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於右任的遺言,於右任墓地選在淡水鎮光明裏海拔800多米的“八拉卡”。“八拉卡”之名,起源於附近村民前往那裏須登山160餘步,閩南語“百六腳”讀為“八拉卡”,因而得名。據雲,“此地麵臨台灣海峽,中原河山遙遙在望。背有群峰,後依倚大屯,左為支脈,右為支峰,奇突而出。青龍抬頭,白虎伏首,山環水抱,可稱福地。”於右任終於如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可以時時望大陸”。
為了實現於右任“可以時時望大陸”的遺願,於右任的親友不僅在“高山之上”為他築墓,台灣的諸多民間團體還集資在台灣最高峰玉山之巔,為他建造銅像,而銅像麵向大陸。玉山最高峰海拔3997米,雕塑家陳一凡先生把於右任銅像連同底座設計為3米,使玉山最高峰增至4000米。把沉重的銅像連同基石運至玉山之巔,異常艱難,幸好得到高山族同胞鼎力相助,終於如願。1967年8月7日,於右任銅像舉行了落成典禮。從此於右任銅像成為玉山的標誌性地標,成為遊玉山必至的紀念地。
然而,1995年11月初,於右任銅像卻遭人破壞,銅像頭部被鋸下扔到頂峰下方50米處的坑窪地裏。警方迅速破案。作案者稱,於右任銅像在玉山之巔望大陸,是一種“政治圖騰”,所以要予破壞。
玉山山頂的於右任銅像雖然從此消失,但是《於右任遺歌》卻在海峽兩岸更加廣泛流傳。
2003年3月18日,新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
台灣中天電視台記者提問說:“新一屆政府成立以後,在兩岸關係上有哪些問題要有所推動?您個人的期待又是什麼?”
溫家寶總理十分激動地引用了《於右任遺歌》作答: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整個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說起台灣我就很動情,不由的使我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國民黨的一位元老於右任在他臨終前寫過的一首哀歌。‘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這是多麼震撼中華民族的歌詞。”
青田街成了台北名人街
在台北北投於右任故居參觀的時候,我問解說員:“北投離台北市中心那麼遠,於右任先生去監察院上班,怎麼辦?”
解說員告訴我,其實北投的於右任故居,是於右任避暑以及度假之所,他平時並不住在這裏。他住在城裏的青田街。
我又問:“他的青田街故居還在嗎?”
她答道:“拆掉了,所以北投這幢房子成為於右任先生在台灣唯一尚存的故居,於右任紀念館也就別無選擇設在這裏。”
雖說明明知道青田街的於右任故居已經拆掉,但我還是決定要到那裏細細踏訪,原因有二:一是早就聽說青田街又名“名人巷”,那一帶環境優雅,曾經是台灣名人聚居之處;二是梁實秋故居以及梁實秋生前工作多年的台灣師範大學就在那裏附近。
考慮到這一回要“細細踏訪”整個街區,我和妻決定乘捷運前往。我從新店線的古亭站下車,再轉乘公共汽車,坐兩站路就到達青田街了。到了那裏,如同進入另一個世界。那裏巷道幽靜,綠樹成蔭,人稱“綠色隧道”,又稱“綠寶石”,確實名不虛傳。隻是在老屋之前、大樹底下,停著一輛輛鋥亮的豪華轎車,為這古巷、靜巷、小巷增添了現代氣息。
這一回我吸取在北投公園問路的經驗教訓,盡管身邊不時走過台灣師範大學的學生,我卻盡量向白發蒼蒼的長者垂詢。一打聽,方知青田街並不是我所想象的一條街道而已,卻是一大片社區,其中以青田街為主幹,兩邊密布一條又一條小巷,呈“非”字形,諸如“青田街2巷”、“青田街8巷”等等,每一條小巷兩側,都是大榕樹,老房子。所以這個“非”字形的青田街,好大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