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怎樣帶好孩子1(1 / 3)

第五章怎樣帶好孩子

讓孩子安然睡去

成人習慣專製地說:“小孩子不要亂跑,不要大喊大叫,不能動大人的東西,要多吃,要多睡。”或者最好到戶外去玩耍,與陌生人在一起也沒關係。懶惰的父母總是選擇最輕鬆、最簡便的辦法——打發孩子上床睡覺。

雖然兒童很快地服從了,但他們根本就是喜歡睡大覺的人。誰說兒童不需要睡覺呢?但他需要也應當得到正常的睡眠時間,我們必須知道適度的睡眠和人為製定的時間表的區別。

眾所周知,強者不用說什麼就可以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弱者,而強迫兒童服從和遵守他的睡眠時間表的成人,正是在通過暗示不動聲色地把意誌強加給兒童。

沒有受過教育的母親會直接要求孩子去睡覺,鄉下農民準備一種枕頭延長孩子的睡眠時間。但無論博學還是孤陋的成人,無論無知的父母還是嬰兒的保姆,都有一個殘酷的意識,就是讓這個生機勃勃的孩子去睡大覺。

富裕家庭的兒童都被強製過度睡眠,反而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不被要求去睡覺,整天到處奔跑。這些貧家子弟往往要比富家子更安靜。

人們認為兒童“長時間睡眠”像吃飯和呼吸一樣重要,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兒童的類植物生活”。

曾有一個7歲的男孩對我吐露,父母總是一入夜就讓他去睡覺,他從來沒看過星星。他說:“我盼望晚上爬到山頂,躺在草地上看星星。”許多父母讚揚孩子一到黃昏就去睡覺的習慣,其實是在為他們自由外出找借口。

有一種裝有圍欄的可移動兒童床,比成人寬敞的大床更為柔軟、美麗而舒適。成人根本沒有考慮兒童的心理,他們沒想過兒童在小床上像個被監禁的小囚犯。這是成人建造的監牢,隻對成人有好處,因為兒童受到的限製越多,成人的自由也就越多。

事實上,兒童擁有的隻是缺乏溫暖、被監禁、被束縛的生活。兒童床像建在高處的鳥籠,成人照管孩子就不必低頭彎腰,離開時也不擔心孩子掉下來。兒童的哭聲不會驚擾大人難受,窗簾遮住陽光,清晨的陽光也不打擾他的睡眠。兒童必須在傍晚睡覺,以給父母晚上外出的自由;早晨又應該晚醒,以免打擾睡懶覺的父母。

給兒童一架合適的床與適當的睡眠,是幫助兒童心理發展的方法之一。兒童應該享有決定是否睡覺的權利:他想睡時才去睡,不想睡就起來玩耍。家長應該遵從我們的建議,革除兒童的小床,給他們一隻貼在地板上的矮床,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玩耍。貼近地板的小床經濟實用,有利於兒童的心理成長,並能克服一些看似很難的問題。

兒童的發展不該被複雜的東西阻礙,這對他毫無促進作用。一些家庭開始把小床墊放在地板上,蓋一條又大又柔軟的毯子以改善兒童的睡眠。這樣的效果是,晚上兒童與成人互道晚安後,獨自去睡覺,早晨起床時也不彼此打擾家人。這些例子表明現行的教育方式存有很大的誤區。成人把意誌強加給兒童,也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受這種自私心態的影響,成人往往違背兒童的天性,而我們應該克服這種防禦性的心理。

綜上所述,成人隻有努力了解兒童的心理需要,給兒童提供滿足他的適宜的環境,才能開創一個新的教育局麵,為兒童提供真正的幫助。

成人絕不能再把小一些的兒童當成小件東西隨手提拎,把大一些的兒童當作服從自己的應聲蟲,必須認識到自己在兒童的發展中隻能起次要作用。若想支持和幫助兒童發展,就必須努力理解他們,這也是兒童的母親與教師的共同願望。兒童比成人弱小,要幫助他們發展個性,成人必須控製自己的影響,努力領會兒童的表示。成人應該把這自己能夠理解和追隨兒童當作是一件重要和光榮的事情。

用你的愛心培養孩子的愛心

事實上,孩子對成人的一舉一動都很在意和敏感,他們也很想聽從成人的每一個指令。成人絕對無法想象,孩子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們已經準備好了服從我們,而且意誌是那麼堅定。

