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怎樣愛孩子2(3 / 3)

孩子的活動必須通過和物質的接觸才能產生,因此,我們可以把一些經過科學論證而挑選出來的教具,放在孩子麵前,讓他們隨意取用。對於文化的傳承,也可以使用這種辦法,不但減少了大人的介入和幹預,還能夠保持較為傳統的教學形式,讓孩子依據自己的發展所需,摸索著學習。

每一個從活動中獲得自由的孩子,都能夠發揮自己的最佳創造力,使自己的學習不斷進步。所以,個體的發展也有助於文化的傳承。孩子的個性循自己的規則展現,從而具有演繹行為的各項能力,教師作為指導者,隻需在必要時出現就可。

從實踐中,我們領會出許多對教學有益的心得,必將對我們已經開始起草的科學教育綱領產生很大的助益。其中的一項綱領是:成人對兒童的幹預、教具的使用和學習環境都必須有所限製。教具提供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對兒童產生不好的影響。教具少了,會導致兒童學習上的停頓;教具過多,則容易使孩子心有旁騖、精力渙散。

現在,很多人認為,兒童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具的使用,因此,他們往往無計劃、無限製地大量供給兒童教具,以為這樣會比較好。這些看法與前人的“隻要吃得多,身體自然就健康”的想法如出一轍。兩者之所以能相提並論,是因為它們都涉及到“喂養”,前者關係到心智,後者則關係到身體。但現今對教具的研究表明,限製教具的使用,更能夠激發兒童的自覺性活動和全麵發展。

有些人以為,心理因素隻能靠心智和語言來表達,這種觀點很明顯是對嬰幼兒的忽略,因為即便是出生才幾個月的孩子,也已經顯現出他的獨特性。但是,當成人放下架子試圖去理解孩子的心理的時,卻清楚地發現,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如此的豐富和成熟,遠遠超過了大家的認知。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勝於他的肌肉的發育能力,事實上,即使是很小的嬰兒,也能做到和環境的水乳交融。

由此可知,孩子天生就是一種二元性的動物,一元在於他內心的發展,另一元則是身體的成長。但這並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發展,人類的獨特優勢在於,必須自我啟動身體用來動作的複雜器官,這些動作最終又會顯示出個體的獨特性。作為一個連續發展變化的個體,人必須創建自我,擁有自我,最終還要能控製自我。所以我們的孩子,在行動和精神活動中,必須循序漸進以求得平衡的發展。成人的行為通常是後於思索而產生,而孩子則思想和行為必須取得一致。思想和行動能否臻於一致,關係著孩子一生的發展。

因此,在孩子的人格構築途中設立障礙,便會妨礙孩子的行動。思想是獨立於行動產生的,而動作卻並非隻是對某個精神做出反應,還可以聽從他人的命令,如果這樣的話,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脆弱,行動的效果也會因內心的失調而減弱。對人類的未來來說,這是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首選課題,需要加以高度重視。孩子的精神比一般人所認為的更加高尚。繁重的功課並不會讓孩子覺得痛苦,那些對他來說毫無意義、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才真正讓他頭痛。

孩子感興趣而且願意付出心力的,是那些能和他的智力程度及他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相符的事情。我在世界上千個學校裏,看見很多孩子做出人們以為孩子不可能做到的事。孩子工作時的表現,證明他們能夠長時間的做某一件事而不覺得疲累,甚至專心到不聞世事,這些都是孩子人格發展過程中的一環。孩子在文化方麵也顯得特別早慧,才4歲半的孩子就已經學會如何寫字,而且非常熱衷於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們因此將孩子這一時期熱衷於畫寫定義為“畫寫爆發”。

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下,孩子們很小就學會了繪畫和寫字,他們並不覺得寫字累人,因為這是他們自發的活動。

看著這些孩子,他們是那麼的健康、安靜、純真,他們感情細膩、充滿愛心和歡樂,隨時都願意幫助別人,我不禁想到,

人們在過去對孩子所施加的錯誤管教上,浪費了多少精力啊。因為成人,孩子變得無能、多疑和叛逆;因為成人,孩子旺盛的精力被奪走,獨特的個性被破壞。對於孩子心理上的缺損、性格上的缺陷,成人是那麼急切地想要糾正、彌補,殊不知這一切都出於自己之手。當成人發現自己闖入了一個沒有出口的迷陣,陷於一個毫無希望的挫敗裏時,應該怎麼辦?唯有等到自己能夠勇於麵對錯誤並加以改正,問題才會消失。否則,孩子長大以後,也會成為這些錯誤的繼承人,若不改正,這個錯誤隻會世代相傳下去。

為孩子提供適宜的環境

由此觀之,從事新式教育工作不僅應改變教師的職能,還應改變校園環境,僅將新教材引入普通學校遠不能達到全麵改革。學校應變革為兒童自由生活的場所,為其成長發育提供最好的條件,並使之享有精神方麵的潛在自由。學校也應引入有助兒童提高生活質量的生理衛生學,改革兒童服裝,使其學會自主穿戴的同時能夠整潔、簡樸又宜於自由活動。

