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怎樣帶好孩子2(1 / 3)

若是教育真的隻能用誇獎和懲罰體現,那說明我們的孩子已經沒有自我約束的能力。但即使如此,也不應該在孩子們進行“工作”的時候加以獎賞或懲罰,這是對兒童精神自由的嚴重幹涉。我們崇尚自由發展的教育宗旨,我們的學校杜絕使用獎賞和懲罰的教育方式,孩子們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

也許人們會提出異議,不對兒童進行獎賞,這樣教育行嗎?但是,我們的教育是有道理的,這樣做不需要付出多少代價,對孩子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卻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因為很多教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並不是合理的運用獎懲原則。比如,給學生的作業上打了0分,然後讓他們修改,作業的分數從O分變成了1O分,這樣孩子的缺點就被改正了嗎?

然後教師常常會說:“為什麼你總犯這樣的錯誤呢,我講的東西你好像總聽不懂,這樣下去,你考試能及格嗎。”

教師的這種態度,隻會打消兒童對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很簡單,你對一個孩子說他很笨、是個搗蛋鬼,那不是幫助他,而是傷害他。想讓孩子少犯錯誤,就必須幫他熟練掌握所學的知識。在他已經落後的情況下,又得不到鼓勵和幫助,怎麼能夠提高呢?過去,教師們動不動就用揪耳朵、打手心的方式懲罰學生,因為他們寫不好字。這種做法現在看來多麼可笑,用這種方式就能讓他們變聰明嗎?把手指打腫了,就能夠寫好字了嗎?

兒童能力的提高必須通過長時間的練習,不斷累積經驗,想讓他們聽話隻有讓他們和其他孩子一起工作,訓斥是不起作用的,我們對他們說,“你很淘氣”,說他很笨,缺少做某些事情的能力,他隻會這樣回答:“還用你說嗎,我自己知道!”

是的,這隻說出了一個事實,算不上是糾正。隻有通過能力的發展,也就是通過兒童主動的活動來實現對他們本身缺陷的修複。

當然,有時候兒童並不知道自己犯了錯,但是這並不代表必須有人指出他們的錯誤,因為沒有人能永遠不犯錯誤。

教師也一樣,可是他們潛意識裏總是回避這一點,他們希望自己永遠正確,永遠是孩子們的榜樣,在他們的心裏,教師的尊嚴就意味著自己必須永遠正確,所以即使犯錯誤,也絕不肯當著學生的麵前承認。當然,教師的標準不同於學生,要高得多。同時,這些問題源於一整套錯誤的教育觀念,不完全是教師的責任。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這是我們應該且必須承認的事實。所以,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麵對錯誤。錯誤作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有它存在的必然性。許多時候,錯誤隻是不夠成熟的表現。

隨著人的成長,許多錯誤都會被改正。跌跌撞撞的孩童最終學會了走路,這是通過成長過程獲得的。以為自己完美無缺,那隻是自欺欺人而已,因為成人也和嬰兒一樣,隻是處在較高級的成長階段而已。

事實上,成人在生活中經常犯錯,而且很少想到改正。一個從不正視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很完美的教師,絕不會是一個好教師。隻要我們經曆各種未知的事情,就可能與錯誤不期而遇,如果我們渴望完美,就必須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並努力改正它,才能提高自己。

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在數學、物理、化學這些要求精確的學科裏,錯誤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起著重要的作用。很簡單,科學的發展是離不開錯誤的。

人們之所以把科學和錯誤區分開來,隻是因為科學能夠對錯誤進行衡量。科學在衡量錯誤的過程中,需要兩個要素,其中之一是精確的數據,這個數據並不一定絕對準確,其誤差有一個允許的範圍。因此科學的成果也並不絕對正確,一定存在某種程度的失誤。