舉個例子吧,有一個小孩把拖鞋扔在床上,他的媽媽生氣地說:“不可以這樣,拖鞋太髒了!”然後一邊生氣,一邊用手把床單上的灰塵拍掉。這件事過去後,無論何時,隻要這個孩子看到拖鞋就會說:“好髒哦!”然後跑到床上去拍灰塵。

我們該怎樣做呢?孩子是那麼敏感,又那麼容易受到我們的影響。因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以及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在孩子的腦海裏留下很深的烙印,所以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是完全服從成人的,服從就是他這一階段的生活內容。孩子對指引他的生活的成人是又愛又崇拜。我們應該意識到,如是孩子行為上稍有一點偏差,就表明他們的情緒不大對頭,就得引起我們重視。

事實上,孩子隨時會對我們付出愛和尊重,並聽從我們的教導。孩子是愛爸爸媽媽的,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他們。但我們卻總是說,爸爸媽媽和教師是多麼的喜愛孩子,甚至有人主張必須教導孩子愛他們的爸爸媽媽和教師,甚至愛每一個人。可是,誰是教會孩子愛的導師呢?不是那些總是阻止孩子活潑好動的人,不是那些隻會懲罰孩子的人,以井底之蛙的眼光來看待比自己更廣闊的世界的人,更不配成為孩子的愛的導師。

孩子確實深深地愛著他的父母,我們都知道,每當孩子睡覺的時候,一定要他的媽媽陪伴在身邊。可是孩子所愛的人卻以為“要製止這種無理取鬧的行為,如果孩子睡覺的時候我們還得陪在身邊,一定會把他寵壞的”。與此情形相同的還有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有的父母會說,如果孩子要求和我們一起坐在餐桌前吃飯,當我們不讓他過來他就哭鬧的話,最好假裝自己還沒到吃飯的時候。雖然孩子太小,不能吃成人的食物,但在,孩子隻要在成人吃飯的時候在場就會心滿意足。一旦孩子被領到餐桌前,就會停止哭泣。當然,假如沒有人理睬孩子,他也許坐在餐桌前還會繼續哭。孩子是多麼想成為團體中的一員啊!

沒有誰會像孩子一樣,在我們吃飯的時候都那麼想和我們在一起。等到將來有一天你會感歎:“現在可沒有人在睡覺前還哀求我陪他,每個人在睡覺前隻會想到自己,隻記得今天發生了什麼,就是沒有人想到爸爸媽媽。”那時我們會有多麼的失落!隻有孩子每天晚上臨睡前還記得說:“不要走,陪我吧!”我們可不要失去了人生中這個不複重來的機會。

有時,孩子一醒來就會把睡意正酣的爸爸媽媽喊起來,這讓父母們抱怨不已。實際上,父母們都應該和這個溜下床的天真的小家夥步調一致。早晨,太陽出來的時候,是鍛煉身體的最佳時段,但父母卻還在睡。孩子悄悄來到爸爸媽媽床邊,像是在說:“爸爸媽媽起床嘍,我們要學習過健康的生活,早晨的太陽在向我們招手呢!”孩子們並不是想當教師,因為他愛你們才會早上一起來就不由自主地想跑到你們身邊。你看他走得跌跌撞撞,但經過沒有什麼光線的走廊,他一點也不怕黑,他推開半掩的房門,走到爸爸媽媽床邊,撫摸他們的臉。爸爸媽媽常常會說:“不要一大早就把我吵醒”孩子也許會這樣回答:“我不是來吵你們的,我隻是想親你們一下!”可是爸爸媽媽還是會找到別的理由來教訓孩子。

想想看,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誰一睜開眼睛就想著和我們在一起?有誰如此不怕麻煩,隻因為想看看我們或親親我們,而小心翼翼地很怕把我們吵醒?這樣的事情在生命中又能有幾次呢?而我們竟然會覺得這是孩子的壞習慣,並試圖將它改正過來。我們對孩子的愛的表現竟然如此無動於衷!

