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怎樣帶好孩子1(2 / 3)

其實,孩子隻有在找到自己心靈深處尚未被發現的潛能時,他焦躁不安的心情才會得到平複。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尊重孩子們的自由,樹立對他們的信心;要求教師能夠把他的思想觀念暫時放置一邊;要求教師能夠謙虛一些,不把他的指導當作是必要的;要求教師耐心等待,他一定會看到孩子們所發生的全新轉變。

但是,如果孩子重新選擇了一項比以前更為容易並且能吸引他的所有注意力的活動,他不安的心情就可能得到平靜。在做這項活動時,孩子必須全神貫注,同時,孩子還應該不會受到身邊事物的影響。

當孩子完成他的重要工作之後,臉上顯現出的表情和看起來很累的“假累”完全不同,現在他的眼睛閃閃發光,他的身上似乎有了新的動力,並且充滿了朝氣。我們稱之為工作的循環,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單一的準備工作,它引導孩子接觸事物,並且帶領孩子進入第二部分,進行真正重大的工作。

孩子在完成了他的工作之後,會顯得非常平靜,並且也隻有在這個時候,孩子才會顯現出真正的平靜。從孩子平靜安寧的樣子裏,我們清晰地了解到他已經找到了新的真理。這時候的孩子不但不疲勞,反而充滿活力,正如我們剛剛享用了一頓美食,或是洗了熱水澡一樣舒服。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吃飯和洗澡是兩種費力氣的工作,但它們不但不會讓人覺得累,反而會使人重新充滿活力。

了解了孩子能夠從完成工作中獲得平靜,我們就應盡可能地讓孩子有接觸重要工作的機會。

在這裏,我們來探討一下“休息”的真正含義。我們的看法是,休息並不意味著完全鬆懈。當我們靜止的時候,全身的肌肉都比較僵硬,隻有放鬆時,我們的身體才能得到歇息。那麼,我們隻有從大腦智慧的勞動中,才能得到精神的平靜。

人的生命真是神奇,有位教師說:“為了讓孩子精力充沛,我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才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法。他的這一說法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

我們要想幫助孩子選擇他真正需要的工作,隻有聆聽孩子生命活動的聲音。因此,這位教師尊重孩子神奇的生命進程,也深知他必有信心等待,這就足夠了。

隻要學習環境中沒有壓力,孩子就會顯得快樂而且友善,他甚至十分自信地想和教師聊聊。孩子想找教師說說話,表明他的心靈之窗打開了,因為孩子已經看出教師是聰明和優秀的。從前孩子熟視無睹的一切東西,好像都在向孩子招手。現在你會發現,孩子的感覺變得敏銳了,生活也豐富起來了,對集體活動更加感興趣了。麵對如此多生活上的新事物,孩子儲備足夠的精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師的教學對一個精神不振、感情貧乏的孩子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這樣的孩子既不懂規矩也沒有自信,就算能教會他一些東西,也會讓大人感到筋疲力盡。

上述教學理論中,我們得承認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以往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實在太糟糕了。要求孩子必須服從某個成人,這不是孩子內在發展所需要的行動表現。我們一再要求孩子遵從這些外在的東西,不給孩子發展其潛能的機會,這樣孩子就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我們必須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找到那條通往內心世界的道路,而不能一再使孩子的發展受挫。

孩子在工作時越專心就越是安靜,也越能心甘情願地遵守紀律,在教學上認識到這一點的教師,都會創造出一套特殊的溝通方式。

比如,一位教師可能會問另一位教師:“你們班上的孩子表現得怎麼樣?他們都有組織、有秩序嗎?”那位教師可能回答:“嘿!你記不記得從前那個很淘氣的小男孩?他現在變得自覺了。”

用這種方式與孩子們溝通的教師,他對孩子們接下來的發展通常早已心中有數,對孩子的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開展起來。