比如,抗生素的有效率是95%,既然這樣,知道有5%的失誤,在醫療過程中至關重要。尺子是測量的工具,它也隻能精確到一定的單位。世上沒有絕對精確的數據,一個科學結論的真實性和它的誤差緊密相關,如果沒有這種不確定性,這個數據就是不嚴肅的。錯誤在科學中如此重要,對人們的工作也一樣起著重要作用。

總之,錯誤和事情的其他要素一樣,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的特殊性在於,我們隻有通過了解它,才有可能改正它。

根據以上規律,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想要通向完美,就要“控製錯誤”。

教師、學生都難免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既然錯誤不能根除,我們就此製定了一個原則:重要的不是改正錯誤,而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每個人都應該反省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確,但是發現錯誤之後不必為犯了錯而萬分苦惱,而是應該就犯的錯誤深入思考。

一般的學校裏卻不是這樣,孩子們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即使錯了也無所謂。他們對錯誤沒有正確的認識,因為覺得糾正錯誤是教師的事情,與他們無關。這與我們崇尚自由、理性的理想相距多遠呀!

如果我們不能自己改正錯誤,就要靠他人幫助。但是那怎麼比得上我們自己認識到錯誤然後改正呢?自己才更了解自己的行為。

能夠自行改正錯誤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在性格的形成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缺乏這種能力會使人變得極度自卑。

通過“製止錯誤”的方法我們能有效的鑒別對與錯。比如日常我們難免遇到一種情況,想去一個城市,卻不知道該怎麼走。這時人們或者是看地圖,或者尋找路標。假如看見路標上寫著“艾哈邁德——2公裏”,就知道沒有走錯路;相反如果路標上寫著“孟買——50公裏”,那很明顯,走錯路了。如果出門沒有地圖和路標,就得不停地問路,而且得到的回答可能完全不正確。可見,一個可靠的方向指示是多麼重要。

由此可見,早期教育中就應該培養日常生活的必備常識,以使孩子有認識自己錯誤的依據。學校有必要給學生提供這方麵的幫助,就如同向他們提供學習資料一樣。

是否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決定了發展的動力和結果,所以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發展的方向是否偏離軌道。如果能夠在教育中實現這個原則,那麼,教師和家長是否完美對兒童的成長就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了。

這樣,成人犯了錯誤不但不必難堪,反而能引起兒童的一定興趣,因此而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因為對兒童來說,犯錯誤是很自然的事情,當他們認識到人人都會犯錯誤時,一定會對他們產生很大影響。

錯誤能使兒童和大人之間的距離感減少,從而成為朋友。假如兩個“完美”的人在一起,肯定爭吵不休,因為他們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當然無心理解對方,也難以忍受對方。

孩子們最初都會喜歡壘積木。在這個遊戲中,他們從認識了不同的幾何物體到學會用自己的手去擺弄積木。當孩子們用雙手將一個個積木堆積成型的時候,他們經常會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個錯誤,或者擺得太鬆,積木很快垮了,或者某個圓柱體太大,不能插進下麵的積木孔裏。於是,孩子們會認真研究自己的作品,找出原因,努力解決這個剛題。

這時候,他們的神情是專注的,因為這個錯誤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就這樣,他們會一次次重複這個遊戲,如果失敗了就再來,直到成功為止。

通過這種遊戲,既可以鍛煉孩子們的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他們對錯誤的控製能力。

我們學校的玩具都是專門為孩子們設計的,使他們能很直觀地看出錯誤在哪裏。這些玩具不隻是3至6歲兒童喜歡,就連兩歲的孩子也能玩兒。通過它們,孩子們在成長中能很快學會發現錯誤,然後改正錯誤的方法,進而走上不斷完善的道路。當然,學會改正錯誤,並不代表兒童已經完美了,還必須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才能激發他們工作的願望。

兒童可能會說:“雖然我還有很多不足,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但是我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盡管我會犯很多錯誤,但是我已經能夠改正了。”

