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龍斌說,父親郝柏村在別人眼裏是“軍事強人”,有著一副威嚴模樣和招牌濃眉,而在家中,他看到的是溫柔、慈祥的父親。我們家是“嚴母慈父”,甚至我媽媽還覺得他有點溺愛小孩。我們家五個小孩從小到大,沒有一個被他打過、罵過,媽媽要處罰小孩,還要叫他走遠點,免得他“幹擾”。
隻是由於郝柏村是軍人,而且工作又很忙,很少回家。郝柏村說,在郝龍斌高中畢業之前,“我幾乎很少在家。那時調過金門、嘉義、台南好幾個地方,家是不跟著部隊走的,太辛苦了。有時候幾個月回家一次,最久是一年多沒有回家。就算是後來當老‘總統’的侍衛長,家就在官邸旁邊,一個星期也才回家一次。”
郝龍斌回憶說,我跟父親最親密的時光是初中,當時我念北一女初中分部,他不喜歡我念個女校,怕我不夠男子氣。他駐防在嘉義,讓我轉學到嘉義中學,跟他住了半年,每天晚上教我英文、寫字,每天寫一頁毛筆字。
郝龍斌在學校裏,絕不讓老師、同學知道他是郝柏村之子。盡管郝柏村上班時,專車會路過郝龍斌的學校,但郝龍斌從來不搭乘父親的專車。
按照台灣的規定,郝龍斌成年之後必須服兵役。郝龍斌同樣不讓所在部隊知道他是郝柏村的兒子。經過考核合格之後,他從步兵排長做起。
在郝龍斌當上“立法委員”之後,郝柏村提醒郝龍斌,在質詢官員時要注意禮貌,不要頤指氣使。有一回郝柏村從電視上看到郝龍斌質詢“立法院長”張俊雄的鏡頭,在郝龍斌回家後,郝柏村說:“你請教院長,至少要稱呼一聲‘院長’,你好幾次都沒稱呼就直接問,這是不可以的。”
對於郝龍斌從政,郝柏村對他說的一句話使他永遠難忘:“什麼都許,就是不許搞台獨!”
文武雙全“日記作家”
很少有人知道,郝龍斌最初叫郝海靖。那是因為他出生時,父親在部隊。等父親回來時,母親已經給孩子取好名字,“海”是母親家的輩分排行,“靖”是母親取的。父親以為長子應當按照郝家輩分排行“龍”,取名“斌”。斌是文武合一、文武雙全之意。
郝柏村是軍人,卻很重視文武雙全。郝柏村晚年,接連出版了許多重要著作,在台灣廣有影響。
郝柏村能夠出版那麼多著作,得益於他多年養成的記日記的習慣。
蔣介石也有著寫日記的習慣。我曾經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查閱過收藏在那裏的蔣介石日記。從1917年至1975年的日記,都完整地保存著,成為極為重要的史料。我看到他的日記是用毛筆端端正正寫在專門的日記本上,不論他在戎馬軍營,還是在各地視察,都一天不漏寫下日記,就連當天的氣溫、氣候,都一絲不苟記下。他的日記,除了記錄每天的行蹤、公務、會客之外,也寫下自己的思想,各種見解。
蔣介石要求他的兒子蔣經國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同時收藏著蔣經國自1937年至1979年的日記。
蔣介石還要求他的下屬都養成記日記的習慣。郝柏村說,“談起蔣公日記,我有親切的感受。從1965年至1971年,我擔任蔣公的侍衛長,在六年近兩千個日子裏朝夕隨侍。每逢新年,我收到和蔣公一樣的日記本,因此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每年歲末,蔣公即親自把當年的日記用牛皮紙封好,命我交付經國先生。當然,我從未看過內容。”
其實,郝柏村在擔任蔣介石的侍衛長之前,就已經有記日記的習慣。郝柏村多年的日記,成為豐富的寶庫,成為台灣政壇的重要曆史檔案。
在出版社的幫助之下,尤其是在台灣天下文化出版社等的幫助之下,郝柏村的日記開始得到係統整理、出版,或者以郝柏村日記為素材再加上郝柏村的口述,寫成專題書籍。所以郝柏村在晚年成了“日記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