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我常去台灣。2011年10月15日是星期六,我再度訪問胡適故居,得以入內細細參觀。
胡適紀念館由故居、陳列室和墓園三部分組成。胡適故居是胡適最後4年的住所,而與故居相鄰的陳列室,則是胡適去世之後,由胡適好友、美亞保險公司的斯塔爾先生捐贈建造的。
這裏的規定頗為嚴酷,室內不準拍照,雖說很多類似的紀念館都允許拍照。
胡適故居不大,日本式平房,總麵積為165平方米。與張大千故居相比,可謂天差地別。張大千作為名畫家,收入頗豐,而胡適去世時,據說身邊僅135美元!
其實胡適故居並非“中央研究院”為他提供的住所,更非他本人出資建造的,乃是蔣介石出錢為他造的。
蔣介石為什麼自己掏錢為胡適建造住宅呢?
蔣介石十分看重胡適,1938年至1942年曾經命胡適擔任駐美大使。蔣介石還曾經希望胡適出任外交部長而被胡適謝絕。1948年蔣介石“競選”總統時,無人願意與之陪襯,蔣介石又希望胡適出麵“競選”,甚至考慮過由胡適當空頭總統而蔣介石當掌握實權的行政院院長的“胡蔣體製”……足見蔣介石對胡適這位洋博士的高度信任。
不過,胡適是一個獨來獨往、我行我素、自視清高、不受羈縛的自由主義者。這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英國進化論大師赫胥黎與美國實用主義鼻祖杜威的忠實門生,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怎麼能受得了蔣介石的獨裁、專製的統治,怎麼能夠接受蔣介石的“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呢?胡適曾經多次尖銳批評蔣介石。正因為這樣,雖然蔣介石看重胡適,而胡適卻與蔣介石貌合神離。
1957年冬,胡適終於答應從美國回到台灣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為了安頓胡適的生活,蔣介石關懷備至,拿出自己的《蘇俄在中國》一書的版稅,為胡適建造此屋(“中央研究院”追加了部分款項),以表示“禮賢下士”的誠意。
1958年2月20日,胡適住宅動工。
1958年4月10日,胡適回到台灣,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最初,胡適住在台北市中心牯嶺街與福州街交叉口的一幢日式別墅。那裏原本是台灣大學校長官邸,傅斯年擔任台灣大學校長時就住在那裏。
1958年11月5日胡適喬遷南港新居,直至1962年2月24日猝然病故。這幢日式平房是胡適生命列車的終點站。由於胡適這一住房在台灣屬於“公配居”,產權並不屬於胡適。在胡適去世之後,為紀念胡適,這裏被作為胡適故居保留至今。
胡適故居裏,參觀者隻有我和妻兩人,接待小姐知道我們來自上海,顯得很熱情,給予充分介紹。她說,胡適故居裏的陳設,一概保持胡適生前的原狀,以使能夠最真實地再現胡適晚年的生活環境。
走進胡適故居,迎麵就是客廳,是胡適生前起居作息的地方,也是胡適接待客人的地方。胡適的客人甚多,尤其是禮拜天,他的朋友、他的學生會不約而同來到這裏,在聊天中談學術,談見解,人稱“胡適做禮拜”。
在正廳之外,有臥室兩間,一間是胡適臥室,一間是夫人臥室,另外有書房、客房等。
胡適故居簡樸而富有書卷氣。四牆布滿書架。胡適讀書、藏書、寫書,一輩子跟書打交道。胡適在北京的藏書甚多,達一百多箱。1948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平津戰役。眼看北平要陷入重圍,胡適1949年1月14日匆忙離開北平前往上海,眾多的藏書隻好忍痛留在北京大學,他隨身隻帶出20多本他最鍾愛的圖書,內中有《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杜甫詩》和《水經注》等。離開北平半個來月後——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便把紅旗插上北平城頭。緊接著,上海也不保,胡適在1949年4月6日從上海坐船前往美國……胡適在台北故居中的眾多書籍,是他到了美國以及後來回到台灣之後陸續購買的,足見胡適是多麼得愛書。
客廳之側是餐廳。那裏的說明字牌上寫著:“胡適的早餐:一碗稀飯,一片麵包,一碟菜,一杯橘子水,一杯咖啡。”
“熱眼旁觀”對胡適的“批判”
參觀胡適故居之後,我來到陳列室,那裏陳列著他的中外文著作、手稿、信劄、照片、印璽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胡適的諸多照片,展現了胡適不平常的一生。
在那裏,我得知胡適與台灣、上海不尋常的關係:
1891年12月17日胡適生於上海大東門外,所以胡適可以算是“阿拉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