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怎樣帶好孩子2(2 / 3)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的爸爸是個牧師,她每個周末都會到教堂去幫忙,一次,她聽到自己的爸爸在布道,書題是耶穌的同情心。牧師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窮人以及受苦難者也是耶穌的子民,如果我們要獲得永生,對窮人和苦難的人就必須愛護。”小女孩被爸爸的講道深深感動了。

回家的路上,小女孩看見路邊有一個渾身是傷的小女孩在乞討,看起來非常可憐,她跑過去憐惜地擁抱並親吻了小女孩。牧師和他的太太卻很吃驚,連忙拉著他們穿戴整潔漂亮的小女兒遠離那個小乞丐,並且責罵她。回到家以後,牧師太太趕緊幫小女孩洗了澡,當天穿過的衣服全都換掉。從那以後,小女孩對於聽爸爸布道,就像聽別的故事一樣,不會再當真了。

這種例子還很多,生活中有許多父母與子女的衝突,或者說是成人與孩子之間的不和諧。

大人們自以為是的態度和言行不符的行為,都深深映在孩子們心裏。這些隱藏著的矛盾總有一天會爆發。孩子和成人之間因此有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盡管在孩子和父母的衝突通常是以父母勝利告終,但是父母們依仗強權所取得的勝利,並不能夠使他們的小對手信服,因為大人的確是做錯了。

家長們為了維護自己做父母的威嚴,他們還會采取高壓手段,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威,父母往往讓不服氣的孩子閉嘴,這才保證了“和平”。可是,父母在贏得勝利的同時,卻輸掉了孩子對他們的信任,以及他們之間的原本融洽的自然情感。

如此一來,孩子感到失望卻缺乏慰藉,可能會使人格向不良的方向發展。為了適應成人的不當行為,孩子不得不經常壓抑自己,因此可能患上各種疾病。這種傷害會誘發孩子做出一些不良行為,而被成人當作是他們固有的惡習。其實,這是孩子的自我保護機製。比如,他們以羞怯的姿態或說謊來掩飾自己不乖的行為,孩子的恐懼感也和說謊一樣,是因被迫屈服和順從強權而引起的。

這種情緒對兒童的傷害比其他情緒嚴重得多,它很容易讓孩子把想象與感覺混淆在一起。缺乏內在發展機會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這種情緒混亂。

除了上述種種缺憾外,孩子們還有一種“被動模仿”的弊病,孩子總是模仿別人的行為,這與其說是在自我改進和成長,還不如說是通往墮落的道路。

進步是一種自我、內在的工作,放棄自我、被動地學別人是不可能進步的。孩子們內心的期望不得不深埋起來,就像地底的礦物被隱藏起來的話,我們永遠也無法估量它們的真正價值。因為期望永遠無法實現,也不曾有機會控製,而這種希冀時刻存在心裏,一點點地吸引著孩子,並且不斷誘惑著他。

成人壓製了孩子的自然衝動,使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和做正確的事。換句話說,在孩子自由成長的道路上,成人成了絆腳石。這讓孩子們在學習上也走了許多冤枉路,陷入一大堆毫無意義的學習中,在玩具裏打轉。原本具有的克服困難的能力,不知不覺中消失了,孩子隻好認命,任憑大人擺布,所有的事都索然無味。

孩子本來是擁有羽翼的,卻在振翅欲飛時被強行折斷了。長期接觸不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孩子的想象力就會失去自覺性,在物質世界漫無目的地尋找。沒有了對現實生活的親身體驗,孩子逐漸遠離真實的世界,生活也變得不太正常,陷入無益的幻想世界中。

靈魂雖然弱小,但是仍然會抗爭,為了保護自己,他們用躁動、任性、生氣、哭鬧和耍脾氣來消極反抗。孩子故意調皮搗蛋實際上是另一種表達憤怒和反抗的方式,無謂地消耗了精力,在貧乏的想象力下表現出邪惡的言行以及惱人的搗蛋行為。而且,他們不僅讓教師們束手無策,使人疲於管教,還可能成為其他孩子的模仿對象,而大人們卻用對付一個漠視法律,闖入聖地的敵人一樣的辦法,來對待這些孩子。

和家長的衝突中,首先受損害的是孩子的神經係統。現在許多醫生發現,孩子情緒失調的主因是他嬰兒時期受到的壓抑。孩子在嬰兒期就會表現出征兆,比如失眠、做噩夢、消化不良和口吃等,這些都是情緒失調常見表現。

父母把對孩子的壓製當作是愛的表現,卻忽視了孩子真正的需要。等到孩子出現了不良表現,父母就會努力想辦法治療他們的情緒疾病,竭盡全力彌補孩子的心理缺陷,盡管心力交瘁也無法根治,這種傷害還是將伴隨孩子一生。

我們一定要解放孩子長期以來被壓抑的精神!這樣才能真正治好孩子的病症,當然那些天生的疾病是無法治愈的。人性的缺點之一,是人們總覺得應該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來告訴大家必須怎麼做,以便指引人們走入正途。

