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怎樣愛孩子2(2 / 3)

孩子們不經意流露出的這種神情和能力在過去一直受到壓製,成人們總是高高在上地否定和幹涉孩子的行為。他們覺得自己做的任何事都比兒童高明的多,所以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意願套在兒童身上,試圖控製兒童的行為,讓他們放棄自己的創意和希望,屈從於成人的心意。

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行為總則來解釋兒童的行為意圖,覺得自己對兒童采取的方法態度全都是正確的。這種思想導致學校的教育出現偏差,甚至誤導了整個教育體製。這讓我們不得不就此進行新的反思。

長期以來,兒童和家長站在相互對立的位置上,現在這種對立關係麵臨著社會的考驗。這種對立要想改變,就必須革新現行的教育方法。而且不光是教育工作者,所有的成人,包括準父母都應該高度重視這件事。

在世界上文化習俗迥異的國家中,蒙台梭利教學法受到極大的關注,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現在,蒙台梭利學校遍布世界各地。各個國家對蒙台梭利教學法十分重視,從這一點可以表明,兒童和成人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是全球問題。

成人對孩子的壓製從他們出生那天起就開始了,但許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其中存在的危險。正在這個所謂的文明社會,極大地限製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其原因就是社會為孩子量身定製了太多的規矩。還有,對孩子的行為,大人采取了很多過於強製性的約束。

在大人控製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的很多需求都得不到滿足。這裏的需求不隻是身體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滿足,決定著他們今後智能和道德發展的程度。

孩子生活在家長施加的強大壓力下,不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還得無奈地適應這個令自己厭惡的環境。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大人們天真的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立足於社會。

幾乎所有的教育行為,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命令的方式,甚至是粗暴的方法,迫使孩子適應大人的生活準則。強迫孩子無條件地服從大人的指令,就是這種方法的基本特征。這就相當於抹殺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存在的必要,對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會使他們的身心受到傷害,這樣的傷害就連成人也難以忍受。

每個家庭都是家長權威的心理發源地,即使是那些備受寵愛的孩子,也無法擺脫這種權威的壓製。

學校裏存在的強權教育方式和家庭中比較類似,有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學校這種有組織的強權行為,其目的就是讓孩子們提早適應成人社會,同時也讓孩子盡早地配合大人的生活節奏。

實際上,學校裏各種嚴格的課業標準和強製性的規定,並不太符合孩子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學校給予他們的壓力,使他們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充滿了緊張和焦慮。

學校和家長們這種大致雷同的權威式教育方法,必定會給缺乏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麵對這種情況,孩子們隻能發出了膽怯不安的求救聲,不過從未引起任何人的關注。孩子們一直期盼著有人能夠傾聽他們的意見,然而他們卻隻能一次次地失望,導致弱小的心靈遭受了極大的傷害。長此以往,他就會變得不再聽話,甚至變得不再尊重自己,放任自己做出各種不合情理的事情。

假如我們是為了孩子的幸福,就必須運用合理和人道的做法,給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這個環境中自由發展,任何一項教育製度的推行,必須拋棄壓製孩子性情的思想。

這個環境還應該保護孩子們避免受到成人世界的幹擾,它應該是孩子們的避風港,它應該是沙漠中的綠洲,它應該成為孩子心靈的寄托,時刻保證孩子們健康成長。

孩子被大人壓製的現象,是一個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曆史上受到強權壓製的人,包括奴隸、仆人和工人,全都屬於弱勢群體,他們若想翻身,唯一辦法就是憑借社會的變革,而社會的變革一般發生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鬥爭之後。美國南北戰爭的目的是廢除黑奴製度;法國大革命的目的則是為了推翻統治階級,建立新製度……

和孩子們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就不隻是單純的階級、種族或國家的問題了。一個隻會屈從於大人的孩子,想在在社會環境中獨立生存是不可能的。由於大人們的做法沒有考慮孩子權益,致使一個社會的整體性遭到了破壞。被當成夫人附庸的孩子手無縛雞之力、也就無法爭取到自己應得的權益。所有為兒童謀福利的人已達成共識:孩子是無辜的受害者,他們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同情。

人們習慣於比較那些不幸的孩子和幸福的孩子,那些貧寒的孩子和有錢人家的孩子,被遺棄的孩子和被寵愛的孩子。而經過比較後,結果表明,人的個性差異在童年時期就已經表現出來了。而且,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曆直接影響到他成年後的生活,這裏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大的作用。