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能讓孩子變得遵守紀律,這個自律的孩子就這樣走上了自然的心理發展之路。自律的孩子會認為工作是一種享受,如果無事可做他會很不習慣,甚至在等人的時候他都閑不下來,這樣的孩子充滿了活力。

孩子隻要能夠自律地工作,“假累”的時間就會縮短,工作結束後得以平靜的時間就會延長。因此,讓孩子有比較多的時間沉浸在他已經完成的工作中是有必要的,這個安靜的時刻對他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雖然工作好像告一段落了,但是另一項觀察外部世界的工作才剛剛在他腦子裏開展。當孩子的內心安靜下來,他就開始注意觀察著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他會思考一些細節,還會從中有一些新的發現。

怎樣才能達到專心的目的呢?需要經曆三個步驟:第一步,準備好有具體目標的工作;第二步,滿足孩子的內在發展要求;第三步,使疑問得到解答。

當孩子心裏的疑問有了答案時,外在表現會有所改變,因為孩子領悟到他從來沒有經曆過的事情。孩子變得十分聽話,而且他所表現出來的耐心幾乎使人無法相信,更讓人驚訝的是,在這之前我們並沒有教給孩子要聽話或有耐心。

如果一個孩子不能掌握平衡,他可能就會因為怕摔倒而不敢向前邁步,也不太敢隨意揮動他的胳膊,這樣的孩子走起路來常常是深一腳淺一腳的,並且隨時可能摔倒,一旦他學會了保持平衡,就能跑善跳。

同理,一個精神上不平衡的孩子是不可能專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製自己的行動,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不跌倒呢?所以,孩子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他就不能夠聽從其他人的意見。

服從既是一種精神上的敏感,也是心靈平靜的結果,更是內心力量的表現。用什麼詞來解釋服從力量最好呢?是適應。生物學家認為,一個人需要用極大的力量來適應環境。這裏所指的適應環境的力量,就是一種讓人順應自然規律,試著融入周圍環境的重要力量。實際上,這種適應的力量並不是要用時就會有的,它要求我們事先就準備好,是在發生作用之前早已存在。

孩子要有力量服從,就應該得到健全的發展,達到精神上的平衡和協調。同自然界中隻有強者才能夠適應環境的道理一樣,隻有在精神上堅強的人,才懂得順應和服從。

要想孩子能夠茁壯成長,我們必須盡可能地按照孩子的天性來讓他發展。隻要能夠健康成長,孩子以後的成就遠比我們所期望的大得多。

孩子的精神即專注能力自由地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就代表這個孩子發展到了何種程度,接下來的一切行為也就理所當然,他會控製好他的身體,既行動自如,又學會了小心謹慎。我們可以從孩子能夠完全安靜下來這一點上看出,他已經能夠做到專心致誌了。孩子做事的專心程度往往比成人還強,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孩子是怎樣達到這一程度的,也不要忘了環境在孩子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要再次提醒讀者,事情之初,我並沒有對整套原則有完善的想法,並根據這套理論來製定教學方法。恰恰相反,通過觀察自主權得到尊重的孩子才有所了解。實際上,某些內在規則有它的普遍價值,這正是孩子憑借他們的本能,發現了自己的出路。

讓孩子在高層次上服從

意誌和服從是性格培養主要涉及的兩個內容。很多人將之視為兩個相互對立的概念,這些人對教育有著雷同的觀點,認為教育就是約束兒童的意誌,或者是兒童對教師無條件地服從。換句話說,他們不認為兒童有獨立的意誌,而是將教師或是其他教育者的意誌強加其上。

接下來,我們將用實際情況來說明以上問題。在此之前必須指出的是,我們對意誌這個領域的認識並不統一,存在各種各樣的觀點。前文我們曾提及一種理論,大意是一種宇宙力量支配著人的意誌。

宇宙中有一種與宇宙萬物相連的生命力,這並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力量。它促進生命的演化,使宇宙中形成各種形式的生命,可以說是生命的原動力。人的生命也是這種力量的一種形式,生命的演化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人的行為當然也受它的支配。

