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兒童能力的培養1(3 / 3)

很多剛入學的孩子並不具備這種性格,然而,這時候才要求他們集中注意力已經遲了,他們也很難做到。假如之前孩子沒有形成認真的品質,那麼現在對他們提出這樣的要求就毫無意義了。我們如此要求這些孩子,就好像跟沒有腿的人說:“要好好走路!”我們不可能現在才要求他們應該具備這種能力,這種能力應該是在早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的。

既然這樣,父母又該如何應對呢?這種問題,基本上肯定會收到這樣的答複:“對待年輕人,必須有足夠的耐心,我們要給他們樹立榜樣,以此來對他們施加影響。”我們寄希望在時間和我們的耐心上,認為總會有收獲的一天。事實上,直到我們變成了老人,我們依然一無所獲,於是,對生活也不再有任何要求。一句話,時間和耐心毫無用處,唯一的辦法是,充分利用好兒童具有創造性的時期。

如果把人類看作一個整體,對自己和兒童一視同仁,就會發現,形形色色的人的內心深處,存在某些相通的東西。這個相通的東西就是,所有人都有的一種自我發展的傾向。可能很多人沒有明確的意識到,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傾向在潛意識裏控製著人們的生活。這種傾向是人類發展的前提,盡管它對人類的性格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人類社會和個體一樣,也具有這種不斷發展的傾向。不管怎樣,人類發展的方向是朝好的方麵發展的。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並非一成不變,它始終處於發展之中的,因為向前發展的傾向是自然界、生命,以及人類所共有的一種傾向。

所謂的教育,就是專門對以下這些人來講的,可能他們強壯而平衡,是接近理想狀態的人;或者他們仍有不足,算不上理想狀態的人;還有一小部分非正常範圍的人,是一些超社會和反社會的人,他們難以適應這個社會,缺乏生存能力,有的還淪為罪犯。這一小部分以外的人,都已經適應了生活,盡管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我們的教育就是針對所有這些人而言的。

在人出生後的6年裏,他就完全可以適應外部的生活環境,這一時期也是人類性格的起源期。這樣看來,適應社會相當重要!那些趨於理想狀態的人,健碩無比,他們不但擁有充分的天賦能力和更多的精力,並且還生活在一個良好環境中。而那些略遜於他們的人,精力就比較弱,並且會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的障礙。

實際生活顯示,那些有所作為的人一般具備剛強的性格,身體也比較強壯,他們身上還有一種明顯的傾向,就是趨向於完美發展。截然不同的是,那些性格較弱的人出現了一種反社會或超社會的發展傾向,他們不能戰勝這種傾向的話,就會徹底墮落。

為了擺脫墮落的誘惑,這些人需要道德力量的強力支持。這種誘惑不會帶來快感,隻會是巨大的心理壓力,因為任何人都不願意成為一個罪犯。然而,墮落的誘惑對這些軟弱的人來說,如同地球引力一樣無法抗拒,倘若想保護自身,就必須依靠道德力量的支持,進行不懈的戰鬥和抗爭。這些人盡力的約束自己,以免自己淪落下去。他們把那些口碑良好的人作為自己的道德標杆,向他們看齊。或者,他們虔信宗教,懇求上帝賜予他們力量來抵製這種可怕的誘惑。長此以往,一件道德的外衣被披在了這些人的身上。這個戰勝自我的過程需要強大的克製力,因為這種克製是在偽裝本性,當然不是件輕鬆愉快的事情。好比登山者那樣,必須奮力抓住一塊石頭,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

在道德方麵,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為之付出努力,然而教育家們卻在竭力勸說,試圖對他們有所幫助。其實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從事教育的人,不過他們仍然盡為別人樹立榜樣。他們常說:“我必須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要不然他們將來可能變成什麼樣的人呢?”因此,一副重擔被他們自己壓在了自己的肩膀上。教師和學生都屬於這種有道德的人,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就是這樣的,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進行著性格和道德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已經被我們接受了,因為大部分人都存在著相同的限製。總而言之,人必然會抵製墮落,道德是人的一種本能要求。

接近理想狀態的人意誌堅強,有追求完美傾向的人,他們的願望完全出自他們的內心,沒有絲毫被強迫的因素,它是自發的,而不是來出於人為的努力。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卻不會去偷竊別人的東西,並不是害怕懲罰,因為他們具備一種高貴的品質,所以他們連拿別人一個瓶子的念頭都沒有。同時,他們遠離暴力與武力,並非由於道德束縛。總之,這些強健者不會刻意遵守道德,但是他們的行為符合道德規範。他們對完美的追求完全發自內心。這樣看來,他們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是一種犧牲,而是為了使他們的內心更加充實,隻有不斷的追求完美,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

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歡遵循舊的規矩或習俗戒律,甚至去尋求精神的寄托。不過,那些強健的人卻並不是這樣,他們就像不被誘惑的聖人一樣。天性的促使讓他們自覺遵守這些戒律,因而他們不需要任何人的說教。

