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怎樣愛孩子2(1 / 3)

據我所知,目前引起嬰兒死亡最多的原因是各種傳染病,尤其是內髒器官的傳染病。這些疾病起初可能並不嚴重,但是因為照料嬰兒的人缺乏保健知識,不懂得控製飲食導致嬰兒疾病加重,最後危及生命。比如嬰兒的尿布不經清洗,曬幹後就給嬰兒使用,細菌附著在尿布上經過發酵很容易引起口腔炎症;母親們不注意清潔乳頭,並且給嬰兒喂奶毫無規律,隻要聽到嬰兒啼哭不管什麼時間都會給他喂奶,孩子本身就因為消化不良而哭鬧,母親們卻更加頻繁地喂奶,孩子的胃腸疾病就會更加嚴重。

大多數人看到過這樣的場景,母親為了讓高燒不退的嬰兒安靜下來,不得不將奶頭一直堵在孩子的小嘴裏。我們一方麵為母親們的犧牲精神感動,一方麵也為母親們的煩惱感歎!

因此,科學理論要求我們必須注意衛生,並製定了若幹簡單準則。這些準則闡述的十分鮮明,家長們完全應該相信,這是專門為他們製定的。

我們來看看這些規則是否簡單明了,嬰兒進餐也要像成人一樣遵循一定的規律;確定兒童上一次的食物已經消化完畢,才能再給孩子喂新的食物;嬰兒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和生理功能狀態時,飲食要進行相應的調節,間隔一定時間後再喂奶;不能給任何階段的嬰兒吃幹麵包,因為嬰兒可能會把麵包塊囫圇咽下,而此時嬰兒嬌嫩的脾胃會因無法消化它而受傷。最後提到的這種情況在社會底層多見,母親們經常會用幹麵包堵住孩子的嘴不讓他們哭鬧。

母親們最為難的事就是怎樣讓孩子們停止哭鬧?其實,如果她們耐心一點就會發現,孩子們哭鬧一會之後自己就會慢慢安靜下來了,母親們什麼都不用做。而且還不止是這樣,那些1歲大小的孩子,在喂奶的間隙裏也不會哭鬧。他們看起來小臉紅潤,睜著大大的眼睛,神色安寧,好像大自然在那一刻靜止了一樣。

孩子們因為感受到痛苦和生命受到威脅,於是哭鬧著傳遞求救的信息。然而他們的哀哭得不到世界的救贖,厚厚的繈褓將他們與外界隔離,有時還會被一個不合格的看護照料,也沒有自己的房間和床。

科技的力量讓孩子們脫離苦難,他們能躺在溫暖的保育室或者舒適的搖籃中,還有了合身的衣服,工業文明製造出適合斷奶後的幼兒的衛生的食物,衛生學家精心為他們配製了營養食品。總之,孩子得到一個與從前完全不同,充滿智慧和歡樂氣息的新世界。得益於衛生法規的普及,孩子終於掌握了自己生存的權利。

這一切都在提示我們,應該給孩子們自由的精神空間,讓他們接受大自然充滿創造性的培育。當然,我們並不能因此不再關注孩子的精神,或是讓他自生自滅。事實上,隻要回顧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會發現,我們的責任不是為孩子塑造性格,也不是影響孩子的智力和感情發展,而是用愛來關心孩子,幫助孩子。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做著舍本逐末的事情,正是因為我們的忽視才造成孩子精神上的一些缺陷。因此,自由不是放任,而是讓我們從幻想走入現實,指導我們積極有效地照顧孩子。

讓孩子體現愛的力量

一個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內在,體現在他是否能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當成是實現自我、和諧發展、獲取愛的途徑。

愛是一種結果,不是衝動。就像在太陽光芒照耀下的行星。愛的動力不僅是本能的需要,也是生命的創造性力量。從生命創造時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兒童的思想原野。兒童通過傳播愛的力量實現了自我。

我們可以把兒童敏感期表現出的那種渴望融入周圍環境的熱切,理解為他對環境的熱愛。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愛,但是一樣激動人心,它包含著可以理解和吸收的智慧。在這裏,愛是過程,也是結果。它是引導兒童去觀察事物的那種自然的欲望,被但丁稱為“愛的智慧”。

現實中,愛賦予兒童敏銳的觀察力和飽滿的熱情,使他們能更有效地探索周圍的環境,而我們卻往往忽略生活環境中的這些東西。愛的特點是什麼呢?它能使我們注意到那些被人忽視的事物;讓我們通曉他人尚且一無所知的事物的細節和特征。也許人們會問:“難道隻有愛才能發現它們嗎?”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們因為愛而得到智慧和興趣,所以能看到成人們視而不見的東西。