這種力量早在兒童還不能進行有意識的行為之前,就已經在他的意識中發揮作用了。不過,人的意誌並不是天生就具備的,而是成長過程中,在獲取實際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的意誌。就是說,宇宙和自然的規律的影響和支配著人的意誌發展,意誌是自然的一部分。

有些人認為,兒童的意誌就是無法無天地胡鬧,甚至有暴力傾向。這種觀點的依據是,兒童通常不聽大人的話,不服管束。其實,兒童的這些行為並不能稱為是意誌的表現,因為這不是“有目的行動”。就像我們成年人發怒時,因為心理失去控製,暴跳如雷,這並不是一種理智的行為。孩子的執拗也是一樣,都不是有意識的行為。而我們正常情況下的行為都是有一定目的的,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意誌,使其符合自己的主觀意願。同樣,我們為了使兒童符合自己的意願,總是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兒童。

不過,人的主觀意誌並不一定導致負麵影響,隻是在情感波動時可能會出現混亂和暴力。大多數情況下,意誌總是驅使人去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因為偉大的自然在創造了生命的同時也就賦予了它成長的使命,兒童的意誌一定會促使他在成長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天賦,逐漸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如果兒童的行為和意誌相符的話,表明他的意識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了。孩子們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樂此不疲地一次次重複,逐漸理解了自己所做的事,開始可能隻是本能的衝動,現在正在變成有意識的行動。

我想,這兩者的區別兒童也能感受到。我始終記得一個小男孩曾經對此作過的精彩陳述。一位貴族小姐參觀我們的學校時,因為不清楚學校的情況,她問一個小男孩說:“小朋友,告訴我,這就是指導你們活動的學校嗎?”

沒想到這個小男孩卻答道:“不,女士,這不是指導我們活動的學校,是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地方。”這說明,他已經清楚地知道到這兩者是不同的。

應該指出的是,意誌是一種能力,和人的其他能力一樣,隻有不斷的實踐,意誌才能得到發展。意誌這種能力是需要我們努力培養,而不是抑製的,因為這項能力非常寶貴的。它的形成是在長期不斷的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得來不易,而毀滅卻極為容易,頃刻就能辦到。試想,一個建築物在爆炸或者地震中幾秒鍾就完全毀滅了,可是建造它的就難了,需要設計、材料、藝術等很多方麵的知識才能完成。

沒有生命的死物建造尚且如此困難,可想而知,看不見的心靈培育起來是多麼不易。都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真正造就兒童心理的既不是母親也不是教師,而是具有豐富創造力的大自然。在創造生命和幫助其發展的過程中,母親和教師們隻做了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當然這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母親和教師們必須好好做這些工作,否則會不小心毀了兒童的意誌,這就是起反作用了。

以上是我們堅持的觀點。當前,兒童意誌發展的問題上有著嚴重的爭議,其中很多看法是有害的。我認為必須澄清這個問題。

比如一個最普遍的現象,許多教育工作者認為,教育可以通過說教和樹立榜樣完成,也就是在兒童用耳朵聽,眼睛看,然後去模仿的過程中實現。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完善的個性需要兒童在自由的行動中使各種能力協調發展。

從古至今,人們錯誤地把兒童看作被動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動的學習者。比如講神話故事來鍛煉兒童的想象力,世界各地的教育者都用這個方法來激發兒童的想象力,但是事實上,他們僅僅是聽到了一些故事。

這種用外力幹涉兒童意識形成的錯誤觀點,對意誌力的危害更大,一般學校根本不懂得應該訓練兒童的意誌力,而是直接告訴學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一有反抗行為就被認為是有害社會準則。可以這樣說,就摧毀兒童意誌力而言,每個教育工作者終生都在不遺餘力的進行。言傳身教,除了說教,教師們還要讓兒童們以自己為榜樣學習。

這還有想象力發揮的餘地嗎?還有意誌力活動的空間嗎?答案是沒有。學生們隻要照著固定的標準,看和聽就行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