這種能正確的評價自己、相信自己的性格,正是我們希望孩子們具備的,有益於他們健康成長的。要把兒童引上這樣的成長道路並不容易,對於一個孩子,說他是機靈或懶惰、聰明或蠢笨、好孩子或是壞孩子都沒有用,甚至可能會起反作用。我們不但要教育他們,而且應該為他們創造一種正確認識自己錯誤的條件。

現在我們來看一些在我們學校學習了較長時間的孩子的情況。比如教師布置了一些數學題,他們在得出結果後,總喜歡把結果再檢查一遍,對這些孩子來說,檢查行為比結果的對錯更有吸引力。還有一種很受孩子歡迎的遊戲,就是對號入座,把卡片放到相對應的物體下麵,他們會對擺放的結果反複檢查,如果發現擺錯了,往往樂不可支。可見,孩子們從發現錯誤的過程中獲得很多樂趣。

為了訓練孩子們認識錯誤的能力,我們還在教學中安排了一些明顯的錯誤。如果兒童能夠養成經常檢查自己行為的習慣,對他們今後的發展將有很大幫助。一次,我們安排做“執行指令”遊戲,一個小女孩得到的指令是:“到教師外麵,把門關好,然後回來。”小女孩想了想,然後依照指令行動,可是剛做到一半,她就跑回來對教師說:“如果我把門關上了,怎樣回來呢?”

教師對她說:“你說得很對,是我的命令錯了。”接著,教師重新寫了一個命令。女孩接過來看後說:“好,現在我能夠完成了。”

我們說過,對錯誤的認識有助於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增進關係。錯誤會使人產生隔閡,但是通過對錯誤的改正又會把人結合到一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隻要抱著正確的態度,那麼,錯誤就不再是一件難以忍受的事,反而會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情,因為在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我們也能得到樂趣。

在孩子們眼裏,犯錯誤很正常,隻要教師能正視自己的錯誤,犯錯誤也可以看作教師和兒童的共同點,成為師生交流的一個紐帶,這樣教師不會因為承認錯誤就失去尊嚴,兒童也不會因為教師出錯就不再尊敬他。錯誤不單是個人的事,還是人與人交流的橋梁,每個人都有必要認識自己的錯誤,改正錯誤。

就是這樣,一些日常小事開始變得很重要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大多數兒童教育是建立在對孩子偏頗的、先入為主的成見上的。很多人在深入觀察之後得到的結論公布於眾,已經有許多經過長時間觀察研究後設計出教學方案在實施後獲得了成功,兒童教育的方向已有很大改變。

任何先進的教育方法,都是在實施以前,對孩子們的情況進行實際觀察,不斷研究總結而成的。最終,這些先進的教育方法應該進入每個家庭,那時,不但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爸爸媽媽也會因此而受益。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家長教育孩子無非是糾正他們的錯誤,告訴他們什麼是對和錯,而能將自己所說的東西身體力行的家長卻很少。他們大多隻是用一些大道理來勸說和訓誡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做不到就加以鞭打責罵。在這個熱愛和平、自由與平等的社會,隻有父母有權力用體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然而,擁有這種權利也讓家長背負了雙重責任:一是在沒有抵抗力的孩子麵前,家長必須樹立他們的權威性;二是家長應該在行為舉止方麵做孩子的典範。

家長們很清楚自己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作用,正如一句諺語所言:“那雙推動搖籃的手,掌握了整個世界的未來。”然而,一個童年時隻需要靠練習和耐心便可順利學會簡單工作的母親,是無法用同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而一個很早就獲得成功的父親則無暇考慮培養孩子人格的問題,也不會用心觀察自己的孩子。結果,不管是因為疏忽或者是有心無力,又或是缺乏相應的經驗,做父母的往往放棄了自己的重大責任。