成人認為兒童的愛是由喜歡周圍的環境產生的。事實上,成人應該從精神力量和伴隨著創造力的道德美的高度看待它。

兒童的愛是單純的。他們的愛來源於生命的需求,為了收集感覺印象,為了獲得生長媒介,自身生命的塑造促使他們熱切地吸收一切東西然後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成人也是兒童愛的對象,因為成人不僅能給予兒童成長所需的物質,還能給予他們很多關心愛護。這些都是兒童渴望的,所以對兒童來說,成人是可尊敬的人。成人說的話讓兒童學到許多詞彙,並且從中得到某種指引。在兒童眼中,成人的嘴唇就像是一口噴泉,而言語就是能幫助兒童成長的靈藥。成人的言行給了兒童示範,兒童學習成人的行為,直到可以自主地生活。兒童更會被成人的言語所吸引,甚至可以說是迷醉。成人對自己言語蘊涵的暗示或許並不了解,但是對兒童來說是非常強烈的。兒童之所以易於被成人的意識支配,正是因為他們對成人的這種崇拜。

種種跡象表明,兒童對於暗示十分敏感,並且樂於服從,孩子把自己的鞋放在床單上不就是這樣嗎。兒童把成人所說的話記在心裏,就像刻在大理石上一樣深刻難忘。比如我們提到的那位母親,她一打開裝有手帕和喇叭的包裹,她的小女孩的反應就是把它叫做“音樂”。因此,成人對自己的言行應該慎重,想想兒童渴望被愛的心,對他們講的話,必須認真對待。

盡管兒童的內心深處十分樂於服從他們尊敬的成人,但是當成人試圖毀滅他們自我發展的本能時,兒童就不再服從了。為了個人的得失,成人壓製兒童的創造性,這就像兒童長乳牙的時候被人按住不讓長一樣。於是兒童會反抗,會發脾氣,因為他所熱愛的成人一點也不理解他們,強製他們放棄可以促進他們成長的創造性。作為成人,當衝突出現的時候應該思索它的起因,理解這是兒童的成長本能對他人作的心理防禦。

我們必須記住,兒童是愛我們的,願意服從我們的。兒童對我們的愛遠遠超過對其他任何東西的愛,但是卻總是被忽略,人們掛在嘴邊常常說的隻有成人對孩子的愛多麼深重,比如“可憐天下父母心”、“教師愛學生如子女”之類。成人們總是教育孩子們要懂得愛,父母、教師、植物、動物、所有的人以及所有的一切都要去愛。

但是,關於如何去愛這門學科,誰有教育兒童的資格?那些總是批評兒童不聽話,隻想著不能讓兒童損害到自己和自己錢財的成人有這個資格嗎?當然沒有,因為他們並不具備那種被我們稱為“愛的智慧”的東西。

兒童對成人的愛是真切的,他喜歡和成人在一起,而且希望成人關注他,那樣他就會高興:“看我!和我在一起吧!”要改變孩子

睡覺的時候,兒童希望能有成人陪伴在身邊不要離開。成人去吃飯的時候,還在吮奶的孩子也要想要跟著,那些食物不是他的目的,他真正想的是和我們在一起。這份愛和依戀卻常常被人們忽略。我們應該珍惜的,因為隨著兒童慢慢長大,這種深厚的愛也將消失,那時再沒有人給我們這樣真切而濃烈的愛。入睡時將聽到的是一句客氣的“晚安”,而不是深情的請求和我們在一起。用餐的時候也不會再有人渴望在我們身邊了。失去之後再也無法得到同樣的愛了,但我們卻曾努力躲避這種愛。

兒童的依戀讓我們厭煩,嘴上說著:“我沒空!我沒辦法!我忙死了!”心裏卻在想:“要改變孩子的做法,不然的話,就會成為他的奴隸。”我們把兒童當作絆腳石,覺得他們妨礙我們的生活。如果兒童每天早晨進去把酣睡的父母喚醒,卻被當作非常討厭的行為。保姆是父母們找來的保護者,保姆的職責就是阻止他們做這樣的事。

孩子一睜開眼睛就尋找他的父母,這不是愛是什麼?太陽剛剛升起,孩子就起床去找熟睡的父母,仿佛要說:“聖潔地生活吧!太陽高高!早晨來到!”這不是教導,而是孩子對所愛的人的照顧。父母的房間被窗簾遮蔽,光線昏暗,熟睡的人感覺不到外邊溫暖的陽關。蹣跚的孩子心裏害怕黑暗,但是內心的愛勝過了恐懼,他走到父母床前溫柔地愛撫他的父母,父母們卻隻感到睡眠被打擾的憤怒,“跟你講過多少次了,你怎麼還是一早就來叫醒我們。”

孩子會說:“我不是想吵醒你們,我隻是輕輕撫摸你們一下,我是要吻你們一下。”但是他們真正的心意是:“我並不想吵你們,隻想讓你們的精神更健康。”

兒童的愛對我們的重要性超乎我們的想象。父母們早已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兒童充滿生機活力的愛正是麻木的心靈最需要的,這種能力足以激發他們。他們需要一個特別的朋友,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對他們說:“你們不可以麻木地生活,要更好地生活啊!”是的,大家都應該積極地迎向生活,溫柔地感受身邊的愛意!

