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兒童能力的培養4(3 / 3)

對感覺訓練應該起到區別事物的目的。

首先,應該讓孩子做大量的分析和對比,以確定不同刺激物的特征。

其次,要用課本來引導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們感知外部事物:光明、黑暗、長短其中的差異。

第三,要讓他們區分不同特征的差異程度,並依次排列那些物質。比如,表明不同的音符程度的格子,能發八個音調的鈴鐺以及能夠用數字表現長度或厚度的東西。

這種不斷重複的練習,孩子們有著巨大的興趣。教師在每樣東西上貼上一個字,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表格:可以根據名稱記住其特征和意象。

現在,我們隻能靠物質的特征去區分它們,別無他法。但是對孩子來說,世界從此井然有序了,因為,要歸類這些物質,就不能不涉及每件事的基本順序。孩子的思維跟圖書館或博物館裏放置得有條不紊的架子比較類似,不會再將學到的每樣東西混為一談,而是各得其所。現在,知識不僅僅是被儲藏,還會被適當地分類。這種秩序是建立在最基本的東西之上,除了被不斷更新的材料補充豐富,絕不會被打亂。

所以,孩子隻要獲得辨別事物的能力,就可以奠定其智力的基礎。從此,兒童驚喜地發現天空是藍的、手臂是長的、窗戶是方的,他開始認識周圍的事物。這一能力決定著孩子個性的穩定與平衡,雖然,他並不是真的發現了天空的顏色,也不是真的發現了手臂和窗戶,他隻是找到了它們在大腦中的位置和順序而已。

就好比肌肉能夠協調身體的官能一樣,內心的穩定與平衡,能夠讓身體保持平穩,為各種運動提供穩定感和安全感,提供鎮定和力量,提供進行新嚐試的可能性。一座歸類有序的圖書館,可以幫我們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秩序的存在,則能讓孩子毫不疲憊地完成更多的工作,對外部刺激做出反應時花費更短的時間。

建立了牢固秩序的基礎,大腦便能夠區分、歸類和編排外部事物,這可以表現他的智力,同時也能陶冶精神。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精通文學,可以看他能否通過作者的文風了解作者,或者能否辨別出某一時期文學作品的特征。同樣,看一個人是否精通藝術,可以讓他憑畫家用顏料的方式來判斷畫家的性格,或者從浮雕的部分來判斷其雕刻的年代。科學家跟後者比較相像,他們善於觀察事物,能最詳細、準確地給出事物的價值,清楚地感知並歸類事物之間的差別。

通過有條理的思維,科學家就可以區分事物。秧苗、微生物、動物或動物殘骸,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雖然可能有些陌生,卻構不成任何問題。化學家、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也同樣如此。

直接積累知識,並不足以造就文學家、科學家和鑒賞家,人們必須在頭腦中建立知識體係才能實現這一切。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比如整日勞作的農夫,或者一輩子在花園裏侍弄花草的園丁,他們對事物的經驗不但雜亂無章,還往往局限在自己直接接觸的事物之中。而科學家就不同了,他們豐富的知識,使他們能夠區別事物的特性,辨別所有物質並隨時確定它們的類別、聯係以及各自的起源,所以,科學家們所發現的事實,遠遠要比實物更加深刻。

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對一切都那麼漠不關心,他們看到藝術品或聽到古典音樂時,根本不會去停下來欣賞。而今天的孩子,卻對一切事物都很敏感,能夠像藝術家或科學家那樣,僅靠特征就辨別和歸納外界事物。對他們來說,每一樣東西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現在的普通教學法與我們常用的教學法大相徑庭,它首先剔除了自發性的活動,隻是給兒童介紹一些事物及它們的特征,並要求孩子們注意各個特征,希望他們無須指導和順序就能抽象出這些特征。這樣,這些試驗者就被人為地施與了一種混亂,比大自然的混亂現象更加無趣。

現在,我們通常采用的是直觀教學法,它可以展示事物並標記其所有特征,然後把該事物描述出來。這種教學法與我們常見的"感官記憶法"相比,並沒有多少創新,不同的是,它描述的是真實存在而非想象中的東西,在描述時也不是僅憑想象,其感官也發揮了作用。這種方法,能夠使孩子們更好地記住某物區別於其他物體的特征。

