端正如不許兒童學習說話,會極大阻礙兒童的健康地成長。
我們應該為兒童準備一個適宜的展現自我的環境。兒童牙牙學語時,我們不需要準備什麼,稚嫩的發音在家人聽來十分可喜。兒童的小手卻會要求一種“工作的器具”,選取與他的工作相匹配的工具。
其實兒童在活動中所花費的努力,遠遠超出我們的估計。我有一張照片,畫麵是一個英國小女孩拿了一隻看似過於龐大而無法負荷的大麵包,她不得不把它緊貼在身體上。她被迫挺著肚子走路,看不見自己的腳會踩在哪裏,視線範圍內隻有一隻狗伴隨著她。她的身後有一些注視著她的成人,他們極力克製著自己想衝過去幫她的衝動。
有時候,兒童在適宜的工作環境中能展現出嫻熟的技術性,這總能讓我們驚歎不已。成人如果願意為兒童營造這種環境,兒童將產生複雜的社會作用。一個兩歲的小男孩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有號召力,他做一些擺放桌子、打掃房間之類的活以接待同齡人。他在兩支明亮燭光的照耀之下,做這些有意義的事情。母親為他準備生日蛋糕時,他把事情的本意混淆了,他走來走去,得意地告訴別人:“我兩歲了,所以我有兩根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