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兒童能力的培養1(2 / 3)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興趣也就轉移到對人心理發展的探討。這樣的話,我們的工作隻好從頭再來,從兒童呱呱落地開始,從兒童剛開始形成個性開始,一直到他們的個性最後定型為止。我們研究發現,植根於潛意識之中的自然規律對人的心理發展方向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和其他動物類似,人們後天的生活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因為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都會麵對很多障礙,正是這些障礙影響著不同的人的心理。

當然,假如這個理論已經非常完備,那麼就能夠解釋人生不同階段的性格。不過由於兒童的個性形成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隻好把兒童的生活暫時作為研究對象,並且在這個基礎上研究個性的不同發展形式。

很明顯,我們認識性格是依靠研究人的行為。正如在第一章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從出生到18歲能夠分為三個發展階段:0至6歲、6至12歲和12至18歲(我們主要研究的是第一個年齡段),各階段還能分為兩個小階段。對這些階段的研究表明,在各個階段兒童的心理發展的差異很大,而且個體之間也存在極大的差異。

0至6歲這個階段是一個創造性階段,對它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盡管初生兒還沒有什麼性格,不過性格就在這個階段形成,這個階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也是性格發展關鍵時期。大家都知道,對繈褓裏的嬰兒,我們並不能給予任何影響,換句話說,大自然已經為性格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嬰兒還意識不到好與壞,也就無須受道德觀念所約束。其實,我們並不能用好壞與否或道德來評價第一階段的兒童,由於他們充其量就是太過頑皮而已。所以,在本書中,讀者不會看到“好、壞、道德”之類的字詞。

6至12歲這個階段,兒童才開始接受好與壞這類的觀念,才能夠對自己和別人的行為進行評價。這時的兒童,其主要特征就是可以辨明是非,與此同時,道德意識也就產生了,最後,這種道德感就提升為社會意識。

12至18歲這一階段,兒童就會有自己屬於某個特定群體的意識,也懂得了熱愛自己的祖國,由此就會產生一種民族榮辱感。

盡管各個發展階段的差異很大,但是每個階段同時又在為下一階段打基礎。若想讓第二階段可以正常地發展,那麼第一階段的發展就絕不能有所閃失。好比蝴蝶的生長過程,不管是外形還是生活習性,蝴蝶和毛毛蟲都是大相徑庭,不過幼蟲的形態卻決定著蝴蝶的美麗,這種美麗不是依靠模仿其他蝴蝶的樣式。人們常說擁有現在才可以創造未來,世界上每一種生命的發展全是如此。隻有個體在前一階段獲得的滿足越多,才能使後一個階段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

人的生命是在母腹孕育的,假如父母雙方都無不良嗜好,比如不酗酒,並且身體十分健康,那麼他們孕育的胎兒必定是健康的。同時,母親的生活環境可能對嬰兒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它主要作用於妊娠後期。假如母體中的生活環境對胚胎十分有利,胎兒也會得到正常發育,那麼孩子生下來肯定是健康的,強壯的。

對於出生創傷,我們在前麵已經討論過了。嬰兒在出生時所受的創傷,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以及引起衰退。不過和這些相比,危害更大的是不良嗜好和遺傳疾病,比如酗酒和癲癇等。

我們已經在前麵討論過童年時期至關重要的原因。兒童最初2至3年的生活時期所受的影響,可能會決定他的一生。倘若在這一時期兒童受到了傷害,個性發展就會偏離正常的軌道。換句話說,假如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障礙,就可能導致性格異常。當然,如果兒童能夠自由發展的話,性格也逐步完善。

倘若我們能夠將科學的方法運用到受孕、妊娠、出生和嬰兒養育的每個環節,那麼我們就一定會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然而,這僅僅是一種假設的理想狀態,並不能嚴格實施於現實生活中,因為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障礙無處不在。還有,胎兒出生後所受的影響產生的後果,遠遠比不上他們在懷孕期間所受的不良影響,產生的後果嚴重,特別是有毒物品,例如藥物帶來的危害,那種危害是災難性的。

假如0至3歲的兒童在發展過程中遭遇阻礙,導致心理和人格產生缺陷,那麼最好是在3至6歲對其進行治療。因為這一時期,是大自然全麵培養和完善兒童各種能力的時期。

學校的教育實踐對我們研究3至6歲兒童的工作有巨大的貢獻。我們憑借這些研究成果,就能夠給兒童提供必要的幫助。也就是說,我們獲得了更科學的教育方法。

假如0至3歲造成的缺陷沒有在3至6歲加以糾正,那麼它們就會一直保留下來,還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6歲時,它就會使這個兒童發生人格偏離等缺陷。步入第二個發展階段之後,兒童是非觀念的形成也會受到這些缺陷的影響,並且造成相當大的危害。

所有的缺陷都會在人的心理和智力上留下烙痕。假如缺陷是在前期形成的,就會使6歲兒童產生一些不正常的特征。要是在第一個階段兒童的潛能沒有得到發展,那麼就會影響到他第二階段的發展。這個年齡應有的道德特征就不會從這種孩子身上表現出來。這種孩子智力也低於正常水平,致使自己的性格難以形成,使自己難以適應學習要求。結果到了最後一個階段,這些缺陷還會導致更多問題的發生。