孩子是什麼?隻是成人製造出來的物品嗎?還是成人的一件私有財產呢?任何一個奴隸主對奴隸的擁有,遠遠比不了父母擁有孩子這樣完全,也不存在哪個仆人像孩子那樣必須永遠聽從指令。世上沒有任何成人的權益比得上兒童的權益那樣不被重視;更沒有任何一個員工像孩子那樣必須盲目地聽從教誨,員工還有下班後,還是有一定的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

我想,任何一個人都不願意處在孩子的位置,孩子是如此得可憐,始終被限製在大人嚴格的規定內,哪些時間必須做功課,哪些時間才能玩,都得依照大人的規定。在這個社會中,孩子從來不曾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人。因此,在一個家庭裏,媽媽忙碌於洗衣做飯,爸爸負責外出賺錢,對孩子的照顧僅僅是捎帶一下的事。大家一直認為,如此的安排就是為孩子所能提供的最好照顧了。

無論是曆史上的道德思想和哲學理論,還是現在的,幾乎都以大人為主導,而與孩子有關的社會問題卻被忽略了。任何都不曾想過孩子與成人完全不同,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任何人都不曾思考過孩子們也具有千差萬別的性情。更不會有人去想,那些日後擁有非凡成就的孩子,他們的個別需要是哪些?大人們把孩子當成一個不會思考的弱小者,他們認為孩子按照自己的指令來做事是理所當然的事。

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一個都不曾真正了解孩子忍受了多少磨難。迄今為止,有關孩子工作和生活的記載仍是一頁空白,我們希望能夠將這一頁填滿。

施教者要理清觀念摒棄偏見

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最重要的一個研究門類,現在的教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一門技藝。人類的進步和發展,除了依靠改善外在的科學技術之外,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借助針對兒童的教育科學。不止是科學家和教育家,家長和公眾也對教育科學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

現代教育理念包含兩項主要原則,第一是了解和培養孩子的個人特質,即了解每個孩子的本性,並透過孩子特有的性格來引導他;第二是解放孩子。

雖然教育科學已經解開了無數兒童教育上的難題,但是要領會現代教育的宗旨,還麵臨著不少難以克服的困難。現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確實不少,以至於人們常常把“問題”這個詞當作研究的主題,例如,人們常提到的學校問題、性格問題、興趣問題和能力問題等。但在其他學科,卻是“原理”兩個字用得比較多,例如,光輻射原理、地心引力原理等。

一般說來,在科學領域,研究的多半是那些不明確的地方和外圍部分,其核心也包括發現和解決問題。但具有實驗性的現代教育,卻偏離了科學的正軌,從不去正視重要的問題。即使有人說:“我已經解決了教育的全部問題,並且在人類精神方麵有了許多新的發現,我已將教育置於明確、單純的境地。”對於這樣的論調,是沒有學者們會相信的。

社會上有一股無形的壓力,迫使人們不得不去適應那些禮教的束縛,因此,每個人多多少少總會犧牲一些自我。我們的孩子也一樣,盡管我們更多的是希望他們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但迫於學習的義務,他們不得不有所犧牲。我們既希望孩子自由自在,又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徘徊在理想和現實之間,自然會引發很多教育上的問題。而所謂的教學改革,到頭來隻成了大人對孩子未來命運的聲聲歎息。改革的本意是為了緩和沉重的教學負擔所造成的傷害,例如,重新修改教學課程和教育製度,強調體能運動和休息的必要等。但這些補救方案,並未真正起到使孩子自由發展的效果。

不管怎樣,對當前存在的教育問題,絕不能有絲毫的讓步和妥協。麵對目前一條路走到底、死胡同似的教學,我們一定要進行真正的改革,開拓出一條嶄新的教育之路。

當其他科學領域早已湧現出許多有利於人類生命且激動人心的發明時,我們的教育科學卻仍然是裹足不前,最多隻針對外在現象進行研究罷了,借用醫學術語說,就是治標不治本。

同樣的病因可能會引發不同的症狀,想要解除病痛,如果隻對症治療,而不找出病根的話,很可能就會徒勞無功。比方說,心髒活動的異常可能會引起身體所有器官功能的紊亂,如果我們隻是治療其中一個器官的病症,而不去恢複心髒的正常功能,那麼所有的症狀還是會出現的。再比如,有一位心理分析師發現,患者因為情緒和思想錯綜複雜的相互影響,使得神經超負荷而產生了病症,那麼他就必須找到該症的根源,挖掘出潛藏在意識之中的病因。隻要查到發病的主要原因,並據此擬出的治療方案,才會使所有的症狀逐漸消失或者減弱。

