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裏夫人尋找鐳
在發現釙元素之後的第5個月,居裏夫婦又發現了一種新元素。這種新元素是在瀝青鈾礦中發現的,比鈾的放射性還要強百倍,瑪麗叫它“鐳”。
這個消息使物理界和科學界都震驚了。居裏夫婦竟然接連發現了兩種新元素,這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
然而,科學是實實在在的。科學家們對於一種新的元素,隻有在看見了它,接觸了它,稱過它,檢查過它,用酸加以對比,並確定了它的“原子量”之後,才能確信它的存在。
可是在那時,還沒有人看到過鐳,沒有人知道鐳的原子量,因此,忠於原則的科學家們說:“沒有原子量,就沒有鐳。把鐳指給我們看,我們就相信你們。”
釙和鐳藏在一種很貴重的瀝青鈾礦中,對於居裏夫婦來說,幾噸瀝青鈾礦的價格太昂貴了。
他們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據他們分析,瀝青鈾礦在提煉玻璃用的鈾鹽後,礦物裏所含的微量元素釙和鐳一定原封未動,因此可以用提煉過的殘渣來做實驗。
於是,居裏夫婦請一個奧國同行幫忙,聯係到了聖的阿希姆斯塔爾礦的廠主,請求購買殘渣。
廠主是一個爽快的人。他說:“隻要你們出運費就行,我把這些殘渣都送給你們了!”
瑪麗夫婦十分高興,立即從他們很少的積蓄中提出一部分錢,用作運費。原料問題就這樣解決了。下一步,得想辦法找到存放殘渣的庫房和提煉室。
他們想:在巴黎眾多的建築物當中,難道就沒有一處可供他們做實驗的嗎?
他們幾天來的奔走都是無功而返。最後,他們又回到了比埃爾任教的理化學校。
校長舒爾勃格先生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地方:“實驗室旁邊有一個閑置的棚屋,你們去看看能不能使用吧!”
這是一個小木板屋,以前是醫學係的解剖室。它的玻璃屋頂已經殘缺漏雨。很久以來,人們都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工作,所以它一直空著。瑪麗和比埃爾卻覺得這是個好地方。他們向校長表示了感謝。
夫婦倆使出全身力氣,才把棚子清理了出來。這時,一輛載重馬車,裝著滿滿的幾大袋瀝青鈾礦殘渣,停在了理化學校的門前。
瑪麗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立刻跑上前打開一個口袋,伸手摸著那摻有鬆枝的褐色廢渣,像欣賞寶貝一樣。鐳就藏在這裏麵,瑪麗要從這裏麵提煉出鐳來。
為了這個目標,她必須煉製一座山那麼多的殘渣。
比埃爾笑著說:“瑪麗,你現在可要變成一個強壯的男子漢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