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怎樣教育孩子(2 / 3)

成人願意接受兒童的節奏強烈或迅速的活動。比如,成人能耐心容忍活潑兒童將環境弄得混亂無序,因為成人發現事情是清晰的、可理解的,兒童有意識的行為是可以被成人控製的。而當兒童的動作顯得緩慢時,成人就感到必須幹預,代替兒童行動。

其實成人這種做法並不能滿足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反而本末倒置,成了兒童自然發展的最大阻礙。被迫靠其他人幫忙洗澡、穿衣或梳頭的“不聽話的”兒童哭叫絕望,顯示了兒童渴望獨立以求得發展的心態。

成人給兒童的多餘幫助是兒童所受製約中的第一製約,成人從未料到這種壓製會對兒童以後的生活造成最嚴重的影響。

在這方麵,日本人的觀念有所不同:日本人潛意識裏認為兒童是痛苦的。父母在夭亡子嗣墓前放置小石塊之類的器具作為祭禮,以使孩子免受另一世界的惡魔攻擊。他們認為惡魔會毀壞兒童正在建造的一些東西,而帶著父母真誠關愛的小石塊能幫兒童進行重建。夭折兒童遭受痛苦,這是最難忘的一種觀念,人們在用潛意識解釋死亡後的事情。

察覺兒童的秩序感

另一個容易察覺的問題是,兒童的秩序感不亞於成人。

教師分發給兒童的一些直觀教具在兒童使用完畢後,規定交由教師放回到原處。教師對我說,每次兒童都會圍在她四周看她歸位教具。她要求他們回到座位,但是他們會再次回來。這種情況發生多次後,她認為兒童有不服從管理的傾向。

但當我觀察這些兒童時,發現他們隻不過是想自己把材料放回原處,我於是允許他們自由行動,讓他們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兒童認為把一些東西放整齊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工作,如果裝水的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通常會有杯子主人之外的兒童跑來撿起碎玻璃片,把地板擦幹淨。

後來一天,一個80塊不同顏色彩色方塊的盒子被這位教師不小心弄掉了,這位教師有點慌張,因為隻在顏色上方塊略有差別,重新排列是十分困難。孩子們卻馬上跑來把所有按顏色的深淺放到了它們的原先位置,動作迅速而準確。兒童對色彩的敏感性遠遠勝過成人。

通過有益練習完善兒童的能力

一次,我抱著一個隻有4個月大的女嬰走進教室,她的整個身體依照風俗被繈褓緊裹著。她的臉胖乎乎、紅撲撲的,表情很安靜,這種“安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和兒童分享這種體驗。

我對他們說:“她多麼安靜”,然後調皮地接著說:“看她站得多麼穩當啊,你們誰也做不到她那麼好(我告訴他們嬰兒的腳包在繈褓裏)。”我看到所有孩子都把他們的腳並攏起來一動不動,帶著奇怪的表情盯著我,好像在專心地聽我講話,努力地領會我的意思。這真讓人驚訝。

“請你們留心她,”我繼續說,“聽,她的呼吸多麼安靜,你們哪一個都不會像她一樣安靜地呼吸……”表情驚奇、紋絲不動的孩子們開始像嬰兒一樣屏住了呼吸。那一刻奇特的安靜令人難忘,我甚至能聽到掛鍾的滴答聲。

女嬰給教室裏帶來的安靜氣息是前所未有的,沒有人做任何發出聲音的動作,他們專注地體驗這種安靜並反複回味。他們控製呼吸,安靜地坐著,臉上流露出正在沉思的表情,像那些寧靜而專注的思想者,我們漸漸能聽到極其輕微的聲音,像遠處的滴水聲和鳥鳴聲。這項活動吸引了所有的孩子。這不是熱情推動的結果,不是激情等衝動的來自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來自內心的願望。這種安靜令人感動,從此我們開始了“安靜”的練習。

一次,我想以“安靜”為標準檢驗孩子們的聽覺靈敏度。我像於是醫療檢查的醫生一樣在不遠處低叫他們的名字,誰聽到了自己的名字,就不發聲響地走到我麵前。

40個兒童參加了這次練習,他們躡手躡腳地走過來,極為小心,努力做到不碰撞任何東西,否則就會發出聲響被人聽到。我認為通過這樣的練習能夠磨煉他們的耐心。對於達到要求的兒童,獎勵是一些糖果。

但他們拒絕拿這些糖果,好像心裏在說:“別破壞我們美好的體驗好嗎?我們心裏充滿欣喜,一直都是這樣的,請不要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好嗎?”我終於意識到,盡管安靜的環境中很難聽到什麼聲音,但是兒童擁有對安靜的敏感性和對呼喚他們的聲音的敏感性。

後來,我明確地認識到,第一項練習有糾正錯誤的作用,例如“安靜”可以克製喧鬧。這些練習有益於完善兒童的能力,不斷進行則能訓練兒童行為完美的程度,這是言教難以取得效果。兒童繞過各種東西而不碰撞它們,輕快地走路而不發出聲響,通過學習使他們變得這樣敏捷和機靈。同時由於出色完成任務,使得他們心情愉悅,樂於此行。他們發現了自己的潛力,歡欣鼓舞地使自己得到練習,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而兒童拒拿糖果事件的內在原因,我花了很久時間才得出以下結論。糖果並非必需或被規定的食物,往往用於充當提供給兒童的獎品。兒童喜歡吃糖果是眾所周知的,他們的拒絕行為著實讓我難以捉摸。

為了進一步探究,我帶了一些糖果去學校,分發時一些孩子拒絕接受,有的隻把它放進罩衫口袋卻不吃。我以為他們都家庭貧困,可能想把這些糖果帶回去。我對他們說:“你們可以吃掉我給你們的糖果,再帶其他的糖果回家。”他們接受了這些糖果,但還是放進口袋不吃。後來,他們的教師去看望其中一個生病的兒童,發現他對那糖果十分珍惜。小男孩先感謝教師的來訪,然後從一隻小盒子裏取出一塊糖果給教師吃,那是他在學校得到的。這些誘人的糖果在小盒子裏存放了好幾個星期,這個孩子一直沒有舍得吃掉它。

在這些兒童中,這種現象是極為普遍的。許多參觀者獲悉這一現象,到我們學校來進行證實。

在兒童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自發和自然的表現,沒有人要教他們偽善地放棄糖果,也沒有人荒誕地對他地說:“不要玩耍,也不要吃糖果。”當兒童的境界升華到一定程度時,他們拒絕無用的表麵獎賞已完全出於自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