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尊重個體生命(3 / 3)

以“兒童之家”聞名的教育機構充分展現了這三條基本特征。我們希望“兒童之家”這個名稱帶有“家庭”的親和力。

如今,新教育方法已受到廣泛地討論與關注。這種教育方法把兒童和成人的角色重新定位,即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兒童成為活動的中心,他們可以獨立地學習,隨意走動和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些把這看作種“烏托邦”,實屬誇大其詞。

我們再來談一談關於環境設施方麵的問題。我們為兒童量身設計的一切設施為人們接受與稱道。教室幹淨明亮,低矮的窗戶用花朵裝飾,家具仿製於現代家庭,比如各種小桌子、小扶手椅子、好看的窗簾、自由開合的矮櫥櫃等,櫥櫃盛滿供兒童隨意使用的教具。總之,這一切都是有助於兒童發展的實際性的改進。我相信,方便的外部條件會被更多的“兒童之家”接受並保持,這種令兒童喜悅的改進已成為“兒童之家”的一個主要特征。

經過長期的實驗研究,我們有必要再次反思“兒童之家”的理念,這將是重新闡釋兒童教育方法的起源。

有人認為,我們是通過對觀察兒童得出“兒童具有一種神秘的本性”這一驚人結論後,才提出建立一種特殊學校並創造相應特殊教育方法的。這種想法純屬謬誤。人不可能通過模糊的直覺去觀察某種未知的東西;更不用說憑空想象兒童具有兩種本性並企圖用實驗把它們展現出來。新生事物具備發展壯大的力量,當它有機會初步發展時,接觸它的人可能會持懷疑的態度,人們對新生事物總有本能的抵觸。但它們並不因此止步不前,而是繼續不斷地展現自己,直至被人們發現、承認並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時常認為發現新生事物是困難的,而要相信新生事物更為困難,因為我們感官的大門在新生事物前總是關閉的。但一旦有機會發現並承認它,我們就變成了《聖經》中那個尋找寶珠的商人,為了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賣掉所有家產也在所不惜。

我們的心靈像一間不對陌生人開放的貴族畫室,陌生人必須經由熟的人介紹才能進入。人們總是重複從已知到未知的上述行為。未經熟人介紹的人會砸壞緊閉的門窗,或趁其虛掩時偷偷溜入,從而成為一個神奇的人物。伏塔在觀察剝皮後仍然四肢抽動的青蛙時,表情肯定難以置信。他繼續實驗,最終發現了靜電的作用。一個新紀元、新領域有時正是細微事情為開端的。從本質上說,探究者隻有深入研究無數貌似毫無意義的細節,才可能前進到一個新的領域。

對新發現,物理學和醫學總是有著嚴格的認定標準。這些領域中,新發現可能是初步發現以前未被認知的事實,們好像未存在過,從而受到人們懷疑。這種事實是客觀的,不依賴於個人直覺。

確認新生事物的兩個步驟如下:一、把它分離出來,研究不同條件下它的狀況;二、使新生事物在研究環境中得到確認,保證其真實存在。必須先解決這個基本問題,然後才能開始研究,在新的起點發現新生事物,為研究者帶來真正的發現成果。然而,很明顯,很少有人肯研究一些自己無法證實存在的東西。探究者得到的可能隻能幻象而非真相。但研究方法與發現的再現、保存和控製有關,它不僅不會像幻象一樣消失,反而有真正的更高的價值。

維護孩子的自尊

還有其他的一些趣事。那天,我給兒童上一堂如何擤鼻涕的搞笑課。我講解了多種手帕的運用方法之後,指導他們如何盡可能悄悄地擤鼻涕。我做示範時兒童認真、尊敬地注視著我,沒有一個人笑出聲。我剛示範完畢,他們發出隻在劇場中才能聽到的長久的熱烈掌聲。這使我吃驚得不得了,我從來沒聽到過也沒想到這些孩子會那麼熱烈地鼓掌。

隨後我領悟到,我觸及到了他們極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點。兒童擤鼻子經常被成人責備,所以敏感地認為擤鼻子是件很難堪的事。大人的叫嚷和辱罵傷害了兒童的感情,使他們很難受。為防止手帕丟失,成人甚至強迫兒童把手帕滑稽地別在圍兜上,這造成了進一步的傷害。但沒有人真正地教過他們應該如何擤鼻子。