克服了以上問題,還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年輕的父母千萬別以為讓孩子自由發展就是完全放縱,不去改正孩子的缺點。如果爸爸媽媽這樣做,孩子將會感到自己的行為被忽略,因此而產生情緒上的問題。在這裏我不想再製定什麼原則,隻是歸納了一些結論。在應用這些理論之前,我們應該先弄清楚孩子真正需要什麼,然後再想對應的辦法,這樣才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現在的媽媽都掌握了許多照顧孩子的技巧及健康知識,知道應該保持營養均衡性,知道如何讓孩子適應環境,還知道讓孩子在新鮮空氣中玩耍有助於他們吸收更多的氧。但是,兒童並不是小動物,隻需要好好喂養就可以。他們從出生就具有了精神靈魂,不是照料好他們的身體就能讓他們健康成長,還需要為他們開辟一條適合精神發展的康莊大道。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應該尊重他的精神活動,並且尋求幫助他們的方法。

照顧孩子的身體健康,有明確的準則可以遵照著做,但是怎樣維護孩子的精神健康,則沒有確定的原則,而且至今仍有許多盲點。至少可以肯定,孩子絕不是隻要吃飽肚子就行了,在不受大人幹擾的情況下,靠自己的能力做好一件事以後,孩子們流露出的驕傲和高興的表情,就是在告知我們他豐富的內在潛能和表達的需要。我們應該引導,並創造機會讓孩子更好地開發潛能,而不該阻礙他的活動。

現在市場上的玩具大多缺少刺激孩子精神發展的功能,我相信這類玩具終將被淘汰。過去幾年來玩具製造業者對玩具的改進僅僅是加大玩具的尺寸,他們把布娃娃做得幾乎和真的小女孩一樣高,相關的產品如床、衣櫥、爐子等,也緊跟著變大了。可是這樣做並不能讓小女孩滿意。

要讓孩子生活在能夠自己把握的生活環境中。這個環境包括一個屬於孩子的小小盥洗台,幾把小椅子,一個他能夠打開抽屜的櫃子,一些能夠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一張睡覺用的小床,一床可以讓孩於自己疊好的漂亮毯子。必須讓孩子處於一個既能居住又可以玩樂的環境之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雙手不停地做各種事,忙碌了一天後,晚上隻想趕快換上睡衣,然後爬上自己的小床乖乖地躺好睡覺。他們還會清潔自己的家具,自己穿上衣服,還會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自己照顧好自己。這樣孩子會變得安靜又懂禮貌,也不調皮搗蛋,多麼溫順的好孩子呀。

這種創新教育不僅給孩子們提供了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並且發現孩子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事情,還有很強的秩序感。因此,強調我們有認真觀察兒童的必要,以便能在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中覺察他們的需求。

創新教育期望將已有的人體保健知識,妥善運用於教育,並從中取得新的進步。對我們來說,孩子心理的健全發展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創新教育的基礎所在。

接下來,我將列出幾條原則,希望媽媽們能通過這些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首要的一項原則就是,尊重孩子所做的事,相信他是有理由的,並試著了解他們的目的。

孩子內在的潛力,是他向各方麵努力發展的動力,但是生活中我們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潛力視而不見。一提到孩子們的活動,我們腦子裏浮現的隻是曾經觀察到的某件特定的事,之所以注意到它,也許隻是因為孩子的這一行為引起了我們的特別注意。浮現的也可能是孩子讓我們領教過的調皮搗蛋的舉動,或者是孩子在長久的壓抑中爆發的心理偏差。其實,孩子做一件事的目的不一定是一目了然的。我們應該相信他們本質善良,然後滿懷愛心地去發現孩子善良的本質。

真正了解了孩子,我們才能對他做出正確的評價。如果父母想要了解自己孩子的行為,就應該按照以上的建議去做,隨時準備發現孩子美好的一麵。

以下是我在孩子身上觀察到的一些情形。

我把焦點放在一個3個月大,生命才剛開始成長的女嬰身上。我觀察了嬰兒發現自己雙手的全過程。小女嬰努力想要仔細看看自己的手,可是她的手臂太短了,必須竭力轉動眼睛才能看見。盡管身邊有許多東西可以供她觀察,可是她最感興趣的還是自己的手。小女嬰的這種努力是一種本能表現,為了滿足內在需求而甘願放棄舒適。

又過了一會兒,我拿了一些東西給她觸摸玩耍,可是她不感興趣,對我放在她手上的東西看也不看,張開小手,讓東西從手上掉下去了。

但是從那時開始,她每一次試著要抓起什麼東西的時候,不管那東西離她很遠還是很近,也不管自己能不能抓著,都會露出燦爛的笑容。

小女嬰總是滿臉疑惑地不停看著手,那表情好像在說:“咦!為什麼有時候我可以抓住東西,有時候卻不能?”學著使用手這件事吸引了女嬰的注意力。

當她6個月大的時候,我給了她一個銀色的玩具搖鈴。我手把手地教會她怎麼玩,剛開始她學著搖出聲音,可是幾分鍾之後,她就把搖鈴扔到了地上。我把搖鈴撿起來重新放回她的手裏,可是她又把它丟了。這樣你扔我撿地重複了好幾次。

