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怎樣帶好孩子2(3 / 3)

要學會走路和說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經過多少嚐試,才能讓短小的雙腿直立起來,支撐著大腦袋和小身體的平衡。就連說出的第一個字,也經曆了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當然,說話和走路並不是孩子最先學會的事,它們隻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兩個最明顯的階段。在此之前,孩子的智能和平衡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這是孩子學會說話和走路之前必須掌握的,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幫助他們。

是的,孩子自己會成長,但前提是孩子能得到充分的練習,這句話才能實現。假如成長過程中得不到鍛煉的機會,那他的智能發育就無法達到較高的水平。所以我認為,從嬰兒時期就受到這方麵支持和引導的孩子,智能發育比其他孩子要好。

那些對自己的孩子很粗心的媽媽們,從孩子剛斷奶的時候就開始一口口地喂他們吃飯。假如換一種方式,孩子吃飯的時候媽媽和他一起坐在小桌子前慢慢吃,也許就會高興地看到他自己用湯匙把飯菜送進嘴裏!

媽媽要付出很大的愛心和耐性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這相當於同時喂養孩子的身體和精神,而且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求更為重要。照顧孩子的時候注意清潔衛生當然很重要,但是和培養孩子的精神相比,清潔衛生就是次要的了。剛開始學著自己吃飯,孩子還不太懂得怎麼握湯匙、拿筷子,難免會把自己弄髒。媽媽這時候應該暫時把整潔地原則拋開,先滿足孩子自己動手的合理願望。

實際上,隨著生理和精神發育的不斷完善,孩子熟練掌握了這些動作之後,就不會把自己弄的一團糟了。吃東西的時候學會整潔,說明孩子在心理發育上前進了一大步,這也是孩子精神成長中的一項突破。

一個孩子能堅持努力多少次,體現了他意誌力的強弱。孩子1歲左右,還不會說話甚至不會走路的時候,他的行動就仿佛受到某種指引。雖然連勺子都還不會用,但還是試著想自己吃東西,盡管肚子餓得很著急也不要大人幫忙,隻有自己動手的欲望滿足夠了才允許媽媽來幫助,雖然最後會把自己搞的髒兮兮,可他還是感到特別開心、滿足,這時候他會很樂意吃任何東西。通過這種教育方式,1歲左右孩子就學會了自己動手做事,自己吃東西,多麼出人意料。這個時候孩子已經能聽懂別人說的話,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卻會用動作來回應。

孩子的某些反應可以流露出他們已經開始成長的智慧,比如我們說:“寶貝,去洗洗手!”孩子就會去洗手。我們讓他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或是把髒東西擦幹淨,孩子不但會照著做,還會幹得很認真投入。

有一次我帶一個剛學會走路的1歲男孩到鄉下去,路過一條石子路的時候,我忍不住想拉著他的小手。但是我控製住自己不去幫他,而是口頭提醒他,“從那邊兒走!”“小心這兒有石頭哦!”“這裏要小心走!”小男孩聽著我的提醒一步步前進,他沒有跌倒,而是小心翼翼,穩穩地走了過來。他顯得樂在其中,因為這個按提示行事的遊戲讓他覺得很有趣。母親們真正的責任,就是像這樣,用適合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想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最大的幫助,就必須配合孩子精神發展的需求,而不是隻給孩子一些對他的成長沒有什麼用處的東西。此外,了解孩子的天性和尊重他們的本能活動,對教育孩子來說也是很有意義的。

第三項原則是,我們必須知道,孩子對外界的影響是非常敏感的,他們的感情比我們想象的要更細膩和脆弱。

如果我們缺乏經驗,不以足夠的愛心去辨別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的細致情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情,等孩子們表現出激烈反應的時候才注意到,這時我們的幫助就已經為時太晚。因為我們一直忽略孩子的需要,才導致他們的過激行為,而我們看到孩子哭鬧匆匆忙忙地趕去安慰,其實是把事情的秩序給弄反了。

然而,還有一部分家長是以另一種方式對待孩子的,憑以往的經驗他們知道,孩子哭鬧一陣後就會自動安靜下來,所以他們不會被孩子的眼淚打動,也不會想到去安慰孩子。這些家長認為,如果孩子一哭就跑去安慰,容易把孩子寵壞,會讓孩子養成用哭鬧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壞習慣,爸爸媽媽就會被這些寵壞的孩子支使的團團轉。

我必須就此做一個解釋,在孩子一出生,還沒有習慣被大人愛撫時就已經懂得哭鬧了,其實那是孩子內心彷徨的表示,而不是大人以為的無理取鬧。在孩子需要充足的休息,需要一個溫暖祥和的環境以使自己的更好的成長的時候,卻總是受到幹預。大人們急於灌輸孩子更多東西,快的讓他們來不及消化吸收,無力承受的孩子隻能焦急地放聲大哭,

我們總是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他們哭鬧的原因真的很難捉摸,但卻能回答所有的問題。當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要讓他學著自己擦幹眼淚,以安慰來溫暖他。

