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尋訪胡適生命的終點(1)(1 / 2)

胡適的墓正對中央研究院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

生於“中華民國”紀前二十一年

卒於“中華民國”五十一年

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慮,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裏安息了。

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穀也會變異,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我細讀著斜倚在胡適墓前、用金字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墓誌銘,見到末尾署:中央研究院胡故院長適之先生治喪委員會立石“中華民國”五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這別具一格的墓誌銘,是由台灣學者毛子水模仿胡適的白話文口氣撰稿,金石名家王壯為之書寫。

得知胡適安葬在“中央研究院”旁的胡適公園裏,我以為會很方便,因為“中央研究院”就在台北南港,從家門口乘坐內湖捷運就可以到達終點站——南港。然而,到了南港站才得知,還要換乘兩部公共汽車才能到達“中央研究院”。在1957年至1962年胡適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時候,就一再抱怨僻遠的“中央研究院”交通太不方便。如今50來年過去,交通已經大有改善,但是仍感不便。我步入“中央研究院”,看到停車場滿滿當當的都是摩托車,顯然年輕的科技人員來此上班,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算是摩托車了。

我從側門進入“中央研究院”,見到一條馬路旁立著“適之路”路牌。胡適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這“適之路”顯而易見是以胡適的字適之命名的。據胡適自雲,當年他是從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取名適的。

“中央研究院”裏,有許多研究所,大體上是一個研究所一幢樓。中央研究院於1928年在南京成立。1949年有的研究所隨蔣介石政府遷往台灣,在台北“複所”。1954年“中央研究院”在台北南港“複院”。蔣介石力邀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擔任館長的胡適回台灣,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在蔣介石看來,隻有胡適這樣具有崇高聲望的人,才能勝任此職。然而胡適卻滯留美國,“院長”隻好由朱家驊擔任。直到1958年4月胡適從美國歸來,才接替朱家驊出任“院長”。就規模而言,台灣的“中央研究院”無法與中國科學院相比,中國科學院有的一個研究所,要比整個“中央研究院”都大。

我一打聽,胡適公園就在“中央研究院”正門旁邊。在那附近,我看見一座以胡適名字命名的“胡適國民小學”。走過小學的拱形大門,就看見“胡適公園”四個大字。公園裏遊人寥寥,格外幽靜。迎麵是一座小山,胡適墓建在山坡上。墓呈長方形,正對著山下的“中央研究院”,仿佛這位院長在駕鶴西去之後,依然日夜關注著眼前的“中央研究院”。

墓碑上刻著“‘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先生暨德配江冬秀夫人墓”。胡適與江冬秀的婚姻是由父母做主定下的。訂婚後,胡適到上海讀書,留學美國,一去十多年,直到1917年回家結婚,從未見過江冬秀一麵。江冬秀是小腳女人,文化粗淺。胡適與江冬秀結婚之後,廝守終身,人稱“胡適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腳亦隨之”。雖說胡適也曾傳出緋聞,畢竟沒有發展到導致他跟江冬秀婚姻破裂的地步。胡適當“中央研究院院長”時,曾經不準研究人員在研究院宿舍打麻將,認為研究人員必須專心致誌於學問。然而,偏偏江冬秀愛打麻將,雖說她不是研究人員,但是客人來訪見到之後,諸多不便。胡適勸夫人不要再在家裏打麻將,正好,江冬秀也嫌南港太冷清,她便搬到台北城裏住。1962年2月24日,胡適在出席“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時,突發心髒病去世,終年71歲。在胡適去世後13年,江冬秀去世,終年85歲,與胡適合葬。

在胡適墓的上方,刻著蔣介石的親筆題詞:“智德兼隆”。在胡適追悼會上,蔣介石的挽聯更為精彩:“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代表。”這一挽聯可以說生動勾畫出了胡適的形象與自身的矛盾。

胡適去世之後,南港士紳李福人捐出麵積達兩公頃的私地,用作胡適墓地,後來擴大為胡適公園。後來“中央研究院”一些院士去世之後,也安葬於此。

2012年2月29日台灣《中時電子報》發表報道《西澤的麵具——台灣早就遺忘了我的朋友胡適之》一文說:“一個被遺忘的名字,胡適墓園長年冷清寂寥不見人影,偶爾有人到墓園一訪,其中多數又都是來自大陸的‘胡迷’,有學者像季羨林,有作家像葉永烈,也有官員像文化部長蔡武……”

簡樸而富有書卷氣的胡適故居

胡適故居就在“中央研究院”,路口豎立著“胡適紀念館”牌子,旁邊寫著胡適名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我來到那裏,走過綠藤纏繞的長廊,麵前就是胡適故居了。門口掛著胡適紀念館公告,規定胡適故居的開放時間是星期三和星期六,而那天——2010年2月22日是星期一,很遺憾不能入內參觀。據說很多遠客像我這樣因不知胡適故居的開放時間不得不抱憾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