我們是需要兒童的愛的,他讓我們不再覺得生活索然無味,讓我們從新振作起來,不再冷淡麻木下去。

怎樣對待遭遇不幸的兒童

我們從羅馬創建的第一批“兒童之家”中,發現了一個令人感動和讚賞的例子。這所“兒童之家”比較特別,它是為了照顧在墨西拿地震(意大利曆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後幸存的孤兒而創建的。在那場地震後,人們在城市的廢墟周圍發現了這些孩子,他們大約有60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和家庭背景。這些可憐的孩子雖然活下來了,但是災難卻留在了他們心裏,他們全都變的沮喪而冷漠,終日沉默不語,厭食並且失眠,甚至晚上會聽到他們絕望地哭泣和喊叫。

意大利皇後非常關心這些失去了家園和親人的孩子,她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家園。這個家裏有很多小家具:帶門的小櫃子、小圓桌、稍高的長方形桌子、立式小凳和小扶手椅,全都是適合他們使用的尺寸並且色彩絢麗動人。每個窗戶上都掛著漂亮的彩色窗簾。餐具及就餐設施也很特別,專門為他們準備了小刀、叉子、勺子、盤子、餐巾,甚至還有小肥皂、小毛巾等東西。每件東西上都精致而考究。教師牆上掛著許多圖畫,四周擺著花瓶。這是聖芳濟修會的一個寺院,寺院裏的走道寬闊幹淨,有美麗寬敞的花園,還有魚池,小金魚們在裏麵自由地遊來遊去,還有鴿房。穿著灰色長袍戴著莊嚴的長頭巾的修女平靜地走動著。

這些兒童逐漸平和下來,跟著修女們學習良好的行為舉止。這些修女許多出身於貴族家庭,她們將記憶中上流社會的行為方式教給對此非常感興趣的孩子們。兒童學會了像王子一樣用餐,學會了像最好的侍從一樣端菜。學習新知識和進行各種有趣的活動讓他們非常高興,漸漸地失去的食欲和睡眠也恢複了,他們終於能開心地進食,晚上安然進入夢鄉,這種變化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看到,他們活潑地奔跑、跳躍,或把東西提到花園去,或把房間裏的家具搬到樹下,既沒有損壞任何東西,也沒有碰撞任何東西。做這些事的時候他們一直帶著快樂地微笑著,過去的悲傷絕望全都消失了。

一個意大利著名的女作家在看到這一切之後,用“皈依”這個詞來作評論:“這些兒童使我想起了皈依。再也沒有比征服憂愁和沮喪並逐漸上升到更高生活層次更為不可思議的皈依了。”盡管這種表述聽起來非常矛盾,但卻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兒童在這個年紀是天真無知的,似乎與“皈依”這個詞完全不協調,但是對親眼目睹過那種精神變化的人來說,這些兒童從失去繼續生活的欲望到重新振作起來,心靈從深陷絕望悲傷到產生歡樂和純潔,也許就是一種精神皈依。假若我們將放任悲傷看作是對完美狀態的一種背離,那麼恢複純淨和歡樂的狀態就意味著皈依。

這些兒童確實“皈依”了。他們遠離悲傷皈依了幸福,擺脫了曾經根深蒂固的缺陷,甚至那些被看作是缺點的特征也完全沒有了。這些兒童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這一令人迷惑的更新,這讓我們看到,人一旦犯了錯誤,必須完全更新。這種更新隻有在一個人的創造力的源泉中才能發現。正是這種發現,讓我們學校裏這些曾經幾乎絕望的孩子得以確知自己身上的善與惡。因為成人有一種錯誤的觀點,把兒童是否適應成人生活環境的表現當作判斷好壞的依據。在這種錯誤觀念的籠罩下,兒童的自然本性被掩蓋了,一個純真善良的兒童在陌生的成人世界裏消失了。

充分尊重孩子的存在

以“蒙台梭利”命名的教學法與最近開發的現代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它的宗旨是尋找兒童身上未曾被發現的精神特製,強調要挖掘孩子的潛能。

本著這一認識和進一步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維護兒童權利的目標,我們必須盡快采取行動,拯救兒童。為了兒童我們大聲呼籲:保護兒童的權益。

兒童與父母的關係一直是強權壓製弱勢,兒童在生活中不被了解和尊重,就連小小的心理需求也常被父母否決。事實證明孩子們的處境實在不容樂觀。

蒙台梭利學校是孩子們的樂土。在這裏,沒有人會強製孩子們,他們可以自由地舒展自己地心靈,大聲說出自己的心聲,在這種環境中,他們對學習的態度和行為模式都與當今流行的教育理論不同,他們的表現促使我們反省從前教育中的錯誤之處,並將教育的重心轉移到敏感兒童身上。

兒童向我們展示的是他們獨特而不為人知的心智,即使是心理學家也從未研究過這些孩子各種行為中的含義。

比如,我們一般認為孩子們都喜歡玩玩具之類的東西,但是有些孩子卻對它們沒興趣,也不喜歡童話故事。相反,他們一直想擺脫大人的控製,自己動手做每件事。他們不希望大人幹涉自己所做的事,除非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的情況下才讓人幫助。這些孩子工作時非常安靜和認真,那種專注的神情讓人感歎不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