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獨家專訪郝柏村(4)(2 / 3)

郝柏村說,蔣氏父子關係很好,但是作風並不一樣。老“總統”(蔣介石)是非常嚴肅的人,威嚴得很。經國先生很隨和,是很親民的人。

郝柏村舉例說,經國先生見到人就握手。老“總統”隻有接待外賓時才握手。他在老“總統”身邊工作那麼久,沒有跟老“總統”握過手。其中的原因是,他見了國內的人,都是“部下”,他是“元首”,他不伸手,別人也不敢去握手。經國先生他不管,見到誰都主動地把手伸過去。

郝柏村說,老“總統”同經國先生商量問題,如果非常機密的話,他們總是坐車出去,在車上交談,那是最保密的地方。蔣夫人(宋美齡)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也是到車上去談話。

郝柏村這樣論及蔣經國,“他的人格發展,受到兩個人的影響最大,第一當然是他的父親,影響經國先生的內涵至深,外在則受吳稚暉先生的影響。稚老雖與國父孫中山同時參加革命,但個性如閑雲野鶴,儒雅平淡又親和,正是經國先生的寫照。”

郝柏村說,經國先生赴蘇聯求學前,在北平師從稚老。他買了一部人力車,即俗稱的黃包車,稚老見到後,派人把轅杆鋸斷,正好當椅子用。稚老對他說,人有兩條腿,做什麼用的?這是深具意義的教育,直到經國先生晚年,在公共場合,都拒絕用手杖,也盡量不坐輪椅,也許就種因於此。那時他到蔣公官邸,晨昏定省,常在候見時,與我交談於武官室,風趣一如稚老。

台灣“鎮島大將軍”

從1965年至1970年,郝柏村擔任蔣介石的侍衛長達5年之久。按照蔣介石的用人習慣,郝柏村總是在工作一階段之後,要進行學習、提高。他進入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學習,之後繼續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向上邁進:

陸軍第一軍團司令(1970年~1973年),“國防部參謀次長”(1973年~1975年),“陸軍副總司令”(1975年~1977年),“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兼“國防部執行官”(1977年~1978年),“陸軍總司令”(1978年3月~1981年11月)。

1981年11月22日,郝柏村因切除膽結石而住院。下午3時,“國防部參謀總長”宋長誌前去看望郝柏村,告知:由於高魁元辭去“國防部部長”,將由宋長誌接任,而宋長誌的“國防部參謀總長”一職,將由郝柏村接任。

11月25日,“總統”蔣經國發布人事命令,正式宣布任命郝柏村為“國防部參謀總長”。

12月2日下午,蔣經國召見郝柏村,就他出任“國防部參謀總長”進行談話。郝柏村當即表示,“無升官愉悅,而為責重惶恐”。

從1981年11月22日至1989年11月22日,郝柏村擔任“國防部參謀總長”,長達8年之久。他的軍銜也升為一級上將。參謀總長,這是當年顧祝同所擔任的職務,顧祝同當年也是一級上將。也就是說,從1950年1月來到台灣,經過31年的曆練,郝柏村已經達到當年顧祝同的地位。

國民黨政府在1935年把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特級上將的金版領章上綴5顆三角星,故又稱五星上將,隻授予蔣介石1人;一級上將的金版領章上綴4顆三角星,又稱四星上將。最初的一級上將授予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

在蔣介石去世之後,台灣再無特級上將,所以一級上將成了國民黨軍隊的最高軍銜。

郝柏村能夠這樣連連“進步”,是出於兩蔣的提攜——先是蔣介石看中,後是蔣經國重用。郝柏村曾回憶說,“1979年起,我從陸軍總司令到參謀總長任內,每星期至少和他(蔣經國)見麵一次。”

大陸的用語與台灣有所不同,大陸稱總參謀長,而台灣稱“參謀總長”。在台灣,“國防部”部長的職務高於“參謀總長”,但是“國防部”部長有的是由文官(如俞大維)擔任,而“參謀總長”則必定是軍人。國民黨政府是從1946年5月23日開始設立“參謀總長”,首任“參謀總長”為陳誠,一級上將。顧祝同為第二任“參謀總長”。此後曆任“參謀總長”均為一級上將。郝柏村為第12任“參謀總長”。

雖然“總統”是“三軍統帥”,但是“參謀總長”握有調動、指揮軍隊的實際權力,亦即兵權。按照島內軍界的規定,“參謀總長”任期2年,可是郝柏村竟然連任4屆8年,可謂權重一時。所以當時人稱郝柏村是“鎮島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