有個叫海倫的小女孩,那時還不到1歲,她的哭鬧都是有原因的。海倫喜歡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方言“不怕”(Pupa)這個詞來代表“不好”(Bad)的意思,她總是很好奇地查看周圍的一切。

我們注意到,每當她撞到什麼東西的時候,或是覺得很冷、碰到冰涼的大理石板,又或者被粗糙的東西蹭傷手指,她就會說:不怕(Pupa)!這時大人會適時地安慰她,愛憐地親吻她受傷的手指。海倫很在乎大人是否及時給她關心,然後她就會說:“不怕!(Pupa)!”就像在說,:“我好多了,你不必再安慰我了”。海倫既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也學會體諒身邊的人所付出的關愛,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互動。她不會因此被寵壞,因為沒有人會毫無原因地擁抱她或安慰她。

通過關心孩子的感受,孩子既得以清楚地觀察到人與人之的良好互動,而且對他們社交能力的發展也有一定幫助,這個互動過程幫他們吸取了最初地社交經驗,孩子細膩敏銳地情感天賦得以健康發展。所以,當孩子告訴你他因為什麼事而感到不愉快時,千萬不要對他說:“沒關係,不必在意。”而是應該理解他不愉快地感受,輕聲細語地安慰他,但是也不要過多地提及他經曆的不快。

家長在孩子遭遇難過地事兒時適時地幫助他樹立自信心,就很容易使他的心靈產生共鳴,這樣既能鼓舞孩子麵對負麵情緒的勇氣,還能引導孩子正確排解自己的情緒。

最不應該做的就是當場否定孩子的感覺,或是對他的情緒視若無睹,而且也要避免對他的心情太過關注,或是就他的感受反複談論。孩子唯一需要的隻是一句溫暖關心的話!及時的安慰和關心可以讓孩子不受影響地繼續生活,自由自在地觀察新奇的事物,身體發育也得以良好地發展。

海倫是個堅強的小女孩,當她遇到不好的事,會不停地對自己說:“不怕!”並盼望有人給她安慰。有一次海倫生病了,她沒有哭泣,反而一直對媽媽說“不怕”,好像是在安慰自己。她的忍耐力與其他同齡孩子相比是非常難得的,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居然已經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會拋開煩惱和不舒服的感覺,就像成年人那樣。

小孩子的情緒非常細膩敏感,看到別人不幸,他們也會感到傷心,海倫和勞倫斯就是這樣。比如有人假裝打護士一下,或者爸爸要打他們的夥伴,兩個孩子立刻就會大哭起來。若是有人難過或傷心流淚,海倫就會來到他的麵前,溫柔地親親他,並且堅定地說:“不怕!”雖然她還沒有掌握更多地詞彙,但她的語氣神情卻如此堅定明確。如果換作是勞倫斯表現會更積極。假如他的爸爸有什麼事做得不對,他會勇敢地說出這個事實,即使爸爸粗魯地推搡他或是恐嚇他,勞倫斯也不會哭,而是昂頭挺胸站在那裏,非常嚴肅地責怪他:“不,爸爸!”意思就是:“你不能這樣對待我!”

有一天,勞倫斯正在睡覺,聽到爸爸在隔壁大聲地講話,吵得他無法入眠,於是勞倫斯跳起來大聲說:“爸爸,小聲點!”聽到他的不滿,爸爸趕緊壓低聲音,勞倫斯這才高興地躺回床上,美美地睡覺去了。

海倫長到大約3歲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她的阿姨給她看一些色板,那是“兒童之家”的教具,其中一塊被阿姨失手掉在地上摔碎了。阿姨靈機一動,抓住機會教育海倫說:“你看,我們一定要很小心!”海倫立刻接著說:“不能讓它掉到地上哦!”你看,小孩子多麼單純,心裏怎麼想就怎麼說,看到大人的不是他們會直言其非,隻有大人說出那樣做的理由,孩子心中正義的天平才能恢複平衡。

在孩子麵前,我們沒必要假裝完美,不可能什麼事都能做到毫無瑕疵,反之,有錯就要承認,接受來自孩子的公正意見。這樣,即使在孩子麵前做錯了什麼事,也不用懊惱萬分了。

就像有一天,海倫的阿姨對她說:“親愛的,早上我不該那麼大聲跟你說話,都怪我心情不好,對不起!”小海倫立刻擁抱了阿姨一下,“親愛的阿姨,你知道嗎?我很愛很愛你!”

為什麼一定要在孩子麵前把自己把自己塑造成完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在孩子眼中,我們永遠會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他們能更敏銳地發現我們的錯誤,而且會幫助我們認識它們,改正它們。

促進孩子自由、協調地發展並且精神煥發的一大前提是:隨時觀察孩子精神上的表現,給他們充分的自由,使他們清楚的了解自己要什麼,進而向自己的目標努力。

教師與學生的精神交流

必須有一個心理準備,才能做蒙台梭利學校的教師。其他學校的教師必須時刻留意自己的學生,以便及時給予照顧和教育;蒙台梭利學校的教師則不同,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找學生,因為學生們經常會跑到其他班級去,這是蒙台梭利學校最大的特點。