我們應該和兒童換位思考,明白兒童麵對成人的嘲諷很容易感到丟臉。我的教育使他們感受到了公正的待遇,不僅洗刷了他們過去所受的羞辱,還使他們獲得全新的社會地位。

無論如何,以我有長期的經驗為證,我對這件事情的解釋是正確的。我漸漸認識到,兒童的尊嚴感十分強烈,成人卻從未意識到他們很容易受到傷害並感到壓抑。

那天,我正要離開學校,孩子們突然大喊:“我們感謝你,謝謝你上的這一課!”我走出大樓後,孩子們靜悄悄地跟著我一直到大街上,在人行道排成一支整齊而壯觀的隊伍。我回頭說:“回去吧,孩子們,路上小心,不要撞到牆上。”他們才轉身飛快地跑到大樓門背後,全都消失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窮孩子的人格尊嚴。

“兒童之家”的參觀者發現,這裏的兒童的行為表現得自尊自重。他們熱情地接待來訪者,給他們示範是自己是如何進行工作的。

有一天,一個人提前通知我們,將有大人物要跟這些兒童單獨在一起以便更多地了解他們。我對那位教師隻說了一句話:“順其自然!”

然後,我對孩子們說:“你們明天將見到一位客人,我希望你們被他看成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

後來,那位教師向我反映這次訪問成果。她說“我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兒童請這位客人坐椅子,非常禮貌地說:‘您請坐’,其他兒童會說‘早安’。在這位客人離開時他們把頭探出窗口,一齊喊道:‘謝謝來訪,再見’。”

我責備這位教師:“我對你說過不要做什麼準備工作,一切順其自然,你為什麼要教他們這樣呢?”

她回答:“我並沒有跟兒童講什麼,他們是自覺地這樣做的。”她補充道,“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對自己說,這肯定是天使製造的奇跡。”她說,兒童比平時更勤奮,表現出色,來訪者都被震驚了。

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那位教師的話難以置信。我擔心她強迫兒童做準備工作或排練,再次問起她這件事。最後才意識到,兒童也有尊嚴,他們知道認真工作,真誠友好地接待來訪者,他們以為尊敬的客人示範自己所能做的工作感到自豪。

我對他們說:“我希望你們被看成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但這必定不是他們表現良好的所有原因。即使我隻說“有一位客人要來拜訪你們”,就相當於客人已經到了我們學校的會客室。這些自尊自信的兒童非常樂於去接待客人。

原來有些事情看起來簡單,但神奇無比。兒童過去的羞怯一去不返,他們心靈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障礙也消失殆盡了。他們的生命如鮮花綻放,在陽光的哺育下茁壯成長,散發濃鬱的芬芳。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發展道路暢通無阻,自己隱藏、畏懼或逃避什麼。

事情簡單得不得了,我們的結論是:他們現在能迅速適應環境。

兒童表現得機靈活潑,鎮定自若,隨時擦出精神的火花,使與他們接觸的成人心情振奮。他們感激所有關愛他們的人,給重要人士留下新的、生機勃勃的印象,他們由此成為了社會的關注點。

一些普通來訪者難以掩飾興奮地心情,十分有趣。例如,一些女士衣著華麗、珠光寶氣,像去出席招待會一樣,當見到活潑、天真、謙虛的孩子們時,欣喜異常,大加讚美;年幼兒童致歡迎詞時,她們高興極了。兒童玩著女士們漂亮的衣角,拉住她們美麗的手,相處融洽。

有一次,一個小男孩感動了一位沮喪的女士。小男孩走到她麵前,小腦袋緊靠著她,把女士的一隻手放在自己的雙手上,撫慰她的悲傷。後來,這位女士非常激動地說:“這個孩子給了我前所未有的安慰!”

放開孩子邁出的腿

成人需要遵循的行為方式是放棄自己的優勢,與成長中兒童的需要相協調。

動物適應於幼崽的需要的前提是具有本能。當母象帶領一頭小象進入成年象群時,龐大的長輩們就把自己的步伐減慢,和小象的步伐一致。當小象疲勞停下來時,它們也都停下來等它休息。各個國家對兒童的照顧與此類似。

一天,我看到一個日本父親帶著幼兒散步,突然這個大約1歲半的小男孩用手臂抱住父親的腿。父親站著不動,任把自己當作遊戲的道具,圍著他的腿轉圈。小孩做完遊戲後,兩人又開始了緩緩的散步。一會兒過去了,小孩坐在路邊,父親站在他身邊不動。這位父親的表情是嚴肅而自然的。父親帶著兒子散步,父親沒做任何不尋常的事,很奇妙。