但事實是,每個事物都可能包含有無限多的特征,比如實物課上,如果實物本身徹底都包括在了這些特征之中,那麼大腦就必須對此作出綜合性的思考。

我曾在一所幼兒園裏聽過一節關於咖啡的直觀課。當時,教師隻是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咖啡豆的太小、顏色、形狀、芳香、味道和溫度上,如果他講述的是咖啡樹的發源地以及如何落戶歐洲,怎樣點燃酒精燈煮開水,怎樣磨製咖啡豆及泡咖啡的話。學生們非但不能真正了解咖啡,甚至會被弄得如墜雲霧。當然,那位教師還可以描述一下咖啡的興奮作用、怎樣從咖啡子中提取咖啡因等。可這樣四處枝蔓的分析,其實並無任何用處。假使我們問問孩子咖啡到底是什麼東西,他很可能會答不上來,甚至記不起來。

孩子的大腦裏如果全塞滿了這種模糊的概念,隻會使他的大腦筋疲力盡,又怎麼能展開積極的聯想呢?他們最多是回憶一下咖啡的曆史罷了。更何況,這種相似的、次要的聯想,隻會令他漫不經心,思想一會兒橫渡海洋,一會兒又想到了家裏每天放咖啡的桌子。也就是說,當他的思想不能進行連續被動的聯想時,就會懶散地處於胡思亂想的狀態中。

沉浸在幻想之中的孩子,通常缺乏內在思維活動的跡象,更遑論個性的差異了。而那些接受直觀教學法的孩子,其大腦更容易接受各種新觀念,最終裝滿了新東西、新思維。

如果想讓孩子認清事物的本質,讓他形成對某一事物的印象,就得讓他參與有關這一事物的所有活動,而不能像看電影那樣靜靜觀察,否則,孩子的大腦將不會把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聯係起來並進行思考:它們之間有哪些共同點或相似點?它們有相同的用途嗎?

在我們對不同的意象進行聯想時,應當憑借物質的相似性,從總體上抽取其共性。比如,當我們看到兩個相似的長方形的匾時,我們其實已經抽取了它們的特性,如它們都是木製品、都被打磨得很光滑、都上了色以及形狀相似等等。而這些,又可能會使人聯想到桌麵、窗子等一連串東西。但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大腦就必須首先從眾多的特性中抽象出長方形這一概念。

靈敏的大腦,必須能夠分析並提取事物的特性,並在這種特性的引導下,對眾多的事物進行綜合,否則,光靠比較和綜合,是無法產生聯想以及更高的智力活動的。事實上,聯想就是一種智力活動,因為智力的基本特性不是“拍攝”並保存物體的形象,更不是像鋪路一樣挨個排列。如果真采用這樣的方式儲存勞動,對智力來說,絕對是一種踐踏。

智力具有獨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能夠將事物的重要特征區分、抽象出來,並在此基礎之上,建立自己的內部結構。

在直觀教學法的幫助下,孩子的思維現在已具備了條理分析事物特性的能力,他們除了要根據自己對事物特性的分析去觀察它,還要就其中的相同、不同和相似之處進行區分,進而識別某一事物的不同特性。在此基礎上,孩子們會根據事物的形狀、顏色等類似的特征進行聯想。這種聯想依靠相似點而產生,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機械的工作。孩子們也許會認為:書本是菱形的。如果他的大腦中開始並沒有菱形這個概念,那麼他必須經過一個極其複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得出這個結論。白紙如果印上黑字,並裝訂成冊,孩子們就會認為:書就是印上了字的白紙。

個性的不同,隻有通過這種積極的活動才能夠表現出來。吸引人眼球的物體有哪些相似的特性?要進行相似聯想,應選出哪些主要特性呢?同樣是窗簾,一個孩子注意的是其淡綠的顏色,另一個孩子則看到它輕柔飄逸的一麵;一雙手,一個孩子注意的是皮膚的白皙,而另一個孩子注意的則是皮膚的光滑;在一個孩子的眼裏,窗戶是長方形的,而在另一個孩子看來,卻能透過它欣賞蔚藍的天空。孩子對事物主要特性的選擇,是一種基於自然的選擇,與他們的內在性格是相一致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