像我們一樣,重視兒童發展的學校裏每個兒童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檔案,在檔案上詳細記錄著他們的身體和心理情況。這些檔案對教師熟悉兒童各階段的發展情況有一定的幫助,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兒童麵臨的心理問題,及時對症下藥。

在我們學校的檔案裏,還詳細記錄著每個兒童父母的遺傳信息,如身體情況、父母的生育年齡、母親懷孕期間的情況等;記錄了兒童出生時的情況,如分娩過程正常與否、嬰兒出生時健康與否、還有兒童出生後的表現等。

此外,還記錄了兒童家庭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兒童是否受到過驚嚇?父母對兒童寄予的期望是否合理?對孩子的管教是否過於嚴厲?假如某個兒童有怪僻性格,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檔案發現其中的緣由。我們學校的3歲兒童一般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但是隻要方法運用地恰當,這些缺陷就能夠被矯正過來。

接下來,我就簡單說一下幾種常見的兒童性格類型。兒童性格缺陷多種多樣,因此它的治療就必須對症下藥,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於是,我將這些缺陷分成兩種:一種是發生在強壯兒童身上的缺陷。這裏的強壯,是指這些兒童可以克服障礙。還有一種發生在軟弱兒童身上。這裏的軟弱,是指在困難麵前這些兒童選擇屈服。

強壯兒童的性格缺陷一般表現為:反複無常,時常伴有憤怒和暴力傾向。不肯服從命令,是這種孩子的共同點,我們將其稱為“毀滅性本能”。他們大多十分自私,嫉妒心強,並且占有欲極強,甚至時不時就搶別人的東西。行動盲目,是此類兒童的又一常見特征,表現為注意力無法集中,協調不了自己雙手的活動,握不穩手中的東西,一不留神就掉到地上。

一般來說,這些兒童討厭安靜,喜歡熱鬧,喜歡大喊大叫。他們混亂的心理,老是在異想天開。他們總是不斷地打擾別人,捉弄人,也不懂得友善地對待小動物或弱小兒童。而且這種孩子十分貪吃。

軟弱兒童的性格缺陷一般表現為被、消極、懶散。他們好哭,利用這種方法來博得別人的同情與幫助;他們總是寄希望於成人的援助,渴望得到他人的歡心,喜歡有人的陪他們玩;這種兒童往往煩躁不安,懼怕麵對任何事情;撒謊是他們慣用的伎倆,還有些小偷小摸的壞習慣。

盡管隻是心理上的問題,但往往會引發身體上的一些毛病。例如,這些孩子不喜歡吃飯,有的甚至沒有吃飯的欲望,而有的卻好像永遠吃不飽,結果出現了消化問題。這種兒童睡覺時還老做噩夢,他們怕黑、怕孤獨,睡眠質量不好;甚至有些孩子可能產生貧血和肝髒等疾病。另外,這種兒童神經方麵也容易出現問題。上麵說的那些生理疾病,一般是由心理缺陷引發的,用藥物治療基本不管用。

正是由於某些障礙影響了兒童的正常發展,致使他們的身體產生疾病,性格出現缺陷。不管兒童存在哪種缺陷,成人都不會喜歡,特別是那些強壯型的兒童,更是讓他們的父母異常頭痛。於是,他們的父母往往希望擺脫這些痛苦,他們要麼將自己的孩子交給保姆看管,要麼把孩子送到學校。這樣的話,盡管這些可憐的孩子擁有父母,但卻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與嗬護,就如同“孤兒”一般。雖然這些孩子身體健康,但心理上卻不健康,還有性格缺陷,這些都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不好的影響。

父母們也在想方設法地改變這種狀況,有的父母較為謹慎,他們虛心向人求教應對的方法;還有的父母則一意孤行,他們一般會對孩子嚴加管教,嚴重的時候還會打、罵、不給飯吃,這樣粗暴的教育方法,隻能收獲到相反的效果,導致孩子更加不服管教,問題也會越來越多了。

這樣,無可奈何的父母隻好選擇規勸孩子,講一些“為什麼你總惹媽媽生氣”之類的話,這類話明顯沒有任何作用。最終,無奈的父母們失去信心,任由孩子隨意發展。

另一類型的兒童則不是這樣的,消極被動型的他們通常不引人的注意。看上去,他們的行為也沒有什麼問題,母親們覺得他很乖巧,是個好孩子。這種孩子對母親過於依賴,總是賴在她們身邊,不過他們很安分,不招惹是非,因此母親們認為這樣很好。她們還會自豪地說,孩子離不開她,沒有她的陪伴孩子就不會上床睡覺。然而一段時間之後,母親就會發現,孩子走路和說話都比較遲緩,母親們雖然有點擔心,但是仍然會說:“我的孩子很健康,隻是比較敏感,有點膽小,害怕很多事情。他不喜歡吃東西,若是讓他吃一碗飯還得給他講故事。他將來肯定會成為一個詩人,因為他是那麼的喜歡獨自靜坐,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這樣地自我安慰顯然,不能給她們帶來幫助。最後,母親們才確信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隻好求助醫生,因此終於發現孩子患有心理方麵的疾病。

