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玩”水找定律
帕斯卡從小就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常常思考一些他認為有趣的問題。
有一天,他在上學的路上,看到園丁準備澆花。他看見園丁把又長又扁的水管接在水龍頭上,擰開水龍頭,扁水管一下子變得圓鼓鼓的,水就順著水管流進了花園。
帕斯卡趁澆花的園丁不注意,悄悄把雙腳站到水管上,想壓扁管子堵住水。
可是,根本堵不住,水照樣從他腳下的水管中流過。他又蹲下來,用手按水管,臉都憋紅了,也沒能按扁。這時,園丁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膀。他以為那位園丁會責怪他。
誰知,園丁卻反而笑嗬嗬地對他說:“你這個小家夥,是想按住水管嗎?”
“嗯。”
“就你這樣的小不點兒怎麼行呢,就是七、八個人,隻怕也堵不住喲!”
“為什麼水有這麼大的力量呢?”
“當然啦,看,它噴得多高啊!”
帕斯卡順著園丁手指的方向看去,隻見靠花園這頭的水管上有幾個細孔,水從細孔中噴出,噴得老高。
“真的,它們畫的都是拋物線呢。”
帕斯卡一蹦一跳地跑過去,伸手擋住一根“拋物線”,手心被射得怪癢癢的。
帕斯卡不禁產生了許多疑問:水進了水管為何要往前跑?水本來是往低處流的,為何水管裏的水要往高處流呢?
為何水能把管子脹得圓鼓鼓的?細孔裏流出來的水為什麼能噴那麼高?
帕斯卡向園丁請教這些問題,但並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沒有辦法,他隻有回到家中向爸爸請教了!
出乎他意料的是,他認為最有學問的爸爸也答不出,反而還教訓他,說:“算了,把書本學好就行了,別整天想這些沒用的東西。”
執著的帕斯卡並沒有就此作罷,既然從別人那裏得不到答案,就自己做試驗。
他弄來一段水管,接在水龍頭上,把另一頭揚得高高的,看水往外噴。他還用釘子把好水管鑽上幾個孔,讓水也從小孔裏噴“拋物線”。
帕斯卡的行為令爸爸更加生氣:“怎麼學起玩水了,你這孩子變了,不做正經事了。”
“玩水有什麼不好,我有幾個問題弄不清楚嘛!”帕斯卡不吃爸爸那一套,照樣我行我素,挺有興趣地擺弄著水管。
經過多次細心的觀察後,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從小孔裏噴出的水流都一樣長。
沒多久,水管就破爛不堪了。帕斯卡又找來比較薄的橡皮管子,費了很大勁兒,才把管子安到水龍頭上。細管子頓時被撐得又粗又壯。
帕斯卡睜大驚奇的眼睛想:“水究竟從哪兒來的這麼大的力量呢?”
帕斯卡決定把這個問題弄個水落石出。他找來一個四周紮有一些小孔的空心球,然後把球上連接一個圓筒,圓筒裏安了個可以來回移動的活塞。
他再將球和圓筒裏灌滿水,然後用力往裏按活塞,水便從球四周的小孔裏均勻地向外噴射,真是好玩極了。
這個實驗,帕斯卡重複了一遍又一遍。經仔細觀察,他發現:如果不按活塞,水也就不向外噴射。
帕斯卡覺得這太神秘了。但是,他怎麼也弄不清楚這個神秘現象的原理。
他不急於去問爸爸,認為應該他自己解決問題。
帕斯卡為揭開這個秘密,不斷地找尋相關的書籍來看,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充實自己。
當他長大以後,對幼年時“玩”水產生的現象更加感興趣。
於是,他決定繼續進行他的“玩”水實驗。
不過,這次不是在水龍頭下悄悄地玩,而是在實驗室裏公開地“玩”,並且有了許多儀器、設備等實驗裝置做輔助。
1648年,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精確計算,帕斯卡終於總結出一條規律:“加在密閉液體上的壓強,能夠按照原來的大小由液體向各個方向傳遞。”
物理學把它叫做“帕斯卡定律”。當年帕斯卡隻有25歲。他有很多名言很有意義,如:人是為了思考才被創造出來的。
人生的本質在於運動,安謐寧靜就是死亡。
研究真理可以有三個目的:當我們探索時,就要發現到真理;當我們找到時,就要證明真理;當我們審查時,就要把它同謬誤區別開來。
一生最重要的事是選擇職業,但我們往往憑借“偶然”決定它。記憶是一切腦力勞動之必需。
夢想小啟迪
帕斯卡能從園丁澆水這種非常普通的小事上,總結出壓強定律,這與他善於思考、勇於追求真理的個性是分不開的。科學是不能摻假的,現象與真理僅一步之遙,關鍵是看我們如何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