兒童外出散步適宜他們學習協調不同的動作以獲得平衡感,這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

人類肢體與動物肢體的區別是,人必須用兩條腿而非四肢行走。人是唯一完全依靠兩條腿來走路的動物。猴子的手臂很長,輔助它們在地麵爬行。四足動物走路穩重,它們抬起斜對的兩條腿,讓另兩條腿著地,交替輪換著行走。人走路必須先用一隻腿支撐自己,再換另一條腿支撐。大自然通過這個方法解決行走運動的難題,動物通過本能學會行走,人卻要付出主觀努力才能學會。

兒童要通過學習獲得行走能力,並不是傻等著這種能力的到來。父母看到孩子邁出第一步時欣喜不已。這是征服自然的第一步,標誌著兒童從1歲進入了兩歲。學會走路對於兒童如同第二次誕生,他從不能自主行動變成了有行動能力的人。心理學中,這被認為是兒童正常發展的一個主要標誌。

但這僅僅是第一步,之後他仍然需要經常實踐,優美從容的步伐是個人持續努力的結果。兒童初學走路時有種不可抑製的衝動,表現得勇敢無畏,甚至有點莽撞,就像一個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勇往直前的士兵。因此,成人設置障礙物把他們圍起來。兒童的腿已經強有力了,成人仍把兒童關在保護設施裏;即使能夠走路了,成人外出時仍把他們放在手推車裏推來推去。

兒童的腿比成人短小很多,缺乏走長路耐力,必須主動適應那些不會減慢步伐的成人。保姆帶兒童外出也是如此,保姆推著手推車像在市場買蔬菜,她隻按自己的速度徑直走到室外活動的目的地。除非到了公園,她不讓小孩走出手推車,等她坐下,才允許兒童在她的注視下在草坪上走動。她僅僅是為了避免讓“植物似的”兒童發生危險,她哪裏管得了兒童心理生活發展的基本需要呢?

1歲半到兩歲的兒童可以做爬斜坡、梯子等有難度的動作,甚至可以走好幾英裏。但是,這與成人行走的目的截然不同。成人要去某個地方,直接走到那裏就可以了,兒童雖有自己的步伐,但幾乎是被機械、盲目地帶著前進。兒童的行走是為了完善自己,發展征服自然的能力。幼兒的步伐是緩慢的,沒有節奏與目的地,他的行走是被周圍物體吸引的結果。如果成人要幫助兒童走路的話,就必須放慢自己的步伐,放棄自己的目的。

我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目睹一對年輕夫婦和他們11歲半的孩子的故事。他們去海邊必須經過一條陡峭、大約1英裏的下坡路,任何運輸工具都無法通過。父母把小孩抱在懷裏實在太累了,後來,孩子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能走完這段路。他一會兒停下來看花,一會兒坐在草坪上,一會兒站著看動物。他凝視一頭驢,呆呆地站了將近15分鍾。之後,他每天往返於這條漫長艱難的道路而不知疲勞。

在西班牙時,我見過兩個兩至3歲的孩子,能夠行走一英裏左右,另外一些孩子能在窄陡的梯子上,連續1個多小時地上上下下。

有些母親將孩子爬梯子與“不聽話”聯係起來。一位母親告訴我,她的小女孩幾天前才開始學走路,不管任何時候,隻要一看到梯子就高聲歡叫,如果有人抱她上下樓梯,她簡直激動得要發瘋,甚至眼淚汪汪。這位母親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激動,這太不可理解了,最後她隻好對自己說這不過是一種巧合罷了。其實樓梯的台階對小孩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孩子想在樓梯爬上爬下,把手擱在台階上,或幹脆坐上去。在曠野上時小孩的雙腳掩在草叢裏,沒有地方放手。允許孩子行走的隻有這些地方,而且成人還要牽住他們的手,把他們囚禁在童車裏。

兒童喜歡行走和奔跑,他們總是把滑梯擠得滿滿的,爬上滑下、坐下起來。窮孩子在街上跑來跑去,很容易地就能避開車輛,甚至能毫不費力地穿過汽車和卡車間的縫隙。這雖然危險,但也能讓他們不像富家子一樣,因羞怯而遲鈍甚至懶散。事實上,兩類兒童都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指導。街上危險的環境使窮孩子不安全,而太多的東西的包圍使富家子處於過度被保護狀態,遠離了危險的環境,卻也產生了副作用。

處於成長、壯大、成熟的過程的兒童,就像彌賽亞所說的那樣,“無處容身”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