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怎樣教育孩子(1 / 3)

第八章怎樣教育孩子

運動是兒童的使命

生命不息,運動不止,一切機體活動都與運動息息相關。兒童的成長不僅倚賴心理發展,也依靠機體運動。運動能夠健康體魄,健全心理,從而形成不可忽略的影響。運動對於兒童不可或缺,它是運用於功能的創造性力量,是人類達到人種完善的先決。

兒童通過運動改善外界環境,履行自己改造世界的使命。運動不僅是人類機體存續的必需,也是人類的智力發展的必需,人若想與外界現實建立聯係,唯一途徑隻有運動。

鍛煉身體可使兒童肌肉保持健康、強健有力,以使生命不致衰弱。而兒童在運動中自主控製、運用運動器官以實現意誌,則是他們智慧成果的外在展現。

然而有時成人不僅不重視兒童的運動,相反還予以阻止。

毋庸置疑,有些科學家和教育家未能意識到運動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倘若“動物”這個詞包含有“活動”或“運動”的意思,植物和動物之間的區別便在於,植物隻是紮根土壤,動物卻能四處活動。那麼我們製止兒童運動的做法,是不是有些可笑?

人的潛意識接受著讚美兒童的語言。比如:兒童是“幼小的花朵”,這就是說他應該文靜的;兒童是“小天使”,就是說他應該是活躍的。被人類認為的兒童世界和兒童好像沒有關係。

人的內心存有不可思議的盲目,心理分析家弗洛伊德認為人類潛意識中存在“心理盲點”,其程度令人難以置信。科學雖能發現人類潛意識的奧秘,但還不能揭示它。

感官對於心理發展十分重要,這一點不言自明。眼耳乃心靈之窗,有“智慧媒介”之譽,從而聾盲者的心理發展較為困難。雖則聾盲是一種不利條件,聾盲者的智商低於常人,但這並不影響身體健康。如若盲目地人為剝奪聾盲兒童的視聽,認為他們由此能獲得更高水平的文化知識和社會道德,就太荒謬可笑了。

盡管如此,讓人們接受“身體運動對於人類道德及智力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個思想,仍然具有很大難度。與聾盲者相比,由於運動器官不被充分運用而發育受阻的兒童,他們的“智慧媒介”更為匱乏。行動受限的人遭受的痛苦比聾盲人更為明顯及嚴重。聾盲人無法接觸某些環境所造成的空乏,可在一段適應過程後由其他感官的敏銳部分來彌補。但身體運動卻是無可替代的,不運動的人不僅是某種意義上的自我傷害,也會漸漸遠離生活。

人們談及“肌肉”,通常認為它是身體的某個器官。這種邏輯與我們關於精神的概念相左,精神脫離物質,就像脫離了所有機製,僵死一般。運動或身體活動對心理及智力發展的推動作用,比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得的更有價值。對一些流行的觀念來說,這構成一種挑戰。

人類的眼耳活動同樣遵循物理學的規律。如果說眼睛是結構奧妙的“逼真的照相機”,那麼耳朵就是擁有振動弦鍵的爵士樂隊。

當我們提到這些智力發展的優良裝備時,並不把它們機械化對待,而是當作思考自我的媒介。我們通過這些奇妙而有活力的工具建立自我與世界的聯係,滿足自我的心理需要。朝暉夕霞、山水風光、藝術名作、優美歌聲都是自然之美,這正是持續多樣的感官印象所致的心靈源泉和養料。

感官的唯一主宰和感覺媒介是自我,如果自我感受不到各種形式的美,就失去了其存在價值。視覺或聽覺本身無足輕重,關鍵在於通過看和聽使自我達到更高目的。

同樣,自我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也能依此類推,即使運動所需的各種器官不像鼓膜或晶狀體那樣高度專門化。這就產生了人類生活和教育的基本問題,即如何激勵和引導兒童的運動器官,才能使他們的行動比本能感知的東西更具指導性。

如果自我得不到這個必要條件,必然遭到整體性破壞,自我的本能將遊離於不斷生長的身體之外,變得難以捉摸。

觀察明了兒童的節奏

兒童工作本能的第一展現是手的運動,如果成人不理解這一點,就會給兒童的工作造成障礙。

這不止是成人的防禦心態作怪,還有其他的因素,如成人的自然法則,即“效益至上法則”。成人通常先明確自己行為的外在目的,才根據想法製定行動方案。成人往往采取最直接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實現最大效益。如果成人看到兒童試圖做某些沒有成效或幼稚的事情,或者看到他們走彎路,就會為他們感到痛苦並不由去幫忙。

兒童對瑣碎或貌似毫無用處的東西存有熱情,成人認為這是可笑的,難以理解的。若兒童發現桌布放得不端正,就會分析桌布的鋪法,嚐試用記憶中的方法把它擺正,即使速度較慢,卻投入了全部精力與熱情。

所以,兒童心理的主要任務是記憶。把一些東西整理好,會讓發展階段的兒童有成就感。即使沒有成人的援助,兒童未必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兒童要自己梳頭而遭到成人反對,就會不高興,產生挫敗感。成人隻想迅速效率地完成這項活動,這就是二者的差別。

兒童的自我嚐試本對他們有益,成人卻拿過起梳子想要代勞,兒童會覺得成人是一個強有力的無法抗衡的巨人。相同情況也在兒童嚐試穿衣或係鞋帶時發生。成人阻攔兒童所有想法,甚至為之變得惱怒不已,他們認為兒童試圖進行一些毫無必要的活動。

成人應接受的新觀念是節奏不可隨意改變。每個人的活動都有一種獨特的節奏,就像每個人的體形各不相同。人們對他人的相近節奏產生共鳴,被迫去適應他人的不同節奏時感到痛苦,譬如跟局部癱瘓的人並行感到別扭;中風病人舉杯飲水,他的緩慢節奏與正常人的靈活動作反差強烈,也令人難以適應。人們便忍不住用自己的節奏來代替他人的節奏,看起來是為了幫助他,其實是使自己擺脫痛苦。

成人對兒童的做法也正是這個道理。成人潛意識裏阻止兒童的緩慢、笨拙而效率低下的活動,就像他不得不驅趕煩人的蒼蠅一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