她像是有意把搖鈴扔到地上,好讓人給她撿回來。一天,當小女嬰手裏又拿著搖鈴的時候,卻不像以前那樣直接放開五指讓搖鈴落地,而是先放開一個手指頭,然後再放開一個手指頭,一直到五個指頭全打開了,搖鈴才掉了下去。

這時,女嬰目不轉睛地看著自己的手指頭,一次次張開自己的手指,研究這個過程。顯然小女孩感興趣的不是玩具搖鈴,而是她整個手指的遊戲,是那些可以抓東西的手指讓她覺得有趣,並從觀察中找到樂趣。

想想看,在她更小的時候,還曾經為了看到自己的手而百般努力,如今她居然研究起手的作用了。女嬰的媽媽是十分明智的,她克製自己不去把玩具搖鈴收起來,並且也加入孩子的遊戲中。她知道,讓孩子一再重複的遊戲,對她的成長一定起著重要作用。

這個例子向我們昭示了兒童成長初期的簡單需要。倘若人們沒有注意到嬰兒對手的好奇心,也許會給她戴上手套,就會阻礙她想觀察手的欲望。如果小女嬰的爸爸媽媽看到她一直把搖鈴扔到地上,就幹脆把搖鈴拿走,那麼我們上麵所觀察到的一切就不可能發生了。而這種有助於嬰兒智能發展的最好、最自然的方式,就會被強行打斷。

孩子正在享受發現新事物的快樂,突然被中斷可能會哭鬧起來,此時,爸爸媽媽可能完全摸不著頭腦,認為孩子哭得毫無道理,一道充滿誤解的高牆從此時就開始存在於大人和孩子的心靈之間。

也許有人疑惑,這麼小的嬰兒身上,真的有一個內在生命存在嗎。如果這些人想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想知道這些需要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他們就必須試著去了解小小心靈特有的表達方式,尊重孩子的自由,包括幫助他們培養這些能力。

下麵這個例子是講一個1歲的男孩。一天,小男孩看著媽媽孕育著他時畫的一些畫兒。小男孩看到那些上麵畫著小孩的畫就會非常開心,而且還要親親畫上的小孩。他還能分辨出花的圖樣,看到畫上的花兒他會把鼻子貼在上麵,好像是在聞著花香的樣子。小男孩看到畫中的孩子和花所做的不同反應,清楚地顯示出他能辨別這兩者的不同。

旁觀者看到小男孩做出這些動作,覺得他真是太可愛了,紛紛拿起其他東西效仿小男孩的動作來取笑。在他們看來,小男孩看到孩子和花的反應好像隻是一件可笑的事,沒什麼意義。他們拿蠟筆給小男孩聞,送上枕頭讓小男孩親。很快小男孩臉上智慧的神情,變成了迷惑不解。在這之前,他還在為自己的分辨能力高興得手舞足蹈,這種能力的形成是孩子智力發育重的重要轉折點。但是現在卻被成人的幹擾和挑逗破壞了,孩子被弄得無所適從,最後隻能黑白不分,把每樣東西都聞聞親親,別人高興,他也跟著高興,孩子獨立發展的道路因此受到鉗製。

我們是不是也像那些笑話小男孩的人一樣,對孩子犯了錯而不自知。成人抑製了孩子成長中的行為反應,讓孩子不知所措,當孩子無助地流淚時,大人卻反而責怪這孩子為什麼無緣無故地哭。我們從不關心過孩子為什麼哭,就像我們不會留意孩子露出的微笑是因為精神得到滿足。在嬰兒的生命之初感覺最脆弱的時候,在他們剛要接觸人與人的交往的時候,傷害就已發生了。孩子和成人從此開始上演情感的拉鋸戰。

如果我們把嬰兒放在搖籃裏輕輕搖他,給他撫慰,他就會入睡。我們不應該討厭那哭鬧著求助的幼小心靈。假如孩子精力很充沛不需要睡眠,我們也很容易知道知道,因為他會睜著明亮、聰慧的眼睛,流露出想和人交流的神情。他想得到幫助的時候就,會把目光投向那些可能願意幫助他的人。

俗話說,比起愛媽媽,小孩子喜愛媽媽奶水充足的乳房。這好像是說,任何人隻要給孩子好東西就能得到他的好感。實際上。這種看法對孩子是不公正的。應該說從幼兒時期,孩子就會自然地親近那些可以幫助他精神發展的人。

小孩子都喜歡呆在大人身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他們非常想成為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隻是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或者坐在火爐旁取暖,孩子的心靈也會感到無比滿足。對孩子來說,人們交談的輕言細語是世上最美妙的聲音,這也是大自然賦予人類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

第二項原則是,盡可能地支持孩子想要活動的意願,幫助他們培養獨立的個性,不要養成依賴的習慣。

我們看到,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字和邁出的第一步,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有著裏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也是他們進步的原始證據。這兩件事對一個家庭來說意義非凡,第一個字開啟了語言的能力,第一步則證明了兒童直立行走的能力,聰明的母親還會把它們發生的過程記錄下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