孩子很早起來是因為他不僅是喜愛美麗的早晨,更深愛著總是睡過頭、渾渾噩噩的爸爸媽媽。孩子喚醒了我們的知覺,用另一種方式使我們保持清醒,他的到來給了我們一個新的開端。每天早晨孩子用與我們不一樣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麵前,好像在說:“你們可以過另外一種健康的生活,完全可以過得比現在還好。”

我們的惰性使原本可以過得更好的生活顯得平淡無奇。孩子是可以促使成人積極進取的人。如果成人不願意去改變,就會遭遇失敗,以致慢慢變得頑固起來,變得麻木不仁。

讓孩子自己做主

我們要在本章探討的,是一些不曾被仔細研究或者說是根本不受重視的兒童特質。

這裏所要說的人格特質不單指道德方麵的行為,而是要從廣義上強調孩子有多重性格。它既包括智力上和外貌上的特性,又包含了孩子將這兩者結合以後的表現,這種綜合表現是無法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的。

讓我們將孩子的活動過程用曲線圖來表示一下。在紙上畫一條水平線,表示孩子正處於休息狀態,水平線以上表示有規律的活動,水平線以下表示隨意玩耍或沒有規律的活動,而曲線和水平線之間的距離表示活動的程度,曲線的方向表示時間。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將孩子每一個活動的時間和規律,用圖形顯現出來,而圖上畫成一道曲線就是孩子活動的全過程。

我們用這種方法測量一下一個孩子在“兒童之家”所做的活動:

通常,當孩子們進入教室後,先是安靜一會兒,然後才開始找事情做。這一段時間孩子是在有規律地活動所以,曲線是先向上畫出。過了一會兒他玩累了,活動開始變得有些混亂,這時候我們把曲線畫到水平線以下,並一直下降到他的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接下來,孩子會換一種新的活動,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在開始時先擺弄帶插座的圓柱體,然後拿起蠟筆,認真畫了一會兒,然後就去逗弄坐在旁邊的孩子,這時的曲線就必須第二次畫到水平線的下方。接著,孩子和小夥伴鬥嘴,這時候的曲線應該繼續停留在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再以後他覺得累了,便隨手拿起幾個小鈴鐺放在秤盤上,可能是覺得挺有趣,他漸漸專心地玩了起來,他的活動曲線則再一次攀升到水平線上方有規律的部分。等到孩子玩膩了,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的時候,他就會煩躁地走到教師身邊。

我們的活動曲線圖當然不能顯示出孩子是怎樣玩每一種東西的,這個問題我們將另章論述。大多數不能專心的孩子,他們的活動都與上述曲線所描述的相吻合。這些孩子常常漫無目的地從一項活動轉換到另一項活動,原本準備在半年的時間使用的教具,他們在幾個小時之內就玩遍了。他們的這種毫無章法的行為是很普遍的,這樣的孩子往往無法把注意力集中於某一件事情上。

我們還可以從曲線圖上明顯地看出孩子的活動狀況。他看起來沒有很嚴重的無秩序現象,但是離完全有規律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孩子的活動曲線大致保持在有規律和沒有規律兩者之間。

這個類型的孩子趨向於做比較容易的事情,在進入學校以後,他也許能夠從教具裏找出一些他已經熟悉的東西,重複練習他已經學會的內容。一段時間後,孩子看上去有些疲倦,好像不知道該做什麼了,他的活動曲線就下滑到代表休息狀態的水平線。

以上活動模式,不隻從一個孩子,甚至全班孩子身上都能體現出來。碰到這種情況,一個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是怎麼處理的呢?他也許會認為:孩子們在做了日常生活練習,又花了很多時間擺弄教具的情況下,一定是累了。既然孩子是因為自己玩累了才沒有辦法專心,所以教師也無能為力。

一個容易心軟並且對當今盛行的心理學理論有所了解的教師,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做了那麼多的事,一定很累,因此教師會打斷孩子的工作。為了讓他們透透氣,教師會帶著孩子們到操場上去玩。等孩子們在操場上玩命似地跑了一陣子後,教師才把他們帶回教室。

此時,孩子們比沒出去玩之前更好動,更不可能專心。孩子們會連續從一項活動轉換到另一項活動,這種“假累”現象會持續下去。

根據以上情況,教師們往往會得出錯誤的結論,他們認為孩子對他們選擇的工作會感到滿意。孩子做事情隨興所至,一會兒之後他就開始煩躁起來,教師為此用盡各種辦法讓孩子們休息,換一個地方玩等。可是沒有一個辦法管用,孩子不僅無法繼續原來的事情,也沒有平靜下來,對此他們常常感到無可奈何。

雖然這些教師在非常用心地鑽研著教學方法,但是他們對孩子缺少應有的了解,所以教師們不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權。

由於這些教師已經習慣於幹預和指導,即使教師竭盡全力對每一項教學意見和教學計劃都非常在意,也還是幹擾了孩子的自然發展,妨礙了孩子原本應該得到的啟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