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說,後30年兩岸實現停火,他也是締造兩岸和平、務實交流的參與者之一。他認為,曆史的潮流,已經到了必須終結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時代,隻有終結中國人打中國人,整個中華民族才有光明遠大的前途。
與蔣介石朝夕相處
1959年3月,郝柏村的第9師奉命調回台灣,先頭團——27團已經回到台灣。4月,郝柏村準備率部回台灣,師部在金門料羅灣碼頭登艦。下午2時起航,航行了1小時,郝柏村忽然見空中有一架C47運輸機飛過,覺得奇怪。過了幾十分鍾,郝柏村接到緊急命令,立即返回金門。郝柏村在黃昏時回到金門料羅灣,登岸之後方知那架C47運輸機是載蔣介石手令至金門。蔣介石命令:“郝師長必須留金門!”
蔣介石為什麼要郝柏村率部返回金門呢?原來,把第9師調回台灣輪休,原本是按慣例進行,但是美國方麵認為,第9師回台灣之後,不必再從台灣調一個師到金門,而蔣介石認為金門的防衛力量不能削弱,所以急令郝柏村重返金門。郝柏村稱,“這是金門部隊輪調從未有過的特例。”
經與美方協商,蔣介石最終同意把金門駐軍從5個師減為4個師。這樣,1959年4月郝柏村率第9師回到台灣,隸第一軍團第3軍,師部駐林口下次湖營區。郝柏村說,“駐金三年期間,全無休假可言,工作忙碌,也很有成就感,是我工作最愉快的三年。”
在金門的三年,郝柏村成就突出,被蔣氏父子所看重。郝柏村不僅與蔣介石有了多次直接接觸,而且與蔣經國有了更多的交談。蔣介石曾對蔣經國說:“我最不放心金門,那個島離大陸太近,離台灣卻很遠,我10萬將士在這個島上。你要常去金門,越有緊急情況越要去。金門必須確保無虞,那裏的事情辦不好,你就不要回來。”蔣經國身體力行貫徹父親的指示,一生總共去了金門123次。作為金門的守將,郝柏村一次次接待蔣經國,與蔣經國結下深厚的情誼。郝柏村曾自言:“經國先生長我九歲,我們都是20世紀初葉出生的一代。我和經國先生相處,在來台以後。1958年‘8·23’炮戰期間,他在炮火聲中來到小金門,展開我30年的追隨。”
回到台灣之後,郝柏村進入三軍聯合參謀大學培訓。不久,他升任陸軍第三軍副軍長(1962年~1964年)、陸軍第三軍軍長(1965年),他的軍銜也從少將升至中將。
就在郝柏村在軍中穩步上升,眼看著他的下一步將升至軍團司令的時候,1965年12月士林官邸的一次召見,改變了他的仕途。坐落在陽明山腳、士林區福林路上的士林官邸,眾所周知,那是蔣介石的官邸。自從1950年3月蔣介石與宋美齡搬到這裏,在此居住長達26年。蔣介石親自給了郝柏村新的任命:“總統府”侍衛長。
郝柏村出任“總統府”侍衛長,打破了自1929年10月1日陸軍上校王世和擔任首任侍衛長以來的兩項紀錄:
一是蔣介石的侍衛長向來是浙江人,曆任侍衛長中浙江人多達13位,例如1955年擔任侍衛長的吳順明是浙江紹興人,1960年擔任侍衛長的胡炘(即郝柏村的前任)是浙江永嘉人,而郝柏村是第一個非浙江人——江蘇人;
二是蔣介石的侍衛長雖然很多人也有軍銜,但是很少像郝柏村那樣是軍長,是帶兵的現役軍官。
郝柏村明白,這是重要的任命,是蔣介石對他的高度信任和培養。
郝柏村說,他被蔣介石選中擔任侍衛長,有兩個原因:一是金門三年立下了戰功,受到蔣氏父子的看重;二是他在軍中的背景單純,不屬於任何一個派係。
侍衛長身處政治核心,除了負責“總統”的安全,領導武官,協調憲兵、警察和部隊外,還包括照料“總統”的生活起居。“行政院”和國民黨的公文,都要先送到侍衛室。尤其是情報係統的公文,曆來都是由侍衛長親自送到“總統”辦公室,絕不假手他人。
郝柏村以如履薄冰的心態,認認真真做好侍衛長工作。郝柏村說,“伴君如伴虎”,你在他旁邊做得好了,這當然好;如果做不好,那馬上就要下台了,以後就沒有前途。由於我做得很好,所以老“總統”(蔣介石)他蠻歡喜我的。
擔任侍衛長,郝柏村不僅與蔣介石朝夕相處,而且與蔣經國的關係也日益密切,而蔣經國當時已經內定為蔣介石的接班人,這在台灣早已朝野皆知。郝柏村說,“在我擔任蔣公侍衛長的近兩千個日子裏,幾乎每天和經國先生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