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初,郝柏村調回國內,在重慶的陸軍大學二十期正規班學習,直至1946年夏畢業,從重慶來到南京。
這時,他作為軍人,親曆了第二場戰爭,即國共內戰。
南京離鹽城不遠,郝柏村卻難回家鄉,一是他的雙親已經相繼過世,二是鹽城已經成為“紅區”。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之後,退居蘇北,活躍在鹽城。鹽城的泰山廟,成了新四軍軍部所在地。劉少奇、葉挺、陳毅,出入於那裏。郝柏村的父親在抗戰期間,生活尚可,因為郝柏村參加抗戰,他的父親算是“抗屬”。
1946年,鹽城成了解放區,開始實行土地改革。郝柏村家被劃為地主,土地被沒收,分給農民,他家的房子也被分給農民,他的弟弟、妹妹從家鄉逃了出來。作為國民黨軍官的郝柏村,顯然無法踏進這片唱紅歌、飄紅旗的地方。
親曆國共內戰
郝柏村能夠成為蔣介石1945年至1949年日記的解讀者,除了他是這5年國共內戰的親曆者,還在於他結識了顧祝同,跟隨於顧祝同左右,知道這一時期國民黨高層的種種內幕。
顧祝同是蔣介石黃埔嫡係將領,與衛立煌、陳誠、蔣鼎文、劉峙名列“五虎上將”。在抗日戰爭期間,顧祝同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兼江蘇省主席;抗日戰爭結束之後,顧祝同任徐州綏靖主任;1946年任陸軍總司令,與海軍總司令陳誠、空軍總司令周至柔並列為國民黨三軍統帥,但是陸軍總司令手下的兵最多,權最大。
顧祝同看重郝柏村原因有二:一是同為蘇北人,顧祝同是蘇北安東(今漣水)人;二是同為黃埔人,顧祝同早年曾任黃埔軍校教官,雖然並未教過郝柏村,但對於黃埔軍校出身的郝柏村有著信任感。
據郝柏村回憶,顧祝同曾經對他說,“你跟著我就行”。
在國共內戰全麵展開之後,顧祝同接替劉峙擔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指揮中原地區作戰。郝柏村跟隨顧祝同來到鄭州。郝柏村升任國民黨陸軍炮兵第十二團二營中校營長。
由於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嶽在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接連敗北,蔣介石調顧祝同坐鎮徐州指揮,與中共華東野戰軍作戰。郝柏村也隨顧祝同來到徐州。
這時候,由於林彪、羅榮桓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東北發動進攻,郝柏村的部隊奉命調往東北,在沈陽作戰,他離開了顧祝同。
顧祝同善於打仗,深得蔣介石垂青,於1948年5月接替陳誠出任“國防部參謀總長”。這時,顧祝同把郝柏村從沈陽調到南京待命。郝柏村記得,他調離沈陽幾個月之後,遼沈戰役(國民黨方麵稱“遼西戰役”)開始了,沈陽很快就落入林彪、羅榮桓之手。
顧祝同把郝柏村調到南京之後,先是任命他為陸軍196師上校,不久把他調到身邊,出任“國防部參謀總長”辦公室上校隨從參謀。
對於郝柏村來說,調往“國防部參謀總長”辦公室工作,是人生重要的一步,即從一個局部性的炮兵營長,到了這樣負責全局的重要崗位工作,有機會直接接觸國民黨軍隊高層。
在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愈戰愈強,國民黨部隊從優勢轉為劣勢。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間,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與平津戰役相繼打響。
國民黨方麵把三大戰役稱作“三大會戰”,即“遼西會戰”、“徐蚌會戰”與“平津會戰”。
作為國民黨軍隊參謀總長的顧祝同,如同消防隊隊長,根據蔣介石的命令,飛往沈陽、北京、徐州指揮作戰。郝柏村也隨顧祝同親曆了這觸目驚心又翻天覆地的“三大會戰”。
“遼西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羅榮桓率領的東北野戰軍在中國東北發起進攻,與“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麾下的國民黨軍隊進行了52天的作戰,國民黨軍隊傷亡被俘47萬2千餘人,林彪軍占領了沈陽、錦州及長春等地,東北全境為中共所占。