如果這些母親對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有一定的認識,或者接受過我們的培訓,類似的問題就不會再出現了。因為我們已經明白,父母的某些錯誤做法導致了兒童的性格缺陷。要是在這一時期,父母對孩子有所忽視,那麼孩子就會喪失很多機會,致使他們的大腦得不到充實,這樣饑餓的大腦就會出現許多問題。

缺少創造性的活動是另一個導致性格缺陷的原因,這樣的兒童,也不可能充分發展自己。他們總是一個人待在家裏,或者被孤零零地留在某個地方,除了睡覺,他們做事情的機會很少;要麼就是他們的父母包辦了一切屬於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使得他們沒有機會動手做事情,很多貴族子女的童年就是如此。這些孩子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隻關注自己手裏的物件。長此以往,當他們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卻又無能為力,即便是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例如小蟲子或花朵,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去玩,隻會把它弄壞了。這就是這種教養方式帶來的嚴重後果。

很多兒童會莫名其妙地產生恐懼,這種狀況可以在早期的生活中找到答案。

我們學校被認為辦得很成功的原因在於,進入我們學校的兒童,不少都帶著某種症狀,不過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他們的缺陷就完全消失了。我們學校的環境,適合兒童自由地發揮,可以充分激發孩子的潛能,促進他們的心理發展。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學校還專門製作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可以讓孩子們隨意使用,而且這些東西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集中他們都注意力。一旦兒童們能夠集中精力,也就達到了我們的要求,他們就可以投入到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中去了。慢慢地,存在於他們身上的缺陷就會消失,從前的混亂也變得有條理了,消極被動的狀態也沒有了,取而代之是主動與熱情,原來的調皮搗蛋也被乖巧取代。這些又在向我們證明,兒童的性格缺陷並非與生俱來,它是後天形成的。

盡管孩子的先天稟賦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不會太大,他們身上出現的所有不正常現象,都是因為我們忽視兒童的心理生活,使他們“營養不良”。那麼,什麼樣的建議是我們應該為母親們提供的呢?

孩子生活的環境應該是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對孩子自己的事,母親不必事事親為,因為有些幫助不但沒有必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孩子開始做一件事情,最好不要打斷他;對於那些處在精神饑餓中的孩子來說,過分的關愛或者過於嚴厲,都不會對他們有所幫助。這就好比麵對一個饑寒交迫的人,你的責罵和痛打,或者苦口婆心的勸慰,都不能使他的心情變好,因為他們需要的隻是食物,其他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同樣的道理,對於兒童的心理缺陷,成人對他們嚴厲還是慈祥都無濟於事,因為這與問題的根本無關。

人不僅需要物質上的營養,更不能沒有精神上的養料,因為人是有智慧的動物。與依靠本能生活的動物不同,人必須建立自己的行為模式。如果兒童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借此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完善,那麼就不會有問題出現,一切都會趨於正常。即使他們以前有什麼問題,現在也能被解決。由於他們的心理偏離得到了矯正,他們將不再有噩夢,不再厭食,不再悶悶不樂,一切都回到正常的狀態。

由此看來,道德教育對以上這些問題愛莫能助,因為成人的說教對性格形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兒童的性格形成或者性格缺陷的消失,都無濟於事。

假如成人出於道德的願望,威脅並利誘兒童,那麼,給兒童帶來的隻是傷害,不是好處。將正常的生活環境提供給兒童,才是我們需要做的,也是我們能夠做的事情。

培養兒童的自覺自律意識

我們已經討論過,兒童塑造自己的方式並不是成人想象的那樣,它是在兒童3至6歲時通過自己的行為逐漸形成的。兒童個性的形成,也不是我們可以傳授的,不可能通過逼迫的方式讓他們學到。

性格無法隨意塑造的,兒童的性格更是這樣。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盡可能地減少兒童發展中的阻礙,幫助他們順利完成這個過程,我們能做的就這些。

在兒童的性格發展方麵,我們的確無能為力,最多是當他們的性格形成之後,可以明白成人的教育時,運用說理和勸吿的方式影響他們的思想。

當兒童長到6歲時,成人對他進行說教才有效果。兒童的道德是非觀念是在6至12歲的這一階段才開始形成,也開始可以辨別事物的好壞。等到12至18歲,他們就開始融入成人的世界了,也就能夠接受像對待成人一樣的說教了。

令人遺憾的是,類似的活動在兒童6歲以後才可以進行。然而,那時他們的性格和個性都已經形成,自然塑造的方式也就不能再被使用了。我們會發現,這時的孩子們已經拒絕接受我們的思想,雖然我們渴望對孩子施以更多的影響,但這些影響卻隻是間接的,並沒有直接作用。

一些學校的教師常常抱怨,他們對待孩子盡職盡責,精心的給孩子們講解科學、文學等課目,可是孩子們就是不願意學,當然這與孩子智力高低沒有關係。因為這些孩子性格的原因,不具備良好的性格,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要真正學到東西,那麼他就必須具備某種性格要素或個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