學校是最實驗和普及與營養有關的兒童衛生學的最佳場所,以上規則尤其適用於“樓內學校”,學生家長也可以在此居住,有點像最初的“兒童之家”。

這類學校的自由性質決定了其對房間的特殊要求。例如,根據“求容積法”推算自由流通空氣所需用的空間,大大增加教室麵積;增加廁所麵積並配備洗浴裝置;安裝混凝土地板及可拆洗壁板,配備中央暖氣係統;供應一日三餐;設立花園;拓寬陽台,擴張窗戶以充足光線;體育館大廳敞亮器材昂貴,尤其是學生的自動旋轉式課桌,用於防止兒童因頻繁反複運動或長時間固定不動導致畸形。

一言蔽之,即使耗費大量資金,學校仍運用生理衛生學理論為兒童提供更大更自由的生活空間。然而,若想達到更為完美的理想境界,還應設置比“生理”教室大兩倍的“心理”教室。憑經驗而論,房間的地麵空出一半,不放置任何物品,能使兒童感到更為舒適。這遠強於置身於塞滿器具的不太大的房間。

家具問題同樣不容忽視。本校使用的“輕便家具”集簡易、實惠、清洗便捷等諸多優點於一體,這對兒童來說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一方麵讓他們學會清洗,另一方麵,清洗過程算作一次愉快而又有教育意義的練習。“輕便家具”的宗旨是在簡便的前提下彰顯藝術美的層次,不笨拙不奢華,以淺綠色襯托高雅、和諧與潔淨。

位於波利代洛鄉村為紀念貢冉嘎侯爵而建的“兒童之家”擺設的輕便家具,桌椅、餐櫃、陶器的樣式和色澤、紡織品的圖案及其他裝飾,與古鄉村藝術格調別無二致,古樸優雅、美觀大方。人們於是突發奇想,倘若使這種鄉村藝術複活,也許能形成一種新的時尚。進一步假想,如若製造出這種風格的家具以替代學校目前所用的因材料複雜而造價高昂的家具,將既體現其實用性,又能反映人們的革新精神。

沿襲這個思路,如果人們曾對意大利前期各地鄉村藝術進行挖掘整理,各類自成風格、樣式繁多的家具將會在各地使用並推廣。這將提高人們的鑒賞力,且有助於人們改變某些不良習慣,更為重要的是,這將引入一種全新的啟蒙教育模式。

藝術的人性化能使孩子們脫離目前黑暗鄙陋的環境——誠然,一些衛生間令人感到恐怖;毫無裝飾的牆與雪白的櫥櫃一看就是醫院;學校呢,說它像座墳墓也不為過,黑色課桌像靈柩一樣排列,而選擇黑色是為了遮蓋學生學習時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汙跡。除此之外,滿目隻有過分簡陋的灰色牆壁,其他凡是可能轉移學生注意力的東西皆被搬離,以使他們饑渴的心靈充分接受教師所傳授的難以消化的知識食糧。

其實,兒童一旦專注於他自己的工作,任何事物都難以分散他的注意力,而優美的環境可助他集中思想,並緩解他的精力的疲勞。可以說,最適合生活的地方就是最美的地方,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學校成為觀察人類生活的實驗室,就必須盡量把最美的東西彙集於此,就像在生物學家的實驗室裏,為了培養杆菌就必須準備好器皿和土壤一樣。

兒童的用具如桌椅應當輕巧易搬,更重要的是應具有教育意義。譬如,讓兒童使用易碎的瓷碗、玻璃杯和玻璃吸管,一旦它們有了破損,就等於是向兒童魯莽、漫不經心的行為提出警告,由此引導兒童進行改正,使他們的動作仔細、準確、訓練有素,不碰撞、打翻或摔壞物品;使他們的舉止文明而節律,逐漸成為各種器皿和用具的主人、管理者,並養成盡量不弄髒、不毀損物品或周圍環境的習慣。

通過訓練,兒童將得到自我完善,協調統一肢體動作,使活動更加靈活自由。另外,經常讓兒童聆聽恬靜、優雅的音樂,在這種熏陶下他們會對噪聲和吵鬧感到厭惡,潛意識約束自己不隨意發出這類不和諧音,也盡量避免與他人爭吵。

對比之下,一般學校的家具相形見絀,課桌沉重堅固,甚至搬運工人也難以搬動,兒童即使碰撞它上百次也不會有任何破損,即使灑上千百次的墨水也看不出一點汙漬;兒童屢屢把金屬盤子掉在地上,它們仍舊完好如初。這些器具的質地顯然減少了學校的經費支出,卻不利於兒童覺察自己的缺點,更無謂改正或上進。