初來蒙台梭利學校工作的老師要牢記的第一點:兒童自我成長的途徑是進行工作;還要將那些錯誤的,諸如認為孩子的發展水平有高有低的觀念通通拋棄掉;教師不該去關心某些孩子有什麼缺陷,而是兒童怎樣更好地正常發展;隻要兒童將注意力放在工作上,自然會展現出天性中美好的一麵,一定要對孩子有信心,不管他們現在處於什麼情況,總有一天會投入自己喜愛的工作中去的。

為了適應兒童各階段的發展需要,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工作方式。總的來說,有三個方麵的問題必須處理:

第一個階段,教師要掌握好環境狀況,不能在孩子們吵吵嚷嚷中亂成一團,這樣才能使兒童的發展走上正軌。我們看到,家庭中妻子們會把家庭弄得幹淨漂亮以吸引在外工作的丈夫,她們想要吸引丈夫卻不直接把精力傾注在他身上,而是花很多時間把家庭美化成溫馨漂亮、舒適又有樂趣的環境,也許她們太過講究,但是美好的環境確實讓人留戀。

同樣的,想讓孩子們喜歡學校這個環境,起碼教室要保持要幹淨、整潔,東西擺放既要美觀,又要方便孩子們取用;教師的形象也很重要,衣著必須整潔,神態要平和而有威嚴,雖然每位教師的性情不同,風格也不盡相同,但是都必須使孩子們樂於接受,進而產生尊重。

言行舉止方麵更要注意,盡量像紳士一樣,充滿使人傾慕的風度。因為孩子們很注重這個,比如生活中他們總是把母親當作自己的審美標準,見到美麗的女人往往會說:“好漂亮,就像我的媽媽!”即使他的媽媽並不漂亮,也絲毫不影響孩子的愛戴,並且覺得漂亮的人都像自己的媽媽一樣。在孩子的學習環境裏,教師的重要性和媽媽在孩子生活中的位置是一樣的,所以教師維持一個可親可敬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說過,教師是輔助兒童正常發展的,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維持環境。學校創造了環境,而教師則要維護這個環境,使它一直適合孩子們成長。因為,環境可以間接影響兒童身體、智力和心理等各方麵的發育,所以在第一階段,關注環境就是教師的首要之務。

到了第二個階段,有了適宜的環境,接下來,該怎樣做才能讓這些心理發育還不全麵的孩子專心投入工作呢?答案是誘導,通過行為吸引孩子們,讓他們像我們一樣去做事。這種情況下,環境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如果家具肮髒,玩具殘破不堪,教師也不禮貌,懶懶散散不守規矩,形象很糟糕的話,他一定無法吸引兒童向目標發展。我們要像溫暖明亮的光,照亮孩子幼小懵懂的心,在他們還沒有形成自我意識,還不會集中注意力的時候,我們就要正確地引導他們。這個階段,兒童的心理發育還未開始,所以不必擔心孩子的發育會被幹擾。

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基督徒出於善意想把那些被父母拋棄,滿街亂跑的孩子集中起來,但是野孩子們並不聽人指揮,為了吸引他們,基督徒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最終成功地把這些孩子都吸引到身邊。

這個基督徒的做法值得教師們借鑒,有時候給孩子講故事、做遊戲,或者唱唱歌等方法,確實可以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安靜下來,盡管這些遊戲可能沒什麼教育意義,但是活潑的教師一定比嚴肅死板地教師更能招孩子喜歡。隻要努力,每位教師都能充滿活力地和孩子們一起做事,可以用興奮的口氣說:“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把這些東西搬走吧。”或者對孩子們說:“水桶有些髒了,我們去把它涮幹淨好不好?”或者“我們到草地上摘一些花好不好?”在這樣一起玩遊戲,不斷鼓勵和表揚他們的過程中,孩子們會很樂意地和我們一起做事。

教師們在此階段,就是要做好這些工作。雖然我們強調在孩子做事的時候不該打擾他們,以免妨礙他們正常發展,但是如果某個孩子一直靜不下來,難免會影響到其他孩子做事,這時教師們應該有技巧地采取行動。比如可以用驚歎性的語言吸引他,“約翰?到我這兒來,我有東西給你玩。”這樣表示特別關注他,如果他不感興趣,還可以說:“我們到花園去,好不好?”這樣,為使其他孩子能專心做事,可以把他引到一旁,讓教師或助手單獨管理他。

到第三個階段,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開始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至於那些有文化內涵的東西隻有在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具備學習能力的時候才對他們的成長有益,所以在那之前,不適合給孩子們提供這些東西。

當然,有些生活經驗豐富的孩子可能會較早地具備相應能力。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當孩子對某件東西產生興趣的時候,正是他們的內在開始發展的證明,所以切忌去幹涉他們,這種自我能力的開啟是懵懂脆弱的,就像美麗的肥皂泡,經不起任何細微的打擊。我們隻有讓它自由的發展,才能促使孩子去接觸更多新事物,學習更多的經驗。

因此,這個階段不管教師們如何的出於善意,也要控製自己,不要去打擾孩子們的工作。兒童的心理很脆弱,外界的微小影響也會打擊到他們的情緒。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