自純真無邪的嬰兒降生起就慣於互相指責對方缺點的父母們,突然之間被要求做孩子模範的典範,當然會比較困難。忽然之間他們麵前多了一些完全陌生的義務——做個完美的典範、教育自己的孩子、改正他們的缺點並且讓他們進步,最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良好示範來教導孩子,這些都是加在父母身上的任務。還有很多因為日常各種矛盾和困難使父母們不得不麵對的問題,我們無法一一詳述。

我們先來看看“說謊”這個問題。一個合格的母親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個誠實的人。

我認識這樣一個母親,她為了教導小女兒要誠實,向她描述了許多說謊的卑劣行徑。同時,她還在小女兒麵前對那些即使經受磨難、做出犧牲,也堅守誠實的勇氣和堅定意誌的行為大加讚美。她用盡心思想讓女兒懂得,一個再小的謊言最後也會讓人犯下一連串的錯誤,就像一句諺語所說:“說謊會使人失去理智。”她還特別對小女兒強調,一個出生在幸福的家庭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應該做到這一點,為那些因為家境貧寒、沒有辦法得到良好教育的人樹立典範。

可是這位媽媽自己是怎樣做的呢?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打電話邀請她去聽音樂會。這位媽媽不想去就借口推辭說:“啊,對不起,我頭疼得很厲害,實在沒有辦法去。”她的電話還沒講完,就聽到隔壁房間傳出來女兒的尖叫。她立即跑過去,卻看見小女孩用雙手捂著臉,跌坐在地上。“親愛的,出什麼事了?”小女孩啼哭著回答:“媽媽在說謊!”

就這樣,這位媽媽親手毀掉了女兒對她的信任,從此母女之間產生了隔閡。孩子對大人的社交產生了疑惑,社交在孩子心目中不再是一件神聖的事。她不厭其煩,終於讓孩子養成誠實的習慣,而她卻從未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

那些費盡心機想讓孩子誠實的大人,卻常常把孩子包圍在謊言裏,這些謊言既是有預謀的,且都是專門欺騙小孩子的。

談到欺騙,我想起一個關於聖誕節和聖誕老人的故事:一位媽媽對孩子說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存在,然後又為欺騙了孩子而感到愧疚,於是決定告訴孩子真相。孩子知道了聖誕老人隻是個謊言之後非常失望,整整傷心了一個禮拜。他的媽媽在跟我說這件事的時候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但是,同一件事也不一定都是一樣的結局。比如,有一位媽媽也向她的小兒子做過類似的事,不同的是這個小男孩聽了媽媽的坦白後馬上笑了起來,他說:“哦!媽媽,我早就知道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可是你怎麼不告訴媽媽呢?”“因為媽媽每次聽了這個故事都很高興呀!”在這個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好像換了過來。孩子是敏銳地觀察到了事實真相,隻是為了讓爸爸媽媽高興而順從並取悅他們。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如果愛他們,就應該毫無異議地聽他們的話。在這方麵,孩子也常常成為自己父母的教師,因為孩子們非常單純,他們的思想中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正義感。

有一天晚上,一位媽媽出於關心讓孩子早點睡覺。小男孩請求媽媽允許他把事情做完再睡,可是媽媽卻不肯讓步。小男孩無奈隻好乖乖地上床了,可是過一會兒他又悄悄爬起來,想把事情完成。小男孩的媽媽發現後,就狠狠地罵了他一頓。小男孩哭著對媽媽說:“我沒有騙你啊,我跟你說過我想把事情做完的。”媽媽不再和他說下去,就讓小男孩道歉。但是這個小男孩還想繼續辯解,他並沒有欺騙媽媽,他已經堅持說要把事情做完。小男孩解釋,因為他並沒有說謊,所以他不明白為什麼需要道歉。“好吧!”媽媽說,“我明白了,原來你一點也不愛媽媽!”小男孩回答道:“媽媽,我是很愛你的,可是我並沒有做錯事,為什麼一定要道歉呢?”聽起來,孩子說的話才像個大人,當媽媽的反而像孩子一樣無理取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