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的李白(1 / 1)

讀書破萬卷的李白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詩人之一。他之所以能“開口成文,揮翰霞散”,寫出數以千計為人民傳誦的詩篇,主要是他長期刻苦學習勤奮鑽研的結果。

李白的父親是個很有文學修養的人。李白剛剛懂事的時候,有一次聽到父親在書房裏朗讀《子虛賦》,那優美動聽的文詞,使李白為之入迷。

開始,父親以為他聽不懂,後來父親發現每當他朗讀詩文的時候,李白便到父親跟前,眼睛盯著父親,認真聆聽。有時竟隨著父親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歡。於是,父親便留他在書房裏一塊學習,一塊朗誦。幼時的李白幾乎每天都是在書房裏度過的。

在父親的教育下,李白“5歲誦六甲”,“10歲觀百家”,15歲開始學寫文章和詩歌。他最早寫的《惜餘春賦》、《明堂賦》、《大獵賦》都曾受到文豪的重視。

李白的進取精神特別強,他甚至有超過司馬相如的抱負。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他下決心,同一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裏去,專心攻讀,博覽群書,鑽研詩文書法。他在青城山,一連苦讀了好幾個年頭,都不曾進城去閑逛一次。

唐朝開元十一年間,年輕的李白在蜀中已經相當有名了。他淵博的學識,使許多人尊敬他。但他並沒有滿足,經常外出尋師訪友,遊覽名山勝地,觀察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提高藝術素養。

這年剛立春不久,李白便帶著書童,身佩寶劍,從綿州來到萬縣。一住下,李白就向人們打聽這裏誰的學問高,誰藏的書多等情況;並不辭路遠,常常去拜訪一些飽學之士。

李白懷著謙虛求知的態度,從一些有學問的人那裏,學到了不少東西;同時也得到了不少罕見的書籍,於是就拿回客棧如饑似渴地學習。

盡管這樣,他還是不滿足,認為住在客棧裏,往來客人較多,影響他的學習,很想找一個安靜的環境用心讀書。

一天,李白散步來到一座山下,看見山的四周都是陡壁,隻有一條能過一個人的石梯,斜著向山頂伸去。李白看了一會兒,就試著用手扶著石壁,慢慢地向上爬去。隻聽見書童在下麵讓他快下來,李白往下一望,隻覺心頭發慌,兩腳無力。李白回到客棧,一夜不能入睡,隔壁間又不時傳出一兩聲吵罵。李白想,這裏如此不安靜,怎能學習呢!山上的路既然很難走,必定沒有多少人上去。如果能在上麵找一個適當的地方學習,那真是太好了!

第二天一早,李白又來到山下,當他上到山頂時,看到一塊平台,他端詳了一會,感到非常滿意。李白就請人在這山腰上搭起草廬,然後把所有書籍、行李都搬到這裏,專心致誌,認真攻讀。後來,李白成了唐代著名的詩人。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李白這位偉大的詩人和他那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就把這座山改名為“太白崖”,並在山下建立了一所書院,取名“白崖書院”,老師們經常用李白刻苦勤學的精神,鼓勵學生努力學習。

李白一生大約寫了900首詩,其中很多都是描述普通人生活的。此外,他也寫了許多關於自然、友誼和美酒的詩篇。李白的詩句簡練、優美、氣勢磅礴,對當時中國的文學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使中國的古詩達到了文化頂峰。

夢想小啟迪

除了自己的天才稟賦外,認真學習,博覽群書,勤奮刻苦,注意觀察等優秀品質也是李白成為一名偉大詩人的必不可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