兒童需要運動,這已是人盡皆知的真理。目前,當我們談到“自由的兒童”時,一般指的是兒童能夠自主運動,如自由地跑跑跳跳。經過不斷的努力,迄今為止,幾乎所有母親都已接受了兒科醫生的建議,讓兒童到公園或草坪上玩耍,在室外自由活動。

當涉及兒童在學校的自由時,人們通常將其等同於可以跳上課桌做各種危險的動作,瘋狂地撞牆,或者在一個寬闊的地方自由嬉戲。由此可斷,若將兒童關進狹小的房間,他們將不可避免地對障礙采取暴力行動,在紊亂的環境裏,他們的生活是不會有秩序的。

在心理衛生領域,自由運動不僅局限於身體自由的原始狀態。當討論兒童的自由活動時,可與幼犬或小貓的活動作為參照,幼犬或小貓都有能力自由跑跳,一如兒童在公園和田野裏又跑又跳的情形。如果以自由運動的觀念對待鳥兒,人們就能實施許多對鳥兒有利的做法,比如,在鳥籠的合適位置綁一兩根交叉的樹枝,以便它們自由地上下跳躍。當然,無論我們的安排如何盡善盡美,對於一隻曾在廣闊無際的平原上自由飛翔的鳥兒來說,被關在籠子裏終究是不幸的。

如果說為了保證鳥兒或爬行動物的運動自由而給它們提供相應的環境是必要的,那麼,我們是否可以依此類推,為兒童提供像小貓小狗一樣的自由呢?

據觀察,兒童做練習時一般會表現出不耐煩、容易吵鬧和啼哭,大一點的孩子還企圖耍點什麼花樣。當孩子作為了步行而步行、為了跑步而跑步之類毫無趣味的練習時,他們會感覺難以忍受甚至覺得屈辱。因此,讓兒童聽任擺布的活動除了有助於兒童的消化及生長發育之外,對兒童百害無利,這類活動會使兒童的行為變得粗野,或導致一些不得體的跳躍或蹣跚步態的形成,或者其他的危險行為。

也就是說,兒童不可能像小貓那樣在運動中優雅從容,也沒有任何使自己動作完善的衝動。因此我們斷言,能使小貓得到滿足的那些活動並不能使兒童滿足。兒童的本性與小貓不同,他們的活動方式也必然是不同的。

如果兒童在運動中沒有智能方麵的認知,也沒有人對他們的運動進行有效的指導,他們就會在運動中感到厭倦。這是可以理解的。當我們被迫去做目的不明的動作時,會感受到一種可怕的空虛。人類為了懲罰奴隸曾發明了一類殘酷刑法,即強迫他們在地上挖深坑再將其填平,懲罰的原理就是讓他們從事毫無意義的工作。

科學家在研究疲勞實驗時表明,人們從事的工作大都帶有智能因素,一般不易陷入疲勞。為此,一些精神病醫生建議,應通過戶外工作而非戶外鍛煉來治愈神經衰弱症。

弄清兩者的差別是很重要的。鍛煉隻是一種簡單持續的活動,不需投入多少智力,比如吸塵、掃地、刷鞋、鋪地毯等,隻是為了維護物件所進行的運動;技術工作卻截然相反,它是一種建設性的工作,是用智力去生產產品,需要協調一係列與練習有關的肌肉運動。

相對來說,簡單的建設性工作對兒童更為適合,他們通過這些工作進行自我訓練,提高動作的協調性。

兒童需要一個適宜的環境以發揮模仿和活動的能力,就像鳥籠裏為鳥兒放置的樹枝一樣,兒童生活環境中所配置的設施及用具應與他們的身體高矮和力量大小成正比。

比如,家具應輕便易搬;食品櫃的高度應以孩子能夠用手臂夠到為準,鎖也要易於兒童使用;給櫃子安上小的腳輪;門要輕便並且容易開關;牆上可以釘高度適中的衣架;使用的刷子應恰能被兒童的小手握住;肥皂塊的大小適中;臉盆的大小正好適於兒童盛水與倒水;掃帚是圓柄的,而且要輕巧;衣服容易穿和脫。這就是可以刺激兒童自發活動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兒童可以在沒有疲勞感的狀態下逐步完善動作的協調性,學會人類特有的優雅與靈巧。

向兒童提供自由活動的場所,有助於他們進行自我訓練,同時尋求自我發展,它是兒童成長的重要條件,是形成一個人獨特而且複雜個性的重要因素。

兒童的社會意識就是在與其他可以自由活動的兒童的共處中形成的。兒童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滿足,處於受保護和控製的環境中,使自己的意識得到升華,兒童在發展個性意識的過程中,還培養了堅持完成任務的意誌和品質,並在兢兢業業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得到一種理性的快樂。

在這樣的環境裏,兒童不僅會自覺自願地努力工作,而且還在工作中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健全,他的身體器官也將在工作中得到生長發育並日益強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