這裏用身體狀況的差異,來說明一下強健者與軟弱者的精神差異。假如一個人得了慢性支氣管炎,那麼他就必須防止胸口著涼,還應該多洗熱水澡,促進身體的循環係統功能。盡管這個人看上去好端端的,但是他必須時刻小心謹慎,以防出現諸多問題。另外,這種人可能沒有好的消化功能,隻有吃補品和藥物,才能維持體力。假如他想和其他人一樣,除了考慮隨時可能進醫院,還必須事事小心。這樣的人顯然得常常光顧醫院,家人必須付出更多努力來關心和細心照顧他們。

那些身體健康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他們都不必擔心任何事,想吃就吃,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無須理會季節和天氣,都可以到戶外自由活動,甚至能夠砸開冰層,到水裏遊上幾圈。

而其他人呢?其他人即使身體無恙,他們冬季也寧願待在家裏,不願出門,甚至把頭伸到窗戶外透透氣他們也不願意。

脆弱群體是那些還算不上接近理想狀態的人,對於這些人,應該在精神上給予他們慰藉和支持。在誘惑麵前他們惶恐不安,如同踩在陷阱的邊緣。強健的人和他們截然不同,任何外來的幫助,對強健的他們來說都沒有必要,他們一直享受著生活所帶來的愉悅。

現在,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完美的性格?這個問題很重要,但是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隻能是探討。完美到底是什麼?是具備所有美德,還是進入某種精神境界?假如是某種高層次的精神境界,那麼這種境界又是什麼樣的?這些問題必須要搞清楚。

前麵已經講過,人的行為由其性格控製著,並且朝著某個目標努力發展,每個人都是如此。人類和社會也是這樣,在不斷向前發展,這就是自然的規律。因此,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一個中心問題,因為人類發展的目標就是自我完善。

隻要在知識和科學領域,人能夠做出新的貢獻,那麼社會就會被推進一步。精神領域也是這樣的,當人的精神發展到某個新階段,就會推動人類的生活。正是無數的創造之手,造就了人類現在的文明,無論是精神方麵的,還是物質方麵的;也不管是地理的發現,還是曆史的發展,這些都在持續不斷地前進。這就是因為,生命是一種前驅力量,人們不會放棄對完美的追求,在不懈地努力前進。

充滿自信的強健者,他們無須去抗拒任何誘惑,同時他們也沒有多餘的欲望。南極探險的第一人是伯爾德將軍,他曾一度沒有任何道德顧慮地斂財,而且費盡心機。他的目的就是去南極探險。伯爾德將軍在南極探險的路途中多次涉險,但是一種強烈的進取意誌的支撐著他,使他麵臨困難毫不退縮。在我眼中,伯爾德將軍就是一個完美的人。

總之,這些人的性格,遠比那些需要更多的扶助的人豐富;那些需要扶助的人不能沒有別人的幫助。假如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是一成不變的話,人類將麵臨衰退。

假設一下,需要扶助的人給較為強健者的兒童說教時,他們一定會這樣說:“吃肉是一種罪過,最好不要吃。”那麼大多數孩子們的回答是:“是的,先生,我們不喜歡吃肉。”這個人還會對其他成人說:“你穿的太單薄了,最好多穿點兒衣服,否則會感冒的。”他的好心也許會換來這樣的回答:“不,我挺暖和的,我並不怕冷呀。”很明顯,這個病弱者對兒童的教育帶有負麵影響,並不會指引兒童的人格趨近完美狀態。

假如研究一番現在的學校教育,可能就會發現很多存在於我們的教育當中的問題,甚至是極其糟糕的問題。如此的教育很可能使人退步,甚至人的能力也被削弱。

如今的學校教育根本滿足不了人的要求,這種傳授知識的教育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現在的教育,如同讓一個跑步的兒童學習如何走路一樣,這種教育方式隻適合培育人的低級能力,而非高級能力。假如一個人性格發展遭遇阻礙,那也是由於人類自己的失誤。

因此,作為一個教育者應該做的就是,對有關人性的知識進行積累,創造有利於兒童發展的條件,以此來幫助他們發揮天賦的創造力。如此,較為強健的人就會給那些病弱者帶來衝擊,使人類得以更好的完善與發展。

人的心理構建隻在人生的某段時期完成,而且這種構建可能遇到很多障礙,甚至難以完成,這樣的話,許多人的人格沒有完全發展,也就不難理解了。還必須注意,人的性格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因此,為了使人的性格健康地發展,我們必須減少道德說教。這樣的話,目前的教育方式就需要調整。

傳統教育方式可以把學生塑造成為一個有知識、充滿道德感的人,但是卻不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假如人類的激情被我們喚起,情況就會大不一樣。由於人的性格是在一個特定階段形成,一旦錯過時機,它將無法彌補,任何說教都毫無意義。

這也是舊式教育和新式教育的區別。在適當的時機促進人類的自我完善,激發人性的潛能,這就是我們的目的。不過現實告訴我們,這個目標並不容易達到,因為社會中存在許許多多的屏障。

