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獨家專訪郝柏村(7)(1 / 2)

從郝柏村的解讀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毛澤東的戰略思想,也相當了解。他說:“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貫徹執行:不打無把握的仗。傷十指不如斷一指。人在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

郝柏村的解讀,也有史實上的錯誤。郝柏村以為,1945年8月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是與蔣介石“生平第一次見麵”。筆者在《毛澤東與蔣介石》一書中,曾經詳細考證毛澤東與蔣介石在1924年共事於廣州並多次見麵,所以重慶談判時毛澤東與蔣介石絕非“生平第一次見麵”。

濃濃故園情“不忘根本”

我走訪江蘇鹽城的郝柏村故居,在那裏看到郝柏村的親筆題詞:“不忘根本。”

郝柏村曾經對他的子女說:“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根,盡管不一定要歸根,但要知道自己從哪裏來。”

在兩岸對峙的歲月,音訊隔絕。郝柏村共有兄弟姐妹七人,哥哥和姐姐幼時出天花夭折。弟弟名叫郝柏森,三個妹妹分別為郝錦春、郝秀春、郝爭春。他們在1946年鹽城進行土改時遠走他鄉。郝柏森大學畢業之後,由於哥哥郝柏村是國民黨軍人,他在貴州遵義隻能在火車站當售票員。在“文革”中他為了避免牽連,一度改名“郝仲村”。1979年、1981年,郝柏森曾經兩度悄然回鹽城,由於對當年的土改仍心有餘悸,隻食宿在旭東村的親戚郝長春家,沒有在郝榮村公開露麵。郝家的房子在土改時分配給了三家農民,父母的墳墓也在土改中遭毀。

鹽城有關部門從郝長春那裏得知郝柏森的情況,寫信給郝柏森,歡迎他回郝榮村看看,也歡迎郝柏村有機會回家鄉看看,並詢問他有何要求。1986年4月16日,郝柏森回信:“唯一使柏村耿耿於懷的是父母的墓葬被挖掉了。”郝柏森要求在原地恢複父母的墓。郝柏森在信中還說,“如果家鄉政府能支持中央的對台政策,修複好先父母的墓葬,我就回到郝榮莊探望闊別41年的鄉親並祭掃祖墓,以償數十年思念家鄉的夙願。”

修複郝柏村父母的墓,原本並不複雜。但是消息傳出之後,郝榮村有人提出,必須先修烈士墓,才能修郝柏村父母的墓。幾經周折,終於在1987年4月17日修複了郝柏村父母的墓,墓碑的碑文是郝柏森親自所擬:“顯考郝公緒齡妣袁氏珍寶之墓”。郝長春受郝柏森委托,帶領郝氏家族20多人舉行安葬入土儀式。

大陸方麵日漸重視台屬工作。郝柏森先是成為遵義市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委員,後來成為遵義市政協副主席。筆者見到郝柏森親手剪貼的兩本剪報冊。他把《參考消息》以及有關報紙上的郝柏村報道,一一剪貼,多達數百篇,足見在遵義的他對在台灣的兄長的無比關注。其中有不少是手抄件,大約是他在圖書館報刊上看見郝柏村的報道,就全文抄錄下來。

郝柏森注意到1988年台灣記者王哲明到鹽城郝榮村采訪,在台灣發表“郝總長”家鄉見聞《本刊記者遠赴大陸專訪郝家村》,報道附了郝柏村故居的照片。當時的故居已經陳舊不堪,而照片的說明詞格外刺目:“郝柏村的故園,如今被別人占住了。”郝柏森為此致函北京《人民政協報》,希望修繕郝柏村故居。

筆者在鹽城訪問了原鹽城統戰部部長侯壽才老先生,他是修複郝柏村故居最初的經手人。據他說,修繕故居需要的經費較多,因為必須安排三戶農民遷出,然後對房子進行大整修。他向鹽城市市長反映,經鹽城市市長直接批撥經費,終於修複了郝柏村故居。

郝柏森得知之後,高高興興回到故鄉郝榮村,並在故居中住了一個多星期。

郝柏森把消息告知郝柏村,也告知郝柏村的三個妹妹。這三個妹妹也是大學或中專畢業,多年從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