我們所說的教育問題,跟以上例子裏的外在病症很像,都是由一個隱藏著的主要因素所引發。當然,這個主要因素和人類的潛意識無關。我們堅持的蒙台梭利教學法,就是要遠離當今教育體製的“病態程序”,朝著揭示並治愈教育痼疾的道路前行。

現在我們終於知道,所謂的教育問題,特別是關係到孩子的個性、性格發展和智能發展的問題,事實上全都起源於孩子和大人之間的衝突和對立。

大人們在孩子發展道路上,設下了難以計數的關卡,嚴重地傷害了孩子。在設置這些困難時,大人總是借著道德和科學的名義,操縱孩子的意誌來滿足自己的意願。所以,在孩子人格的形成過程中,母親或是教師這些最接近孩子的人,反倒成了最可能帶來危害的人。教育是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矛盾衝突的導火索,也是造成兒童成年後精神錯亂、性情異常以及情緒不穩定的主要因素。這些問題從大人傳給孩子,又從孩子傳給大人,一代一代,成為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教育問題的根本在於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兒童。教育工作者必須理清觀念、摒棄偏見,並且還必須改變自己的態度;接著就是準備一個有利於孩子生活的環境,一個無障礙的學習空間。環境的設計,一定要符合孩子的需求,使他們得到心靈上的解放,以便克服一切困難,從而顯露出自己的非凡品性。以上兩個步驟將成為成人和兒童新道德觀的奠基石。

孩子們自從轉入了這個適宜的環境以後,在活動中流露出自然無比的創造力,在工作中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沉穩。在過去,因為和成人之間的一再抗爭,孩子們不得不武裝自己,表現出壓抑的精神狀態;現在,隻是一個與他們的精神需求基本匹配的環境,就能讓他們長時間潛藏著的態度浮現出來。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孩子的內心有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一是自然而富有創造力,顯示出其正常、善良的一麵;二是因受到成人的壓製而產生的自卑心理。這一發現,使我們能夠重新認識孩子的形象,為我們昏暗的教育之路點亮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走向新式教育的康莊大道。

作為道德的力量,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純真、勇氣和自信,正說明他們開始融入社會;而孩子的缺點如行為缺陷、破壞性、說謊、害羞、恐懼以及那些出人意料的對抗,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現在,站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個完全改變了的孩子,教師應該以全新的態度,謙和地對待他,而不應該再把威嚴和權力集於一身。

既然有此發現,在開始討論教育方針時,我們就必須先理清討論的基本對象,是受到成人壓製的孩子呢?還是在良好環境下自由成長,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孩子為?

對於那些被壓製的孩子來說,成人就是各種混亂的開端。但在那些自由成長的孩子眼裏,成人則扮演著一個能自覺認識自己的錯誤,和他們能平等相處、共享溫馨且充滿愛意的新世界的角色。

教育科學也應該在與孩子平等相待的體製下施行。實際上,真理總是先提出假設,然後才能有一個向前發展的基礎,進而發展出一套確實可行的辦法,以減少錯誤的產生。孩子本身就能引導我們求得真理,孩子希望大人能夠給予他們有用的幫助,對成人來說,這也是在幫助自己。

孩子的成長,除了各種活動之外,還需要與物質的接觸。在孩子的發展道路上,學習上的指導和對萬物的了解這兩方麵的需求,都不可或缺,都需要成人供給。成人必須盡可能地幫助孩子,給他們必要的東西,實現他們的需求。如果大人做得不好,孩子就沒有辦法順利地發展。但是如果大人做得太多,也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使他們的創造力無法發揮。這就需要保持兩者之間的平衡,找到我們稱為的“介入門檻”。隨著教育經驗的不斷累積,我們就會逐漸找到介入的恰當時機,而孩子和施教者之間的了解也就能更為透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