新式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拆除這些屏障,為新一代的發展做好準備。這樣看來,這種教育猶如一場革命,一場沒有暴力的革命。倘若它能取得成功,暴力革命將從此消失在這個地球之上。

培養兒童的意誌力

意誌始終影響著孩子才能的發揮,它是那麼的至關重要。

意誌無處不在。當孩子從一堆物品中挑選出他鍾愛的東西;當他把餐櫃中的食物取出後,又把它原樣放回,或者把食物分給其他夥伴時;當其他小朋友占用了他最喜歡的玩具,他在一旁苦候時;當他專心致誌地做練習,同時還要糾正教材裏的錯誤時;當他在座位上安靜地坐,等到有人叫他才站起來,還十分小心地,生怕碰到桌椅發出聲響時,他的意誌就在這些舉動裏被充分地體現出來。

接下來,我們對意誌的輔助因素進行分析。

在行動中體現的是意誌的外在表現,無論人們實施哪種行動,比如說話、行走、工作、寫作以及睜開眼睛凝視,或者緊閉雙眼回避橫衝直撞的東西,這些都由某個動機支配著。換個角度講,意誌也能對某些行為實施控製,比方說,當我們憤怒時,它可以幫助我們克製自己的衝動;當我們個人欲望膨脹時,它也可以阻止我們因為私欲而去攫取別人的東西,這些行為都是出於自願。因此,意誌會對行為進行指引,而不是成全簡單的衝動行為。

意誌隻能通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如同一個人想要做好事但沒有行動;想洗心革麵卻不去做;希望外出拜訪或寫信問候親友,卻隻是想想。這隻能說,他意誌的活動半途而廢了,徒留空想。行動才是關鍵所在,僅有願望是不行的,必須把一切都放在行動上。

意誌的生命力決定著行動力量的強弱。在衝動和克製這兩種力量均衡的作用下產生了所有的行動,行為不斷地重複,習慣就產生了。

實際情況就是這樣,我們評價一個有教養的人的行為時,他的一切習慣性動作都與這種情形相符。可能,我們會一時衝動,打算拜訪某位朋友,但是當我們發現他沒有時間來接待我們時,我們會放棄這個想法,否則可能打擾到他;當一位品德和威望很高的女士向你走來,可能正舒適地坐在起居室一角的你,也會下意識地起身鞠躬,或者和她握手。

當我們發現鄰居愛吃的蜜餞和自己想吃的那種一樣時,就會小心翼翼地品嚐蜜餞,避免讓對方發現。衝動支配著我們此時的行為,同時這也表現出禮貌和教養。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邏輯:首先,不是因為衝動,我們就不會參與任何社交活動;另一方麵,如果喪失克製力,對於自己的衝動,我們就不能修正、引導和利用了。

在這兩種不同力量的相互製衡下,產生了我們的習慣。有了習慣,在行動時,我們就不必費心於某個艱難的決定,也不用付出太大努力,更不必運用推理和知識來完成它,它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動作。當然,這裏所談論的行動是一種習慣,而非本能。

我們周圍有些人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僅僅是像八戒吃人參果一樣吸收了一些紀律方麵的知識,於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犯錯誤,甚至難免鑄成大錯。他始終處於警覺和被意識抑製的狀態,被迫著在某時某地去執行某項行動。這種不懈的努力,與那些擁有高雅風度的人的習慣,它們完全是兩碼事。那些具有高雅風度的人,為了使自己擁有新發現和做出更大的努力,他們的意誌會在意識之外或其邊緣不斷地進行調整。

和成人比較,兒童是一個發展尚不平衡的小生命,他們一般十分衝動,往往會吞下自己所釀的苦果,有時,他們還會在抑製力下低頭。此時,意誌的兩種截然相反的力量在兒童身上還未融為一體,也就不會為他塑造一種新的個性。心理萌芽時期,這兩種力量一直處於分離的狀態。不過我們不必放棄努力,因為這種融合和相互適應是必然的,最後仍會在他的潛意識裏起到支撐作用。

在人的發展上,最根本的就是盡早誘發孩子們的積極行為,因此我們必須盡早付諸行動。必須提醒的是,我們的目的是要促進他鍛煉自己的意誌,使它們盡早建立克製和衝動之間的相互聯係,而不是把他們培養成早熟的小紳士。

因此,我們必須讓孩子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在日常生活中,還應該鍛煉他們的意誌,使他集中精力於某件事情,而不會被與完成此項工作無關的活動分心。對於有益於肌肉協調的運動,應該在他的能力範圍內選擇,還要持之以恒,讓這種肌肉協調的動作成為習慣。在他懂得尊重別人的工作時;在他耐心地等待渴望的東西卻不去和別人搶奪時;在他隨處走動,不可能撞倒同伴,也可能踩到他們的腳,或者是弄翻桌子,這些全都表明他正在使自己的意誌得到鍛煉,正在使衝動和克製趨於平衡。孩子的態度的逐漸形成,就是為融入社會生活做準備。

相反,假如隻是讓孩子們並排呆坐,不允許任何聯係和溝通產生於他們之間,那麼,孩子的社會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大的發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